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节快到了,但感情这事儿真不能强求

 

即使满足了所有人的所有要求,也不一定会相互吸引。...

题图来源:Yestone.com 版权图片库

知友 | 赵思家

三姑六婆们老是觉得她们比我们更懂我们应该喜欢怎样的人。

虽然科学本身就是一个「去」浪漫的过程,但当看到某些打着心理的旗号,非要归纳几条法则、科学剖析爱情的文章,我看就烦。

可能是因为我从一开始就是学的神经科学,有先入为主的观念,但随着对心理学的了解增多,我越来越觉得,压根没有吸引力法则,心理学不会帮助你在相亲中百战百胜,也没有什么必胜法则能帮助萝卜白菜立马坠入爱河。

人类心理真的太复杂了,即使简化到几条法则,也会因为过于抽象而无法维持可靠性。不可否认的是,「吸引力」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

作为一个研究大脑的人,我也相信科学会比「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的男男女女,或是所谓的泡学专家,或是从 18 岁就担心我们找不到对象的三姑六婆,更好地帮助我们了解「吸引力」。

那么,关于「吸引力」我们已经了解到了些什么呢?

首先,是距离。影响「两人是否能发展一段感情」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两人之间的物理距离。

1932 年,James Bossard 说近一半的恋人本身就住得很近,而且两人之间地理距离越远,能在一起的可能性越少。

但毕竟 1932 年的人不像现在 2017 年的人能够使用网络——网络已经让我们能够跨越物理距离来遇见,也让我们的「遇见」变得快捷和便宜。

但不可否认的是,即使有了网络,物理距离也还是一个问题。毕竟我们都需要真实温暖的拥抱:这个拥抱不能来自他或他,必须是你。所以无论线上如何打得火热,都得转到线下才能有实质性的进展。

其次,是外表。

但当出现更多的人际交流时,外貌的影响会大大削弱,取而代之的是「心地善良」「暖男」「有趣」等等,甚至是气质。

而且人格魅力,譬如我们常说的气质,也会让人变得「很耐看」,其实说到底就是内在特性给外表的加成。

虽然我们都知道这一点,但仔细想想,气质真的是个很奇妙的东西——难以名状,且极其细微。至今为止我也没有看到过相关的研究,如果你看过相关文献,请务必告诉我。

短时间提供吸引力加成的道具:

酒。之前在专栏里我就写过这个了:喝了酒之后,所有人,即使是路边的欧巴桑,都会变得更有吸引力。

还有研究发现恐怖电影也对感情升温有帮助。

你可以去试试,先跟喜欢的人喝一小杯,微醺,然后去看恐怖电影。亲测有效,要是没效果也别找我,肯定是你不够游刃有余。

除了这些物理道具,还有比较抽象的。

1. 时间。我们常说情人眼里出西施,这一般是在感情刚刚开始的时候最明显。你看我就做得特别不好。刚谈恋爱的时候,特别积极地投其所好地化妆打扮,现在嘛,早就颓废了。说实话,有时候看着自己都觉得挺抱歉的……扯远了。

2. 虽然不太明显,但我们似乎更喜欢喜欢我们的人。最酸涩的感觉就是,喜欢我的我不喜欢,我喜欢的却不喜欢我。但如果不是因为我有喜欢的人,说不定是有可能喜欢上喜欢我的人的。(妈呀好绕)(啊,这里的我并不是真的我)(真心太绕)

这是我在写这篇文章时,浏览到 Viren Swami 教授的一个观点:

所有的恋人关系都建立在互惠的自我披露 ( reciprocal self-disclosure)——即,与恋人相互交换某些亲密信息——之上。

到底何时、何地并且如何展现这些亲密的信息给新的恋人,是每一段亲密关系中的重要环节。

他总结这个特性为「互惠」。

另外,Swami 教授还提出,做出一副高冷傲娇「我不会喜欢你」的样子,基本上是从来不会吸引到对方的。因为,他认为,给别人一种「我不喜欢你」是与「互惠」这条特性相斥的。

这个看法,怎么说呢,我觉得是局限的。至少 Swami 教授绝对没有看过霸道总裁文。估计他是无法理解「这个女孩居然不喜欢我!她好特别,好单纯好不做作,和那些妖艳贱货好不一样!」这个概念的。

从理论上来讲,我也不太同意他的观点:即使「互惠」确实存在,但你喜欢我,我还是不一定会喜欢你;反之,「反互惠」也不一定不能够引起吸引力(在女追男场景下,还有什么招数比欲情故纵更有名?)。这里也呼应了本文开头我的观点:没有什么绝对的吸引力法则。

