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丨《窗边的小豆豆》: 教育的根本在于自我认知

 

吃饭的时候,要有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



周五·读书·好文品读


本期书籍推荐:《匠人精神》
阅读导师:婷先生
联系微信:ashleywu003
充满好奇心的探索者
IT产品营销女
独立摄影师
东华大学校友读书会发起人
阅读公益类社团负责人
本期读书会:爱读邦 - 幸福读书会




大家晚上好,我是婷先生,今天来跟大家分享日本作家黑彻柳子写的《窗边的小豆豆》,和大家做个交流和探讨。说到这本书,有些人可能小时候读过,有些人可能长大以后读过,有些人可能还没读过,本次分享就借用其中一些内容说一些我对这本书的理解。


最早的时候是我的书友推荐的,主要是关于日本的一些儿童教育话题的探讨和延伸,其实它是由几十个非常短小的故事来组成的,作者针对自己童年上小学的一些经历和回忆写成一个个短小的小故事,由于故事非常短小,所以这本书读起来非常轻松,可以利用零碎时间读起来。



日本著名作家,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代表作《窗边的小豆豆》1981年出版后,不仅在日本,而且在全球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截至2001年,日文版累计销量达938万册,成为日本历史上销量最大的一本书。

书名由来:小豆豆其实是黑柳彻子她自己,彻子日语发音为“TetsuKo”,昵称为“TeKo”,发音不是很清楚的话就会翻译成“淘淘”(ToTo),与小豆豆发音相近。为什么是窗边的小豆豆呢?因为作家在小的时候,性格和大部分同学不太一样,她喜欢特立独行,总是坐在窗边看着天空想着自己的事情,由于跟其他小朋友的比较特殊的情况,因此就取了这个书名。

从书名和刚刚我对作者的描述能够看出来:作者在小的时候跟普通的孩子是不太一样的,她在一年级的时候就被老师勒令退学,她当时的一个举动是,站在学校大门口的街道旁,把自己当成为艺人宣传造势的工作人员,她想象自己是这样的人,因此她会大吼大叫,引起了学校老师的很大的反感,因此小学的老师就跟妈妈进行沟通,让小豆豆退学。

那么由此可以看出在日本有这么一个现象存在:会把小孩子或者学生当成程序化式的培养,这一点的话,如果大家看过柯南的话,有一集剧场版《贝克街的亡灵》一个桥段说到:政治家的孩子将来是政治家,艺术家的孩子将来是艺术家,所有这种子承父业的发展和模式,基本上是按照一个模型来进行成长的,那么小豆豆在这样一种教育模式下非常不适应,因此老师也对她放弃希望,让她退学,但她妈妈没有告诉小豆豆她被勒令退学了,因为直接说的话会对小孩子造成非常大的负面影响,她妈妈换了一种方式,领她去了另外一所小学:巴学园,其教室是巴士的车报废之后做成的教室。



小豆豆就这样被妈妈带到了这个小学,通常来说,日本是一个等级比较严格的国家,不是说把人分成三六九等,比如说是在一个家庭里面,爸爸是大于妈妈的,儿子是大于女儿的。

举个例子阐释家庭的阶级:比如一个日本家庭晚上要泡澡,日本泡澡是先用淋浴,然后在泡木桶里泡热水澡,按照爸爸,长子、次子、妈妈、女儿大致这样一个顺序进行泡澡,从这样一个秩序当中可以看出,自从德川幕府统治以来在日本建立了一个阶级制的社会,如果两个二年级的学生谈话的时候,一年级的学生走过去是不能插嘴的,一定要等二年级的前辈讲完之后才能进行交流。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作为一年级的小孩,在学校的时候肯定是不会有老师耐心地听他讲话或者听他耐心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小豆豆来到巴学园之后,校长先生听小豆豆讲了四五个小时的话,把小豆豆肚子的话说完了,于是说小豆豆可以来我们巴学园了,所以小豆豆感觉到一种我受到尊重了,有人愿意听我讲话了,我不是体系里面最低阶的了,她感受到校长对她启发之后,就对学校有了一种很好的好感。

在日本人看来,他们认为我在这个体系里面,虽然可能阶级地位比较靠后或者比较基础,但是我是在这个阶级体系的人,我要比失去或者不在这个体系的人更加有安全感,因此对于这个体系而言也没有说所谓的上级尊重下级,大家都是相互尊重的,大家都是默认的这样的一种形式,比如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讲话要用敬语,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就是普通或者简易型了,因为日语里面有好几种形式,因此这个阶级并不代表一种不尊重,而是大家已经形成了这样一个习惯一种行为模式。

