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老昆明过年必办年货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当腊梅绽开浓香的蜡蕊,水仙花在窗台上葱绿一片,鸽哨声荡回懒洋洋的暖风时,就又...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当腊梅绽开浓香的蜡蕊,水仙花在窗台上葱绿一片,鸽哨声荡回懒洋洋的暖风时,就又要过年了。而很多人关于过年的回忆,大多数都是和年货联系在一起的。年味,从置办年货开始。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置办年货可是家家户户过春节的头等大事。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年货是一件年三十才舍得穿的新衣服,是小孩子口袋里红红绿绿的水果糖,是父母杯子中形形色色的醇酒,是家里新添置的电视机……

白驹过隙,丰富的物质填满了我们的生活。想吃的,基本都尝过了;想穿的,基本都能买得上;要用的,也基本都有了。当欲望容易得到满足后,便少了期盼和惊喜,年味也就淡了。不过,有些传统年货的“味道”,是融入记忆里的,就算它正在远去,但“味蕾”仍然记得。

是的,有些年味,得靠我们自己重新拾起。本报因此特别推出“拾货云南·2017年货系列报道”,挖掘云南传统年货文化,重新定义新时代好年货。不同的是年货内容,相同的是凝结其中的生活滋味。
让我们撸起袖子,备足年货,过好这个年。

春节临近,年味愈浓,又到了置办年货的季节。昆明市民开始不由自主地涌上街头置办年货,以备节需。购买什么,对他们来说也许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置办年货已成为过年的一种仪式,他们要享受这一仪式的过程。

那么,老昆明人过年时都会买些什么年货呢?他们记忆里的年货街又是怎样的?

云南知名网络专栏作家风之末端著有《昆明旧时光》一书,描述了老昆明城的旧事风貌和老昆明人的生活点滴,对昆明的年俗可谓了若指掌。就让我们跟随他的回忆,去感受一下过去的“年味”。
青菜白菜煮长菜,清清白白好做人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临近年三十,总能看到人们从集市上拎着大捆大捆的青菜、白菜和蒜苗回家,用来煮长菜。

长菜是老昆明年夜饭中最重要的菜肴之一,就是在年三十煮一大锅杂菜,一直吃到正月十五这一天。煮长菜是有讲究的,要用筒子骨熬的高汤来煮,菜不能切,要一整根进锅煮,菜必须要有青菜,有些人家也喜欢煮上芹菜,寓意来年做人清白干净;大白菜也不可少,象征长命百岁;此外还要有青蒜苗,取做事利落、算得清之意。
少了汽锅鸡红烧鱼,那还叫年夜饭?

这也是昆明人过年必备的食物。饭桌上少了云南特色的汽锅鸡和红烧鱼,那还叫年夜饭么?



现在的人都认为鸡头有重金属残留物,吃了不健康,但在以前,鸡头和鸡翘(鸡屁股)是家中最有分量的长辈才能享用的,而且吃之前要先用来供奉祭祖,希望祖先保佑自家人的日子过得有头有尾。至于红烧鱼,当然是讨个红红火火、年年有余的吉利。
年三十,你妈喊你回家吃八宝饭咯

年三十的饭桌上,最让人难忘的是那道八宝饭,甜而不腻,软糯清香。以前,老昆明人都是买来糯米、红枣、蜜饯等食材自己做八宝饭,但现在市场上八宝饭品种繁多,且都是包装好的成品,买回家放锅里一蒸就行,很方便,自己动手做八宝饭的人也就越来越少了。
家中有肉心中不愁,腊肉火腿是硬货

腊肉、火腿、香肠、腌鱼、腌菜,这些食品在云南人的生活中再熟悉不过,吃惯了山珍海味的我们对这些丝毫不以为然,但在物质并不丰富的年代,这却是人们过年时必须采买囤积的重要年货。

在农村,过年都要杀猪,吃不完的就做成腌腊肉制品,城市里没有这个条件,就在集市和赶年货街的时候买上一些。过年期间,很多商铺都关门,集市上也鲜少有人卖菜,在买不到菜的时候,这些腌腊制品就派上了大用场。切下一坨香喷喷的老腊肉或宣威火腿,既可单独做菜,也可用来炒饵块,正应了那句老话:家中有肉,心中不愁。
年初一,糖饵块卤饵块炒饵块齐上阵

