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之:读书之于作文

 

东坡教诸子作文,或辞多而意寡,或虚字多,实字少,皆批谕之。又有问作文之法,坡云:“譬如城市间种种物有之,欲致而为我用。有一物焉,曰钱。得钱,则物皆为我用。作文先有意,则经史皆为我用。”...



我很庆幸能看到张华老师的诸多文章,因为我想表达的都被他表达了,特综合辑要与下:

语文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我认为无非就是理解别人的思想,表达自己的思想,即最终实现通过沟通获得相互理解或共鸣。理解别人的思想,也就是能听得懂别人的话,看得懂别人的文章。表达自己的思想,就是能通过日常沟通或演讲等口头表达或写作清晰阐述自己的思想。因此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围绕着“思想”的形成要同时具备听说读写的四方面技能。

言为心声!无论是阅读别人的文章还是聆听别人的说话、演讲,都是理解别人的心声(思想),不管对方是直陈胸意还是言外之音都能准确把握;对于自己的发声或作文都必须要有你想表达的思想(心声),无论是直抒胸臆还是拐弯抹角,都必然有自己想表达的意思。这个世界简明的说有正向的和负面的思想,当然也有中性的,但在表达时很少有人能真正的中正。祥林嫂喋喋不休的讲述我们理解起来会是负面的,消极的,我们听之产生同情心形诸于安慰的语言便是正面的,若不屑一顾,哼一声,一甩衣袖则表达的是负面的情绪。举手投足间,言语中都表达出了其人其时的心声(思想)。

宋代的周辉在《清波杂志》中,曾记录过一个“坡教作文”的故事:东坡教诸子作文,或辞多而意寡,或虚字多,实字少,皆批谕之。又有问作文之法,坡云:“譬如城市间种种物有之,欲致而为我用。有一物焉,曰钱。得钱,则物皆为我用。作文先有意,则经史皆为我用。”大抵论文以意为主。今视坡集,诚然。

——(宋)周辉撰;刘永翔校注. 清波杂志校注. 北京:中华书局, 1994.09.

曾国藩在家信中阐述作文时:“(诗文)命意之高,须要透过一层。如说考试,则须论科名是身外物,不足介怀,则诗意高矣;若说必以得科名为荣,则意浅矣。”他在给儿子的信中说:“凡诗文欲求雄奇矫变,总须意有超群离俗之想,乃能脱去恒蹊。”



语文学习抛开口头沟通,就在与将来会不会作文,而会不会作文,则全在于你会不会读书。读书是吸收,作文是释放;读书是通过语言获得信息,作文是借助语言表情达意。作文的“好”,表现是多方面的,既有思想内容方面,也有语言运用方面,还有篇章结构方面。如果不懂得如何读书,读书再多,也未必能有效提高语言运用水平。

读书其实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知趣性阅读;另一种是写作性阅读。知趣性阅读以获得知识、愉悦心灵为读书的价值取向;写作性阅读以获得写作知识、借鉴写作技术为读书的价值取向。对于孩子或中小学生来说,我以为,除了注重知趣性阅读的数量之外,还应该引导他们注重写作性阅读。当今时代,信息爆炸,资讯发达,据说世界上每天出版的书约有4000多种。“多读书”其实是一种最“蠢”应对策略。用一个有限的生命,去漂泊无边的书海,是“一毛”之对“九牛”,“一粟”之对“沧海”。这不正是庄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的断言么?如何对策?一代诗歌评论之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轻描淡写地说:“论诗以李杜为准,挟天子以令诸侯也。”“天子”就是核心思想,类似于老子的道,孔子的仁,孟子的义,王阳明的良知,袁枚的性灵,毕达哥拉斯的数,柏拉图的理念,海德格尔的存在,康德的先验,克罗齐的直觉,鲁迅的“劣根性”,张华的技术。书海茫茫,核心思想就是船只,没有船只,就无法自由航行;书光闪闪,核心思想就是透镜,没有透镜,就无法聚焦光源。因此,一个读书人,最重要的是尽快找到你的真命天子。