因此小豆豆来到巴学园其实是一次从日本传统的教育体系里面跳到一个相对宽松、不同于她之前接触的所谓的普通的教育环境。校长也是如此,黑柳彻子亲身经历的就是小学的那个校长,后面有说到校长是在欧美国家进行过教育研究和学习的,回来之后立志想办这样一所小学和幼儿园,因此就有了巴学园,因此巴学园具有一定的西欧的思想的,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在当时的日本也是存在着西方教育理念和方法的一些学习和一些思考。

自我   很多人看完这本书以后会觉得这本书是讲儿童教育的,这一点我认为当中一些内容确实引起教育上的一些反思,但是教育的根本还是在于自我的认知,对自我发展的一些学习;

教育   对现在有些人(做了父母或者老师这些人)怎么跟孩子去打交道可能有一些启示和思考;

整个环境和社会   因为作者出生在1933年,她小学的时候基本上也是战士,也是经历过世界大战日美战争什么的,最后这个巴学园因为战争被停止运营了,整个环境是离不开当时的时代背景的,虽然描写的是那个时代背景,但是一些教育理念和思考放到现在也是可以来探讨的。



经典故事01:运动会

巴学园有一次组织运动会,既不是我们奥运会这些项目,也不是小学时候参加的那些项目,而是非常奇怪的项目,比如上下台阶诸如此类的,奖品不是金牌银牌也不是文具,你想不到会是什么。

运动会的奖品其实是萝卜白菜等一些蔬菜,为什么提到这个小故事呢?为什么老师会去组织这样一些项目的运动会呢?因为在巴学园的孩子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从别的学校被退学了,其中有些小朋友比如侏儒症或者身体长不大那种病状,身体就会比较矮小,校长为了不让孩子从小就生活在生理压力和跟人比较的环境当中,所以校长先生设置了一些比赛项目全是让身材矮小的同学可能有更大的机会赢得比赛。

比如当中有一个比赛项目是在一个大概用帆布做成的帐篷里面找到终点,很多人在里面因为看不到前面就迷路了,但是身材矮小的反而更加容易找到将自己的目标,因此校长和老师在设置这些项目的时候,会比较注意不让身体有残缺的孩子觉得心理不平等,同样他们为什么要把奖品设置为白菜萝卜呢?

因为这个奖品可以和爸爸妈妈去分享然后做成当天的晚餐,就会让孩子有一种我得了荣誉是可以跟家人分享的想法,而且是可以跟我的父母一起来享受我的一些成果,看了运动会这个故事的话,再结合一些我看到的一些情况,可能有一些中国的父母,他们喜欢跟对方的家长去比较自己的孩子,然后我觉得这样的话,即使孩子不是一个有残缺的孩子,也是身体健康的孩子,但是父母可能会去做比较,那么有意无意都是给孩子造成一种心理压力或者间接的影响。

同时,有一些父母比如说孩子考试考得好成绩,父母就会提供一个大的奖赏,那么我觉得我们是不是可以反过来看这种奖励方式,即你获得一个成绩,然后父母来和你一起分享的一种方式,所以各种方式都是不同的选择方式,运动会奖品的方式,我想是给父母或者老师提供了另外一个奖励的思路。

经典故事02:自由选择课程

平时我们上课都是按照语文、数学之类的顺序课表,对于巴学园的孩子来说,第一节上什么课完全由自己来决定,因为这个学生人数也偏小,遇到什么问题了,就去找老师提问,老师来给你解答,当时有这么一个同学,他每天早晨用酒精灯做实验来开始一天的学习生活,对于其他小朋友的话,有的小朋友喜欢看书,有的喜欢画画,都是从他们最感兴趣的学科开始的。

比如到下午的时候,课程提前结束了,老师带着学生们出去散步,散步的时候可以看到一些植物一些小动物,看到一些蝴蝶昆虫,然后给孩子们进行讲解,所以传统的教育方式是按部就班,按照一定计划来进行上课,但是在巴学园里面就是一种对于兴趣的启发或者有学生有需要的时候才进行讲解,这一点对于读书会做的事情是比较类似的。