云南人都知道饵块,这也是过年一定要有的食品。大年初一午饭开始,各种糖饵块、卤饵块和炒饵块就登场了。 昆明传统口味的炒饵块跟腾冲的大救驾有些相似,都是用老腊肉、腌菜和糟辣子来炒,此外还少不了几棵青菜和一勺甜酱油。儿时记忆中,妈妈炒饵块散发出来的那种味道,就是年味。
两根甘蔗门后顶,一年还比一年高

老昆明过年少不了买两根甘蔗,买甘蔗的目的不是用来吃,而是用来顶门,俗称“翻梢”,寓意一年比一年高,步步高升。

甘蔗一定要买顶部带绿叶子的,根部则要有一些根须,买了扛回家后,在除夕夜结束、大年初一零点之际就把甘蔗倒过来根部朝上放在门背后立着,象征来年步步高升,从头甜到尾,而不多不少两根甘蔗则寓意好事成双。
望见年画春联鞭炮,方觉得有年味

除了年夜饭,像年画、春联、鞭炮、窗花、灯笼这类传统年俗商品也是最能体现年味特征的必备年货。老昆明过年,每家每户都会张贴年画、春联、窗花,还要在门口挂两个红灯笼,开吃年夜饭时就燃放鞭炮,喜庆又热闹。

不论旧时还是现在,这些传统年俗用品在年货街和超市里都能买到,但是,围观写字先生现场写春联、为一手好字和一副好联喝彩的场景,却已成为历史了。
米花团这玩意,是吃是挂傻傻分不清

关于米花团这种东西,9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基本都没有见过,这是云南人以前过年时会买的一种很特别的年货,现在几乎已经绝迹了,只有在城市周边的一些传统老集市上偶尔还见得到。

米花团,顾名思义,是把炸米花用粘性很强的糖汁粘成一个圆球,上面挂根细线,表层写上“福、禄、吉、庆”等红颜色的字,有些还画上各种花纹。对于小孩子来说,米花团只是用来吃,味道甜甜的,还有米香味,但是很坚硬,啃不动,必须要用工具弄碎才能吃。

其实,米花团这种年货主要是用来增添过年气氛,人们买回去后挂在房梁或墙上,像灯笼一样,图个喜庆吉利。
缝制一身新衣裳,漂漂亮亮迎新年

小时候,对过年最大的期盼就是压岁钱和穿新衣服。穿新衣过新年,古往今来一直是中国百姓过年的传统习俗。在还不时兴买成衣的那个年代,人们都是找裁缝店为自己缝制过年的新衣,也有手巧能干的妈妈亲自动手为一家老小缝制。在年三十这天穿上新衣服,漂漂亮亮地辞旧迎新。

如今商业发达了,衣服随时想买就买,过年才得穿新衣服早已是老黄历,但为自己和家人置办新衣仍然是很多人的年货清单里不可或缺的一项。即便少了旧时的那份期盼和喜悦,新年新衣新气象总是好的。
记忆中的老昆明年货街

内容丰富的产品、一站购齐的便利、喜气洋洋的年味,让年货街成为不少市民和参展商每年固定参加的新年俗,但你知道昆明的年货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兴起的吗?

记忆中,年货街是从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它在古时叫做集市,人们到集市办年货就叫赶集;在计划经济时代,集中办年货的场所叫春节物资交流会、商品交流会,后来就发展成为百姓口中的年货街。

30多年来,年货街一直是城市里规模最大、人流量最多的贸易场所,通常从旧历的腊月初八开始,年货街就陆续开市了。年货街对于年轻人更多是一种怀旧,他们购物更乐意选择大型超市和网购,但很多上了年纪的人仍然喜欢到年货街置办年货,这是他们几十年来的习惯。



在老辈人眼中,年货街的内容从古到今不外乎就是食品、年俗商品、走亲访友的礼品和服饰,只是现在的年货街商品更加丰富,并且随着人们生活理念的升级,出现了大量的养生健康类商品、绿色生态食品和进口商品、新奇特商品,挑选范围越来越广。不过,很多老辈人认为,跟现在相比,过去的年货街尽管物资不丰富,但更有特色,年味儿更足。

