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之美者——至正坊的精美玉雕

 

玉不琢不成器,这是千百年来中国人对玉的共同认识,保持玉石的自然天成,巧妙利用它的石质美就可以让玉石景上添花,美不胜收。...





“玉不琢,不成器。”再好的玉料也需要人工的打磨雕刻,才能称得上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与所有门类的艺术家养成一样,好的玉雕师要经过多年的磨练才可称的上是匠人。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做事求效率,渐渐的“匠人精神”变得弥足珍贵起来。何谓玉雕师的“匠人精神”?全情投入的热情,审美与技艺的磨练,这些最后成就的可能只是一个优秀的手艺人,“匠人”最为独特的也许就是他敏锐的艺术修为和甘于寂寞的等待。

在充斥着许多“玉雕大师”的今天,玉雕这门艺术变得有点触手可及。而我认识的一家在安徽蚌埠的玉雕工厂“至正坊”没有一个“大师”,却让我看到了“匠人”的存在。虽然不出名,但是这家玉雕工厂其实已经成立近20年了,足以证明他们的技艺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我曾问过他们,为什么不去评“大师”的称号,他们回答说,“因为在他们心中,玉雕大师就好像是玉雕‘匠人’里的翘楚,少之又少,我们还差的远,需要更多时间的修炼”。我想,是否是“匠人”或者“大师”其实根本不需要一纸证书,因为他们的作品会说话。

腊梅之美
和田籽料是山料由于地壳运动滑落至河流中长年累月冲刷而成的卵型,但有很多籽料上有半块石半块玉共生的现象,俗称僵石籽料。面对这样的玉料,很多玉雕师就会选择最省事的办法,切去僵皮,只雕刻剩余的“有用”的玉料。和田黄玉,和田玉中,黄玉是最为稀缺的一种颜色,收藏价值有时比羊脂白玉还要高,黄玉颜色一定要正,颜色偏浅偏黄都不是真正的和田黄玉料。



作为“匠人”,首先最难的是要有“想法”,如果只是千篇一律的模仿前人,或者跟随潮流,那么不过只是在做流水线活。如何让一块有“缺陷的”带僵皮的黄玉料呈现最完美的艺术效果,成了至正坊匠人们苦心思索的问题。这样一块让人有苍劲、坚韧之感的玉料,究竟什么题材才最为合适呢?最终,腊梅成了唯一的选择。腊梅,独在百花凋零之时盛放,斗寒傲霜。料与题材之间,瞬间完美重合。



腊梅最难的点是,如何区分表达树枝的“劲”和花的“柔”,用僵皮的“涩”加上对细节的雕琢成就了这样栩栩如生的枝杈,而黄玉本身的颜色的“秀”加上打磨的变幻,出现了这样美人般的别样风情。

白梅之韵
和田玉的颜色分为白玉、黄玉、碧玉和墨玉,而玉生在自然之中,也会多出一些出人意料的效果,比如黑白料就是美妙的存在。利用玉料的颜色,将俏色巧用也是考验玉雕师的一个难题。



有了“腊梅之美”的铺垫,这件“白梅之韵”的出现显得更加理所当然。有了那样刚烈的腊梅,做一件更柔美的白梅是至正坊匠人们的心思。以墨玉为枝,白玉为花,美的就像水墨画一样,天工巧夺,独特静美。



荷梅之韵
荷花生于夏日的河水上,梅花长在冬日料峭的枝头,两者看似大相径庭,却都是只属于四季中一季的美物。将二者结合,是至正坊匠人们的脑洞打开,艺术家的想象力。



这件作品,我最爱的是碧玉雕成的荷叶,蜿蜒曲折,叶片仿佛被微风轻拂过,波浪起伏。它薄如蝉翼,却又挺立自恃,格局一格。



说起玉来,自然的会联想起许多与之相关的诗词。最唯美的不过“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最有气节的则是“竹可焚而不改其节,玉可碎而不改其白”,曹雪芹的《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本身就是在写“玉”,无论是含着一块玉佩出生的贾宝玉,还是美人如玉的林黛玉,“玉”既比喻洁白无瑕的外表,又象征着温润朴实的君子个性,也是坚韧不拔不蔓不枝品格的最好代表。



虽然全世界各地都有产玉的矿区,而最爱玉的民族绝对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好的玉料也来自于“万山之祖”的昆仑山上的和田玉。爱玉是因为它虽不闪烁光芒却深谙静谧婉约之美,它不彰显霸气,却懂收起棱角圆润之道,它不崇尚高调,却明欲速则不达之理,在雕琢之后呈现出万般风情。

这几件玉雕作品都在杭州市上城区劳动路35号圆周率艺术品店内展出,对至正坊玉雕更多作品有兴趣的朋友都可以择日前往参观。

文内配图照片均来自于圆周率店内。


    关注 ArtParty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