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笔记4

 

在正式翻开《伤寒论》前,主要大致的查阅了一些中医基础知识的内容,对人体的整体运行构建了一个框架。因为,不是...



在正式翻开《伤寒论》前,主要大致的查阅了一些中医基础知识的内容,对人体的整体运行构建了一个框架。

因为,不是专业人士,就发表一下自己对学习中医的一点看法咯:必须眼高手低,取法乎上。没有森林,一下进到这个病,那个证,就会迷失的。另外那个《中基》啊,真是一本少见的,超级烂书啊。没有定见的时候,去看的话,真要把人搞死,“旁征博引,东拉西扯”不知道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观点。我个人的感觉,看看《黄帝内经》《难经》《医理真传》《四圣心源》的一些章节,就可以有学习的基础了嘛,为什么呢?因为这几本讲的东西一致性比较好。搞过制造企业管理的都知道,不怕产品质量良率不好,就怕它忽高忽低,一致性不好,一致性不好,怎么定位呢?是不是?

再总结一下这个“水火立极,一气周流,土枢四象”这个大象,这个模型。偶然发现不知哪位老师,整理的“一气周流,土枢四象”的图,真的是太太太感谢了,因为经络的这个模型我真没搞清楚呢,这下就好了。不过呢,我们不要忘记了“水火立极”,黄元御先生当然是明白的,也有论述,但他没有“火神派”那么一而再,再而三的强调。按我们一贯的学习习惯,你不强调,大家就以为不是重点呢,所以给自己还是强调一下下。



《内经》讲,神在天为风,在地为;在天为热,在地为;在天为燥,在地为;在天为湿,在地为;在天为寒,在地为。人体的核心是五脏,五脏对应着五行,五行就是一行,就是土枢四象、一气周流的模式。但是呢,切切一定要注意的是,一气周流,土枢四象,并不单纯指五脏本身。什么意思呢,举个例子,比如说左路木气不升,不能升达,位置不一定在哪个地方,可能是全身都升达不上去,也可能是光肺脏升达不上去,也可能只有脾胃升达不上去。升达不上去就是郁住了,郁滞产生的位置,就是病位不一定在哪个地方,就是说木郁不一定是只在肝这个脏器上,全身各个地方都可以产生木郁,怎么去定位呢?从脉象上,我们首先感觉到是木气郁滞,不畅通,不能升达了,具体位置要从六部脉,左三部,右三部,寸关尺上去找,不同的部位对应着不同的脏腑。

总之呢,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每一个脏,每一个腑,每一个相表里的脏腑间,气血,营卫,经络都是符合我们这个“水火立极,一气周流,土枢四象”这个大象,这个模型。只要谁谁感觉不爽利了,用望闻问切诊断一下,就能定出病位。

这个图呢,我看还是不直观,蛮复杂,对于伤寒论中讲的六经,主要讲的是以足经为主(胳膊拧不过大腿),看一下经络巡行,足太阳经,足阳明经,足少阳经的巡行呢是自头走脚,足太阴经,足少阴经,足厥阴经的巡行呢是自脚走头。



对于这个模型我们再理解一下:

左路,可以用生达、气化去理顺一下;气化过多了以后,元气会耗散,精气得不到补充。

右路,是制化,克化的角度来进行收藏的。而制化呢,使周身相火之气得到敛藏,这使元气容易归根。

另外君火一定要克住相火,相火才不会上逆,然后运化周身以后,精气才能够敛。金性收敛,温之以火,则金不过收;水性降润,渗之以土,则水不过润。五行之间的互相制衡,气化的制衡不离元气,有时候五行失治以后,金气过敛或者是火气过发的时候,都不离一点,就是中焦的土气不足了。

左升木火之气燥,右降金水之气清(凉)。

木火之气欲升达而不得升达,就产生湿,湿气容易化热。当呈现湿气的状态,即左路木火之气不得升达,这个时候元阳之气容易闭郁。(怎么形成湿?水加阳为湿,阳气的散发蒸动是构成湿的一个条件,阳蒸水动以成氤氲者为湿。春夏的时候多湿,东南阳也,其地湿多,尤其快下雨前无风而闷热时,昨天在广东梅州体会了一把。)

金水之气欲敛降而不得敛降,则会形成燥。当呈现燥气的这个状态,即右路金水不得敛藏。这个时候元阳之气很容易耗伤。燥气,湿多协热,燥多协寒。(怎么形成燥?燥湿相对,少湿了自然多燥。为什么秋冬干燥?就是阳气的蒸动少了。阳气聚合则燥生矣。)

湿性本热,燥性本凉,苦何以燥湿,辛何以润燥,就是辛开苦降。开者开发阳气,降者降敛阳气。

所以呢,很多临床医家,化湿多兼清热,湿虽然为阴邪,湿热状态这个时候元阳之气容易闭郁,一定注意要疏达,要用辛凉之品。 而见于燥邪呢,一定要注意温化,温固元阳,不能过于寒凉,因为苦寒肯定伤阳呀,败阳气,对于左路气化来说是不利的。


    关注 乐得逍遥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