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关系怎么就被管理成了最糟糕的客户关系?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昨天,一则新闻引起无数人恐慌。

央视2017年2月9日报道,浙江某医院一名技术人员违背“一人一管一抛弃”的基本医疗操作规范重复使用吸管,其中一人为艾滋病感染者,技术人员重复使用吸管导致交叉感染,致使部分患者感染艾滋病毒,经医院检查确诊为5例。

据悉,政府已经对该医院自院长到该技术员都做了严肃处理,警方介入做刑事调查。但从昨天下午开始,有关该事件的报道被大面积删除,到了今天白天,几乎找不到相关新闻报道了。



为什么要删除报道?为什么删除得这么迅速彻底?

如果说是为了袒护相关责任方,这种说法是非常勉强的,因为相关责任人已被严肃处理。那还有什么原因呢?

是医患关系的紧张,如果大面积报道势必将原本紧张的医患关系推向悬崖,引起群众的愤怒和恐慌。

我们这是怎么了,中国的医患关系怎么如此糟糕?不是拿刀砍医生就是手刃护士,是中国人太暴躁还是医患关系管理出了问题呢?

其实,医患关系管理是一种特殊的客户关系管理,但由于制度等问题,我们的医患关系被搞的很糟!

1.信息高度不对称,容易起猜忌

医患之间信息永远也不可能对等,患者永远处在技术、信息、权利的弱势地位。比如你感冒了,去到医院,医生告诉你这是急性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感染,非常严重。你一定晕晕乎乎,不明觉厉,谨遵医嘱,老老实实地按照医生的建议治疗。

康复了,你觉得理所应当,如果病情加重甚至是造成了生命危险,你家人朋友一定对医生不客气。

医生是一个高知识高技术的职业,光是本科学习就需要五年时间,现在本科生想要进入三级医院,那只能是梦想了。好点的医院,基本都是需要硕士、博士、海归学历背景的,然后进入医院规培两年,实习几年,说不定要打杂多久才能坐诊看病呢。医生职业的高技术含量,极为容易形成信息不对称的局面。加上医生职业成长周期长、成本大,就为过度医疗埋下了伏笔。

2.过度医疗的广泛存在

在面对医生专业的建议时,我们只能老老实实得像个小学生。这样的话,对医生的品格要求就很高,因为他可以选择给你用什么药、什么器材,除非他是衣食无忧,有着非常高的收入和社会地位,才能够心平气和地为患者提供合适的治疗、药物和器材。

但事实上,医生在中国的社会地位很一般,你没见几个孩子立志要救死扶伤吧,去年中国没有一个高考状元学医。而香港、美国、日本等发达地区,学医尤其是口腔科,那必须是精英学生的首选!社会地位一般,那收入总该可以吧?

如果靠着工资过活,那医生的确很惨。所以,他们主要的收入来自“以药补医”政策,说得更直白点,那就是治疗过程中药物、检验、器材所带来的回扣。我有个同学在某知名三甲医院做护士,她们护士长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我们应该把每一个病人当作客户,每一次治疗当成一单生意!”

3. 新闻舆论的问题

如果说信息不对称、过度医疗是天灾,那新闻舆论就一定是人祸了,这是新闻人好心办坏事,想要缓解医患关系却弄巧成拙!



主流媒体报道最多的,不是医闹就是医生如何辛苦、如何在手术室喝葡萄糖等等。我很清楚,很多医生做手术的确很辛苦,特别是大医院的主任医师,他们每天高负荷工作着。

但长期的报道,会引来两个很严重的负面影响。

首先,病人会对自己的医生产生更高要求。你看看人家的医生,多么敬业、多么辛苦,你再看看你。医生的付出也慢慢得不到赞美,而是被习惯着。

其次,这些特例会成为医院要求医生放弃生活、过度加班的合理性,这就无形中加重了医生群体工作负担和精神负担,让他们失去了生活,失去了陪伴家人的权利,他们又用什么支撑良心医疗呢?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改变不了环境,我们要改变自己,让自己更专业一点,更谨慎一点,才能保护好自己和家人!
所有的传播爆表
都源自对人性的深刻撩拨
扫码关注营销智
得到【如何发生这一切】的所有密码


    关注 营销智讯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