3. 常说「异性相吸」。稍微了解我和我先生的人都会觉得我们俩很不同,进而下了「两者不同所以相互吸引」的结论。

我以前也是这么以为的,新鲜感、神秘感在产生吸引力中有重要地位,但如果仔细观察、细细思考,就会发现有这个结论也是因为我们常忽视「相同性」,而对「反差」更加敏感罢了。

过去几十年的研究也都发现,大多数的配偶往往有相似的 「社会人口特征(sociodemographics),即两者往往在年龄、社会地位、工作学习背景上类似,才会有长期、稳定的吸引力。

但相比于这些外界的标签,最重要的还是两者拥有相似的三观。这三观从日常的品味到敏感的政治倾向。毕竟我们都认为自己才是对的,对于和自己观念不同的人,难以避免地会感觉不爽(即使我们不愿意承认)。

这也完全符合我的情况:我们,首先是相似,其次才是互补。没有共同语言,第二次的谈话难以开始。这也是第三点:互知——我们更喜欢我们了解的熟悉的。

但注意,这也不是绝对的。太过相似或熟悉也不会产生吸引力。虽然画柯南的漫画家青山 X 对青梅竹马这个 setting 情有独钟,但研究也发现如果 5 岁起就天天一起长大的,也很难产生吸引力。(为了避免德国骨科,大自然也是尽力了)

总而言之:说了这么多,如果我们能够量化上面所有的特性,我们会不会有机会准确预测两个人是否看对眼呢?还是不行的。

感情这么复杂,往往在感情的萌芽阶段,我们会焦虑。而过虑会让我们表现得奇怪,这相信大家都有过体会。

而且现在在面对感情时,我们往往也身负各种负担,生活、家庭、工作、社会,家人的期待、邻居老王的介入、同事的看法、甚至自己对自己的期待,啊,还有各种奇葩前任给我们带来的心理阴影。
所以感情什么的,真的不能强求。即使满足了所有人的所有要求,也不一定会相互吸引。

不知看完这篇,你到底是感觉更淡定了呢,还是更忧虑了?

……那就不关我事儿了。

参考文献:

1. Bossard, J.H.S., 1932. Residential Propinquity as a Factor in Marriage Selec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38, 219–224.

2. Brody, S., Weiss, P., 2013. Slimmer Women’s Waist is Associated with Better Erectile Function in Men Independent of Age. Arch Sex Behav 42, 1191–1198. doi:10.1007/s10508-012-0058-9

3. Byrne, D., 1997. An Overview (and Underview) of Research and Theory within the Attraction Paradigm.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14, 417–431. doi:10.1177/0265407597143008

4. Byrne, D., 1961. Interpersonal attraction and attitude similarity. The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62, 713–715. doi:10.1037/h0044721

5. Kaufman, S.B., n.d. Is Kindness Physically Attractive? [WWW Document]. Scientific American Blog Network. URL Is Kindness Physically Attractive? (accessed 1.25.17).

6. Lehr, A.T., Geher, G., 2006. Differential Effects of Reciprocity and Attitude Similarity Across Long- Versus Short-Term Mating Contexts.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46, 423–439. doi:10.3200/SOCP.146.4.423-439

7. Lyvers, M., Cholakians, E., Puorro, M., Sundram, S., 2011. Beer Goggles: Blood Alcohol Concentration in Relation to Attractiveness Ratings for Unfamiliar Opposite Sex Faces in Naturalistic Settings.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51, 105–112. doi:10.1080/00224540903366776

8. Newcomb, T.M., 1961. The acquaintance process.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9. Rosenfeld, M.J., Thomas, R.J., 2012. Searching for a Mate: The Rise of the Internet as a Social Intermediary.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77, 523–547. doi:10.1177/0003122412448050

10. Swami, V., 2016. Attraction Explained. Routledge, Abingdon, Oxon ; New York, NY.

11. Swami, V., n.d. Psychologist on dating: there are no rules of attraction when it comes to meeting your match [WWW Document]. The Conversation. URL Psychologist on dating: there are no rules of attraction when it comes to meeting your match (accessed 1.25.17).

12. Swami, V., Furnham, A., 2008. Is love really so blind? The Psychologist 21, 108–111.

13. Walster, E., William, G., Piliavin, J., Schmidt, L., 1973. “Playing hard to get”: Understanding an elusive phenomen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6, 113–121. doi:10.1037/h0034234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知乎日报 App 


    关注 知乎日报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1 个评论

人民人民万岁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