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日 伽蓝评《Seide》:爱上了一匹骏马,可她的家里没有草原

 

“女导演对男权社会的反观”...



柯首映第8场首映短片
《Seide》
(第72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短片提名)


爱上了一匹骏马,可她的家里没有草原
文 | 伽蓝
《瑟依德》(Seide)的故事,很容易让人联想到2015年代替法国电影出征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野马》:被传统恶习钳制的女孩子,面对父权对婚姻的包办,怎样才能找到自己的出路?就这一点看,两者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女导演对男权社会的反观,都是关于传统习俗对女性的钳制,都是女孩在制度面前的无可奈何。

但在更大程度上,两者是不同的:《野马》名里有马实则无马,而《瑟依德》名里无马实则有马。《野马》不过是借这个词汇一语双关,隐喻女孩子的青春不该遭受束缚的同时,谴责传统社会里父权钳制女性时,如同脱缰野马不受控制;《瑟依德》则把女主瑟依德的心情和处境,跟一匹名为托尔卡的马绑在了一起:父亲若把女儿瑟依德嫁给好朋友的儿子,就要杀了女儿最爱的骏马托尔卡做陪嫁,相较于《野马》,《瑟依德》从这里高端起来:前者故事的构筑模式是寻常的二元对立,即五姐妹与父权习俗的对抗,以及她们在对抗中有死有伤;但《瑟依德》不至于此,它在女孩与父权的对抗之外,还增加了女孩瑟依德和爱马托尔卡的互动,且这个部分全片仅13分钟的时长里,占据了最大的部分——也就是说,《瑟依德》真正关注的点不止是与父权的对抗,更多的是瑟依德对内心的审视,以及她最终的妥协。



很明显,导演Elnura Osmonalieva很懂得量体裁衣,她无法在13分钟的短片里,展示诸如《处女之死》、《面纱》或《野马》里传统习俗对女性一点一滴的摧残,索性就对这种大家都耳熟能详的细节做符号化处理——观众只需要知道父权压迫女性,脑洞自然就打开了。但导演Elnura四两拨千斤的地方在于:观众见多了女性遭受创伤的情节,也见多了女性由此产生的反抗,却鲜少知道那些在压迫中默默承受的人的状态。

人们总爱赞美那些对抗命运的英雄人物,称颂他们为改变命运所做的努力与尝试,即便他们像哈姆雷特那样优柔寡断,甚至最终英勇就义,都可以成为人们应该抱持梦想的模范。

这绝对是片面的英雄主义!



推动历史车轮的,不只有那些尝试改变命运的人,更多的则是在大环境里默默承受的无名氏与小人物,正是他们的隐忍与孤独,孕育了那些对传统恶习与制度发起冲击的英雄人物。相比于挑战命运所展现的英雄气概,回身投入一眼望得到边境的悲剧结局,显然需要更大的勇气。这也是导演Elnura Osmonalieva拍摄《瑟依德》的初衷之一,在她看来:“我们见多了顺从‘命运’的女人,她们甚至连一点改变命运的尝试都没有,更别提为她们的梦想’拼争了。这真的很难去评判她们,因为这种现象还有另外一个面向,在她们的认知当中,她们认为她们是为了某个人、某个家庭去牺牲自己——在某种程度上,这又是勇敢的、英雄主义的。”

为英雄主义拨乱反正,并不意味着导演Elnura赞同瑟依德的做法,或是认同父权制包办婚姻的恶习。这只是她对与瑟依德有相同选择和命运的女性的英雄主义式关怀。换成更显眼的例子就是:相比于在景阳冈上徒手打死吊睛白额大虫,武松真正让人钦佩的地方是,他在“明知山有虎时”分明可以回头,却依旧做出了“偏向虎山行”的抉择——瑟依德也如此:她并不满意这门婚事,也曾做出过放马归山的举动,但为了父亲和家庭,还是披上了婚纱。

其实,无论哪种英雄主义,内里裹挟的都是悲壮,只是《瑟依德》对着悲壮处理得更沉静内敛,就像电影里的茫茫雪原,遮盖甚至冰封着瑟依德内心深处的巨大暗涌。电影三分之二的时间,都是瑟依德的视角,但她所能看到的景象,永远都是皑皑白雪——导演用巨大的雪原镜头,来呈现瑟依德的与成人/父权世界的隔绝和孤独。比如电影结尾她披着婚纱向窗外望去,除了白雪覆盖山野的犷美,毫无生机可言,直到一直鸟儿从右至左悄然飞过,我们才知道,即便应允了这门亲事,她内心深处依旧渴望像只鸟一样自由翱翔。



台词的稀少,必然需要内蕴丰盛的镜头语言,这完全归功于该片的摄影指导Chananun Chotrungroj,是他带着导演选择了这处冰雪覆盖的场地,也是他在拍摄时充盈了电影的视觉效果,比如上边提及的结尾处的飞鸟,就是Chananun Chotrungroj偶然得之的神来之笔,类似的还有他用摄影机对准瑟依德家的衣柜,以及瑟依德家孤绝破旧的白房——这些镜头,既充实了电影细节,又无时不刻印证着瑟依德的孤绝无助。