拎着菜篮子和塑料网兜,在熙熙攘攘挤搡不开的年货街上与摊贩讨价还价,在这家抢一块火腿,那家称一坨饵块,还不时叮嘱身边的娃娃跟紧,不要走丢;被大人牵在手里的熊孩子,手上拿着一个糖做的黄灿灿的龙,或是一串沙林果(糖葫芦),津津有味地舔着;不小心被旁人撞一下,糖龙便掉在地上,碎了,正准备拉开架势嚎哭,目光又被前面小摊上的凉拌豆腐丝和棉花糖吸引了去……

这样的画面,你一定很熟悉,这正是我们小时候跟爸妈逛年货街的场景,喇叭中传出的商贩叫卖声和挂在头顶的各种新春庆贺标语,仍然飘荡在记忆中。那时候年货街大多数的商品都是国营单位组织的,售货员都戴着“国营特色”的白帽子,儿时记忆中,这顶白帽子就等于美食。过去的年货街除了卖商品,在集市外围还设有小吃摊,能吃到国营煮品店的传统小锅米线、凉豌豆粉、卤饵丝、洋芋粑粑、木瓜水,这些现在看来再寻常不过的吃食,在那时可是大人和小孩都难以抵挡的诱惑。

老昆明让人印象最深刻的年货街就是翠湖农展馆,这里是最早举办年货街的地方,直到现在仍然每年都在举办,每年都人满为患。现在的年货街早已没有小吃摊了,和小吃摊一起消失的,还有转龙和白帽子,以及造型像极了金元宝的菜篮子。
年味淡了 或许是我们把习俗丢了
▼▼▼▼▼▼▼▼▼▼▼▼▼▼▼▼▼▼▼▼▼▼▼▼▼▼▼▼▼▼▼▼▼▼▼▼▼▼▼▼▼▼▼▼▼▼▼

当今生活在网络浸淫下的人们,常常感叹年味越来越淡了。其实,淡了的是我们的记忆,还有永不复返的旧时光。老昆明过年的味道很浓,尤其是那些被我们渐渐淡忘的传统年俗,耍龙灯、铺松毛、逛圆通寺、赶庙会,还有守岁夜晚听长辈讲故事。
▼▼▼▼▼▼▼▼▼▼▼▼▼▼▼▼▼▼▼▼▼▼▼▼▼▼▼▼▼▼▼▼▼▼▼▼▼▼▼▼▼▼▼▼▼▼▼
祭祖
▼▼▼▼▼▼▼▼▼▼▼▼▼▼▼▼▼▼▼▼▼▼▼▼▼▼▼▼▼▼▼▼▼▼▼▼▼▼▼▼▼▼▼▼▼▼▼

在老昆明的习俗中,除夕当晚年夜饭开席之前,要先在祖宗牌位前供奉香橼和佛手柑这两种瓜果拜祭祖先,也有敬神礼佛和祈福之意,拜祭祖先之后,一家人才能吃年夜饭。

▼▼▼▼▼▼▼▼▼▼▼▼▼▼▼▼▼▼▼▼▼▼▼▼▼▼▼▼▼▼▼▼▼▼▼▼▼▼▼▼▼▼▼▼▼▼▼
铺松毛
▼▼▼▼▼▼▼▼▼▼▼▼▼▼▼▼▼▼▼▼▼▼▼▼▼▼▼▼▼▼▼▼▼▼▼▼▼▼▼▼▼▼▼▼▼▼▼

以前云南人过年时都会上山采摘或在集市买一筐松针,昆明话俗称松毛。吃年夜饭时,把松毛撒在家里的地板上铺一层,并在门前放一根松枝,象征新的一年清吉平安。

拜祭祖先,也有敬神礼佛和祈福之意,拜祭祖先之后,一家人才能吃年夜饭。

▼▼▼▼▼▼▼▼▼▼▼▼▼▼▼▼▼▼▼▼▼▼▼▼▼▼▼▼▼▼▼▼▼▼▼▼▼▼▼▼▼▼▼▼▼▼▼
守岁
▼▼▼▼▼▼▼▼▼▼▼▼▼▼▼▼▼▼▼▼▼▼▼▼▼▼▼▼▼▼▼▼▼▼▼▼▼▼▼▼▼▼▼▼▼▼▼

