鸬鹚捕鱼,尽显渔樵之乐

 

鸬鹚捕鱼被认定为宁波市海曙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烟雨朦胧下一叶扁舟,渔夫撑着长篙,口哨声响,成群鸬鹚扎进水中。矫健的鸬鹚、硬朗的渔夫,这是宁波市海曙区南塘河冬日里的一幅诗情画卷。



据史料记载,鸬鹚捕鱼起源于公元960年左右,鸬鹚潜入水中,嘴里兜着鱼,再回到小舟上,渔民从鸬鹚的嘴里将鱼掏出。现在,这种古老的捕鱼方式几近消失。而在宁波市海曙区洞桥镇沙港村,还有两位耄耋之年的老渔民庄根华和张圣华,60多年来一直坚持原生态的鸬鹚捕鱼,延续着独有特色的渔樵文化。



“鸬鹚12个月大就开始训练,而10岁后它的视力会出现问题,就没法下水了。”张圣华说。在以前,鸬鹚捕鱼属于家传手艺,张圣华一家三代都是有名的捕鱼能手。12岁开始,张圣华跟着父亲下河捕鱼,这营生一干就是60多年。

要饲养鸬鹚,让鸬鹚乖乖地跳进水里捕鱼,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鸬鹚捕鱼的时间一般是每年农历十月到次年正月底,每次捕鱼他们先用荷包草做的绳子将鸬鹚的颈部绑住,防止鸬鹚消化掉捕到的鱼。

然后用竹竿将鸬鹚驱赶下水,鸬鹚们灵巧地腾空跃起,一会儿纷纷钻入水中,搜寻着湖水下的鱼儿,待捕到鱼后,先贮藏在喉囊中。



老渔民伸出竹竿,鸬鹚便跳跃其上,竹竿再那么往渔舟上一搭,鸬鹚就上了船。

鸬鹚能一口直接吞下比自己脖子还粗大的鱼。
待鸬鹚抖落毛上的水珠,渔夫用手抓住其喉囊,轻轻一捏,囊内的鱼便逐条转个方向,顺着鱼鳍的方向把鱼挤出来。鸬鹚疲乏了,渔夫就唤回鸬鹚驾船返航,把船停泊到栖息地,用早已准备好的小鱼犒劳辛苦工作的鸬鹚们,这时,饥肠辘辘的鸬鹚闻到了鱼味,都争先恐后地围在他们身边抢夺食物。“鸬鹚是一种很有灵性的动物,只有发出抑扬顿挫的口令声,它们才会专心捕鱼。”两位老人说。


鸬鹚捕鱼被认定为宁波市海曙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老人说,干了那么多年的鸬鹚捕鱼,这种简单、朴素的渔民生活,已经深深地烙在心里。“我们的身体能这么健朗,跟坚持鸬鹚捕鱼也很有关系,每次出去捕鱼就好比锻炼身体,一举两得啊。”张圣华说。


    关注 科普大视野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