当然,这些地方只是细枝末节,这个故事真正打动观众的地方,无疑是“人马情”。电影花了三分之二的时间,来展现瑟依德与爱马托尔卡的感情:开场,是她喂马并给它擦拭身子;接着,是她在马背上与同伴游戏,人马合一的默契帮她夺得了第一;随后剧情斗转之下,得知父亲要杀马做陪嫁,瑟依德趁家人熟睡,把托尔卡带到雪原上驱赶——电影到此迎来高潮:这边厢是瑟依德绝望地要赶走托尔卡,那边厢是托尔卡离开后再度折回……这时电影没在安排台词,取而代之的是瑟依德的哭泣,和托尔卡的响鼻。



在动物与人类之间,本就存在着巨大的不平等,而语言的障碍又彻底切断了通往平等的可能。但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总能撼动人心之处也恰好在此:他们能从彼此的眼睛里体认到对方——于是才有了李安导演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试图说明的问题:动物也有灵魂,你从它们的眼睛里就能够看到。这大约就是以动物为题材的电影,总不放过抓着动物眼睛一通狂拍的原因,比如《忠犬八公的故事》里八公临终前不断眯起的双眼,和《流浪猫鲍勃》里鲍勃盯着女主贝蒂的眼神。《瑟依德》也没放过这个细节,电影开场,就是托尔卡黢黑透亮的眼睛,被赶走时,托尔卡也忽闪着大眼睛,一脸不解地盯着瑟依德。

尽管这让动物显出了脆弱的依附性,使人马情显得不再平等,但却加深了故事的戏剧性:原本就处于从属地位的骏马,怎么能因主人情深就逃过一劫?从这个角度看,托尔卡不仅象征着瑟依德内心渴望奔驰的自由向往,更是她真实处境的写照:母亲病逝后,瑟依德虽然承担起了操持家务的重担,但在包办婚姻的恶习下,她也不过是缔结良缘的牺牲品。



此前说过,导演Elnura把包办婚姻符号化了,但她并没有把父亲的角色也符号化,相反还做出了难以厘清的人情味,比如他跟女儿瑟依德拉锯那场戏:瑟依德站在锯的左边,眼睛直勾勾地盯着木头,脸有愠色且不跟父亲说话,父亲站在锯的右边,一边拉锯,一边偷偷瞥着女儿,眼神里混杂着不舍、愧疚和无奈。这个细节的处理,既外化了父女之间心理拉锯的矛盾,又放大了传统习俗的悲凉:虽然父亲也觉得愧对女儿,但他还是要这么,因为传统就是规矩,任谁都不能逾越。这就是传统的可怕:没人可以轻易打破,也没人能够置之度外,而像瑟依德和父亲这样的小人物,只能舍弃自身的幸福,投身到已成定局的悲哀里。
作者简介|伽蓝 ,前《人间电影大炮》主编,《看电影》、《大众电影》高级编辑。


@不确定性增加:冰天雪地,四周白茫茫一片,方圆视线内,除了严寒,就是绵绵不尽的山的障碍,不论是马,还是人,除了接受命运的安排,还能做什么呢!?一代一代的生命,也许就是这样因循循环着。白描的画面,忠实地描述了一个群类的生活状态。

@此间的少年贺:大雪和马让我想起小时候,马和人踏在雪上的声音让我感到温暖,马儿打滚又那么自由和愉悦,女孩和马儿又那么的令人感动和悲伤。柯首映,让我第一次看到了吉尔吉斯斯坦电影。

@念尘:整部影片的画风大气,写实,有点锡兰的感觉。对于短片来说,最难把握的就是节奏,短片的铺垫如果没有恰到好处,就会使影片虎头蛇尾。而导演从影片的第一个马的镜头就深深将观众的视野拉了进来,在阐明女主与马之间的情感世界,紧接着矛盾同降临在女主人与爱马的身上。这时,故事的看点才凸显出来,在这里,导演的表演手法保守到让人意外。导演并没有大胆的去尝试女孩骑着爱马远走天涯,也没有表现撕心裂肺的女主救马,而是不痛不痒的,在雪地里要赶似赶走了一下形式,这虽然是本片的高潮 ,却着实有点平。说到结尾,虽说是开放,倒不如说是半开放,导演本可以让女主来点超现实东西,比如女主看见爱马追着自己远去的婚车,比如女主穿着婚纱突然听见爱马的鸣叫,抬头,立马结束,可还是没有,比如太多了,可是没有看到,这么诗情画意的环境,却并没有看见诗情画意的画面。整个影片的思维模式真的很女性,很保守,不愧是女人的世界,男人没法懂啊!

@老崔:那山中有一姑娘,她善良,她潇洒,她策马扬鞭在那片白皑苍穹。一日,机械的轰鸣声带来未来婆家,日子便不平静。抑或,又是那颗心再不能平静。她一切的好,都成为了自己新爱的马儿将被屠宰的原罪。杀马敬亲家,如若顺从父亲的安排,马儿便要杀了祭了。何处来的荒诞礼节,就像这荒诞的日子。于是,趁着暗黑的夜,她赶走自己的骏马,放它另一种轮回自在。但可悲的是,马早已没了野性,赶也赶不走。于是,她那颗起逆的心最后一丝火焰便也熄灭了。最后的最后,她身披白纱嫁衣,静静的坐在那处,再不知归途何处。。。于是,在那低低的吟唱中,尘归尘土归土,散了便散了。





本文为「柯首映」原创
转载/品牌合作/商务合作
请联系 jia@yishangmedia.com
QQ:373860976


全球电影短片中国首映平台


柯首映常年征集优秀电影短片
提交作品可登陆网站 www.jiascreen.com
或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关注 柯首映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