可能在中国大陆的教育体系里面,我们不得不为了升学考试而去进行系统性的教育的接收,我们的很多朋友或者书友都是已经从学校毕业了,那么其实对于我来说,自己平时看书的过程就是一种自我兴趣选择的过程,就像巴学园的孩子们一样,我要看什么样的书,我要怎么样去选择,我要怎么去开始自己的一天,其实都是对于从学校毕业好多年以后来进行思考的一个问题,因为上学校的时候有课表需要遵守,但是走出学校之后,包括你自己去看书,去参加一些读书会的活动,或者去结交一些朋友,其实都是自己选择的一个过程,那么这个过程当中如何去选择,你的选择依据是什么?从这些小故事可以带来更多的一些思考,这本书的最后,小豆豆把这些同学们的近况都附在了后面。

拿酒精灯开始一天学习生涯的孩子后来长大以后成为了一名科研工作者,在美国那边进行研究,当她回忆童年这段经历的时候,她也非常感谢这位老师、学校和校长给他提供这样一个平台和土壤。

经典故事03:激励与尊重

小豆豆刚来到巴学园的时候,校长先生跟她聊了四五个小时,在我们的成长过程当中,尤其是在我们年龄比较小、资历比较浅的时候,很少有人愿意听我们讲话,或者找不到一个和我们交流的需求,这种需求得不到满足。对于我在日本的学习经历我做一个比较,当然这个比较不是普遍的,只是我的一个个例,在日本的时候,我遇到了一个科研项目的问题,老师不会马上告诉我答案,而是问我对这个问题的需求点在哪里,或者我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深度到了哪里,然后他给我提供一个引导式辅助式的方案,他不会完全给我一个答案,亦或不听我的解释完全按照我的方式来。

因此我在跟我日本导师进行科研学习的时候,我是觉得我对于这种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思路受到了一些尊重,这样的话可能更加激发我去做研究实验的一个热情,并且让我觉得这就是我的一个责任,而不是说导师给我一个任务,然后我给导师打工,而是让我觉得这是我自己的工作,我要把它做得更好,这就是说我们作为晚辈或者作为下级,我们的话受不受到尊重,对自己的一个激励也是非常重要的。



经典故事01 : 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

校长和老师们为了孩子在吃饭的时候都能吃到海鲜和蔬菜,像我们小时候或者我们有孩子的话,我们怎么让孩子吃饭呢?我们会告诉孩子荤素搭配,但是孩子们就会照你的话来做吗?而且有的小朋友还比较挑食,那么校长老师怎么做呢?他们会问孩子们:孩子们,你们今天的饭里面有没有山的味道,海的味道呀?

什么是山的味道呢?山上长的食物,比如蔬菜或者一些牛肉猪肉鸡肉,陆地上的动植物。海的味道就是海带呀、鱼之类的食物。

日本是岛国,海洋业渔业比较发达,放在中国可能是荤素搭配,放在日本就是鱼类产品和陆地产品,因此这个老师就通过提问的方式,你们今天的范里面有没有山的味道海的味道,那么孩子们就会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在这些饭里弄上山的味道,海的味道。

这样一种命令式的换成一种启发式的,让小朋友在吃饭的时候也能够对一些食物和食材有所了解,而且让吃饭变成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这样的方法非常值得借鉴和参考。

有一天有一个家长不小心忘记做鱼了,这个小朋友发现自己没有海的味道怎么办?校长会让自己的太太每天准备一些食物,看孩子们缺少了什么味道,就给他加进去什么味道。

这样一个小小的细节可能会被很多人忽略,如果大家了解日本或者跟日本朋友打交道的话,会注意到日本人是非常保护对方的自尊心的,那么校长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也是对于小孩自尊心的一种挑战,如果你回答上来的话是OK的,万一没有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回答不上来的话,还有校长太太保底,就不会让你回答不上来,你回答的问题一定会有山的味道,海的味道。这样的小小的细节也能够看出来日本人在教育和行为相处上的东西。

经典故事02 :最差的衣服

当时要带学生们去运动去旅行,校长就去征求每个家长的同意:请让孩子穿上最差的衣服,因为要让孩子尽情地玩耍和活动,一般的家长都是希望把自己的孩子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很少有家长会说我要把孩子最差的衣服给她穿上,这一点其实在德国有个电影,哆蕾咪的电影 《音乐之声》当中那个家教也是要给孩子们穿最差的衣服或者游戏的衣服,但是爸爸不同意,家教就把窗帘扯下来做成了游戏衣服,这部电影和这本书当中讲的小故事是类似的,就是孩子想去玩想去活动,就去给他们创造条件和环境。