不光是云南人,所有中国百姓以前过年时都有守岁的习俗,就是在年三十晚上彻夜不睡觉,全家人聚在一起待到天亮才散去。守岁来自古代的传说,又叫“守祟”,传说有一种叫“祟”的怪物在除夕夜会跑出来吃人,所以人们这天晚上要随时醒着提防怪物。守岁并不难熬,旧时昆明街头当晚会有舞龙耍狮等各种表演,还可以逛灯会,跟过去相比,现在的消遣方式就更多了。

▼▼▼▼▼▼▼▼▼▼▼▼▼▼▼▼▼▼▼▼▼▼▼▼▼▼▼▼▼▼▼▼▼▼▼▼▼▼▼▼▼▼▼▼▼▼▼
初一不出门
▼▼▼▼▼▼▼▼▼▼▼▼▼▼▼▼▼▼▼▼▼▼▼▼▼▼▼▼▼▼▼▼▼▼▼▼▼▼▼▼▼▼▼▼▼▼▼

大年初一当天,除了“翻梢”这第一件事,还有就是到圆通寺进香祈福。在老昆明的习俗中,进香归家后,年初一当天就不再出门了,全家人待在一起,吃蒸糕、饵块,沏一壶好茶,品茶话家常。除了必要的做饭,这天都尽量不做家务,避免新年伊始就忙碌劳作。

▼▼▼▼▼▼▼▼▼▼▼▼▼▼▼▼▼▼▼▼▼▼▼▼▼▼▼▼▼▼▼▼▼▼▼▼▼▼▼▼▼▼▼▼▼▼▼
赶庙会
▼▼▼▼▼▼▼▼▼▼▼▼▼▼▼▼▼▼▼▼▼▼▼▼▼▼▼▼▼▼▼▼▼▼▼▼▼▼▼▼▼▼▼▼▼▼▼

老昆明人以前过年都兴赶庙会,所以旧时民间有“正月九赶庙会,三月三耍西山”一说。

过去的庙会很热闹,是休闲逛街买东西的好去处。据说以前昆明的庙会有10多个,分布在不同的地点,如城隍庙和观音山,但随着城市的发展变迁,这些庙会都已经消失了。

▼▼▼▼▼▼▼▼▼▼▼▼▼▼▼▼▼▼▼▼▼▼▼▼▼▼▼▼▼▼▼▼▼▼▼▼▼▼▼▼▼▼▼▼▼▼▼
过小年吃汤圆
▼▼▼▼▼▼▼▼▼▼▼▼▼▼▼▼▼▼▼▼▼▼▼▼▼▼▼▼▼▼▼▼▼▼▼▼▼▼▼▼▼▼▼▼▼▼▼

小年就是正月十五,在中国人的习俗中,小年这天要吃元宵,所以也叫元宵节。云南人的习俗是吃包心汤圆,以花生、豆沙、芝麻、白糖为馅,全家人围在一起做汤圆,再热热闹闹的吃上一碗,吃完这顿汤圆,这个年就算圆满了,整个年节也就结束了。

▼▼▼▼▼▼▼▼▼▼▼▼▼▼▼▼▼▼▼▼▼▼▼▼▼▼▼▼▼▼▼▼▼▼▼▼▼▼▼▼▼▼▼▼▼▼▼


人会长大,城市也在不断成长,长着长着,就没有了旧时的模样。我们长大了,而留在记忆中的那个老昆明,也已不是原来的样子,就连年三十晚上的年夜饭,都没有了儿时熟悉的味道。

或许是因为我们已经厌倦了过年的吃吃喝喝,也或许是丰富的物质生活填埋了我们的情怀。

马上又要过年了,重拾旧时的记忆,回味老昆明的年货、年俗和乡土风情,它们有的已随着时代变迁而淡去,有的则被保留沿袭至今。

是的,也只有春节的时候,我们才会静下心来花心思去思量一下老辈人遗留下来的风俗,去回味一下熟悉而又陌生的“味道”。不过,不管怎样,过年是件令人开心的事,就让历史的阳光透过缝隙洒在我们的脸上,让我们劳碌和奔波的心暂时有一个可以小憩的驿站。祝所有我知道和不知道的人们,来年更好!

文章来源:昆明旅游资讯网


推荐微信号 [km_taa]
名称:昆明市旅行社行业协会


    关注 昆明旅游信息公共服务中心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