工业工程讲系统必揪瓶颈,本质就是聚焦,这产生了TOC约束理论,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注意力等于结果,你的注意力决定了你的获得结果。如果你的阅读缺乏“写作学方面”的注意,这样的阅读,当然也就不会有太多的写作方面收益。另外若未形成自身的价值观、思想时希望在文章里找到共鸣,读到心声,获得人生的启示,或者求得精神的慰藉终究也是困难的。一个人思想的形成与成熟不仅仅是阅读能形成的,我们只能说通过阅读去引导与影响他的思想朝向正向的发展,选择明朗阳光、积极向上的文章就显得非常重要,更重要的是要在日常环境通过行为去引导,毕竟”世界不管有多宽广,起点都是你的两脚“,必须要懂得和学会看“身边的世界”。



这里我们侧重梳理一下写作性阅读。一首好诗或一篇好文章,背后都隐藏写作的秘密,作为阅读者,应当经常有意识地去揣摩作者是“怎么写”的,揣摩多了,自然就会窥探其中一些写作秘密。扒开作者的文字,直接进入作者的脑袋,搞清楚,他是怎么想出这样的描绘的?这里头,到底有什么写作秘诀?为什么能如此简洁精准?我们必须养成“驻足”的阅读习惯。赶路除了走得比较快之外,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在很多人不在意的地方,驻足“乞讨”,才能比其他读者读得更多。

1.培养关注“怎么写”的意识。

2.要学会借助问题引导思考

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读完一段文字,要学会问自己: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个词?这个句子我会怎么写?作者的构思有何巧妙之处?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

3.多做模仿性表达练习

3.1“不动笔墨不看书”,做摘抄或读书笔记,做“模仿性表达练习”

好的描绘,遣词第一,句式第二。碰到一个新异的词语,试着造个句子运用一下;

如:嚣张:放假归来,阳台上的盆景纵横交错,长得嚣张极了。

词语死亡的标志,往往是以“正确”为墓志铭的。

3.2 看到一个出彩的金句,试着换个话题模仿写一句;

如:“蝴蝶在她八岁的人生划过一道极其优美的曲线,述说着飞翔的概念。”

“太阳在同桌郁闷的心里投射进一道明亮的光柱,点亮了梦想的概念。”

3.3 读到一种特殊的文章结构,也试着列一个类似的提纲出来等等。

如:高洪波的《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是一首呼唤和平的诗,显然这是一个很宏大的“主题”,如何切入呢?作者的结构方式很经典,选择了“大海、沙漠、夜空、草地”四种景物,分别从四个角度写其遭受破坏的景象,并以“这究竟是为什么”形成结构性标志,最后一节则有意识地打破这一平衡,写出了“希望与祈盼”。

这种整齐而呆板的“排比式”组织形式,很值得我们去模仿和借鉴,不论是写诗歌还是写一般作文,都可以用这种排比式结构。结构的背后其实是思路的展开过程,通过不同结构的模仿,可以不断丰富我们的思路。

3.4模仿文意的形成范式。

古人论作文有“三偷”说法:浅者偷其字,中者偷其意,高者偷其气。

对于初学者来说,文气不容易借鉴,文意则较容易模仿。任何一篇文章,都有一个“为什么写”的问题,亦即作者是如何发现文章写作价值的。模仿别人,只有深入到这个层次,才算是较高境界的模仿。我们也应该像作者一样,要热爱观察,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美,只有炼就这样一颗敏感之心,生活才能真正成为我们汩汩不绝的写作源泉。模仿有看得见的方面,也有看不见的方面,借鉴作者的“文心”,就属于“看不见”的模仿。

读书是一个客观对象主体化的过程,而不是主体客观化的过程。用叔本华的话来说就是“不能让自己的脑袋成了别人的跑马场”。读书的主人翁地位是一刻也不能松动的。看书,就是要带着自己的“立意”去看书,懂得别人再多,如果不能融入到自己的“立意”中去,终究不是真正的读书。当你挟持你的核心思想去读书时,别人的书才是为你写的,取舍可随心,予夺全在我。

人在阅读面前的主观能动性,不是要要让兴趣书籍牵引鼻子,而是要用心智去控制书籍。聚焦式的刻意阅读,才是真正的阅读。


    关注 乐得逍遥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