我自己在日本旅行的时候也看到了一些日本家长怎么带孩子的,周末的时候带孩子出去,小孩还不会走路,让孩子在落叶堆里滚来滚去,中国的奶奶或者外婆肯定会跑过去,一把抱起孩子然后说地上非常脏,不让孩子去和大自然亲近,但是父母不仅会让孩子这样做,而且还拿起手机给孩子拍录像。

另外一个故事是一对日本父母,他们是足球爱好者,有一次他们的孩子可能就一两岁,然后抱着足球往前走忽然摔倒了,如果放在一些中国家长的身上,孩子肯定会哇哇大哭,然后拍打着地面,说地面不对,然后安慰孩子,但是这个孩子摔倒之后父母完全没有理会,孩子没有哭也没有闹,继续抱着足球往前走,我遇到这两个小故事也是跟这个最差的衣服这个小故事有一点点类似,就是说孩子在小的时候磕磕碰碰其实就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没有必要进行一个太大的干涉。

经典故事03:找东西

有一次小豆豆把自己的小包掉到粪池里,然后就跳进去找,当时校长看到了,虽然知道她最后肯定找不到但是没有阻止,而是说:你继续找把,找到之后,把东西放回原位就可以了,小豆豆最后也没有找到东西,就把东西放回了原位。

从这样一个过程当中,教育者即校长明明知道孩子做这件事情是没有结果的,但是不会直接告诉你,而是让你尝试之后得到的一个经验,我觉得这也是对别人选择的一个尊重,因为小豆豆做了这样一个选择,校长给予了小豆豆选择的尊重和支持。

我在日本求学的时候也有过非常类似的一些感受,当时我在实验室做实验,我当时用了一个仪器,我把要做的实验药品放在里面,可能过了三十六个小时候之后也没有拿出来,我的老师会过来提醒我,说:你在这个设备里面放的时间比较久,别的同学就没有办法做实验了。我的老师看到这件事情之后,并没有直接把药品拿出来再告诉我,而是告诉我让我自己去做这件事情,我觉得这是老师对我做选择的一个尊重,并且他告诉了我,你做这样的一种选择,其实你放24个小时就可以了,你做这样一个选择可能会对别人做出干扰,他会告诉我会有这样一种可能性,让我重新做了一个选择,所以我觉得在这一方面,作为老师或者校长对于学生有一个自我选择的承认和尊重。

当时处于二战时期,巴学园来了一位会说英语的孩子,这个孩子是从美国过来的,看的书都是英文,大家就对她非常好奇。

最近我在看《光荣与梦想》这本书,看到了二战时期美国和日本的太平洋海战这个历史桥段,对比其中的段落和章节,再看小豆豆这本书当中,老师同学们对会说英语学生的包容,当时是战时,很多日裔的美国人,在美国的经历和遭遇都非常惨,他们财产被没收,很多基本生活物资得不到满足,但是在巴学园里面,这些老师和家长还接纳会说英语的孩子(并不是说日本所有社会都会接收),我觉得这种教育工作者虽然有这种时代的压力,但是出于对儿童、孩子们教育的职责,他们仍然选择去接纳这些会说英语的孩子,这也是让我对校长比较感动的地方。



巴学园慢慢没有了,当时到了战争末期,日本提出宁为玉碎的理念,巴学园有一个男校工也要奔赴战场了,孩子们还没办法理解奔赴战场或者说再见是一个什么情况,他们就开了一个茶话会,在茶话会的过程当中,孩子们依稀觉得这个人可能即将奔赴战场,日本很多电视剧电影都非常喜欢以小写大,以一个很短小、身边的故事来反应战争、时代洪流、命运这些比较宏大的主题,日本是比较喜欢这种描写手法的,电影电视剧还有小说,最后这一个茶话会的故事用这样一种形式写了一个看似表面平静的茶话会,实则时代的背景、战争的洪流或者校工去了之后,今后的命运会是怎么样,悬念全部留给了读者。

在最后黑柳彻子对这本书的总结,也把这本书里面提到的所有同学的近况做了一个汇报,那么她为什么写了这本书,是因为她当时跟校长小林宗作拉了个勾勾,做了一个承诺说将来要回巴学园教书,但是我们知道巴学园因为战争而不复存在,那么作者黑柳彻子写下这本书也是对当年校长做出承诺的一个回馈。

以上就是我对书当中几个印象深刻的故事进行自我、教育以及时代感悟的一些分享,谢谢大家。
END
扫描二维码分享你所喜欢的书


《窗边的小豆豆》购买链接
(长按识别二维码即可购买)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收听本文语音

↓↓↓


    关注 爱读邦订阅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