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此关照 一起成长

 

我的图文...





妈妈的记录



晚饭时,奶奶提醒可可拿饭碗,可可纹丝不动。奶奶说:你们学校里有几位同学吃饭不拿饭碗啊?可可说:“有好多同学吃饭是不拿饭碗的。”言语中透露着不满。

妈妈看可可这样对奶奶说话,严肃地告诉可可用手拿饭碗。可可极不情愿地伸出两个手指,搭在碗边上。眼里涌出了泪花,也许是不想让泪水滴落下来,她昂着头,有一口没一口地吃饭。

爸爸提出,不要用筷子挑饭吃。可可说自己没有挑饭吃。说着说着,刚伸手搭饭碗的手又放到桌子底下去了。妈妈再次提醒可可用手端饭碗。看着她消极委屈的样子,心里很不舒服。开始数落她,从拿碗吃饭扩展到做事动作慢……可可越发地不开心,泪水奔涌而出。

妈妈示范拿碗吃饭的动作,并告诉她怎样避免出现“挑饭”状况,可可终于把碗从桌子上拿起来,但是,故意把它高高地端起,差点要扣到脸上去了。

妈妈意识到可可在闹大情绪了。这时感觉一家人围攻有点过了,而自己的情绪更是过激了,闭上了嘴巴。

妈妈绷紧脸,视线始终停留在可可身上。

可可慢慢地吃饭,把最后一粒饭送到嘴里时,奶奶已经洗好其他的碗,过来擦桌子了。可可站起身,妈妈用眼神示意她拿掉桌子上的碗。她把桌上的虾皮扒拉进碗里,费力地移开椅子,想往水池边走去。妈妈提醒她可以先放下碗,搬开椅子,人走出去了再拿碗,可可像没听到似得,按照自己的方式收拾。

晚饭后,妈妈让可可把作业拿到餐桌上来做。交待她去拿书包、台灯。

可可冲进房间,一会儿就出来了,手里拿了一张纸和修正带。妈妈问:“书包呢?”可可说:“作业已经做完了。”妈妈说:“拿过来给我检查。”可可回去拿书包,之后去拿铅笔盒,最后拿台灯。来回跑了四趟。

妈妈发现可可的字迹书写不端正,指出特别不清楚的字,让可可更改。可可不开心地把字擦掉,再写,字的改观不大。妈妈再次强调可可认真书写的重要性。可可不开心。妈妈开始说教,生活态度和学习态度都是一样的……可可一听,开始流泪。

今天的作业真心不多,可是检查花了四十分钟。妈妈一看临睡觉还有一小时,让可可去调整一下情绪,干点喜欢的事,等开心了再来学习。

可可跑回自己的房间,趴在桌上。好一会儿不出来,妈妈悄无声息地进房间,看到她用笔在不停地画线,整张纸都涂满了。想想不去介入为好。拿起一本书“修炼”自我。

过了一会儿,可可出来了。一看小脸就已经知道恢复了正常。

接下去,可可和妈妈接近于恢复往日的学习状态,所不同的是,妈妈在提一个要求的时候,可可还是不太情愿。二十分钟后,可可自学《新概念》,跟着录音听课文,情绪完全正常了。利用这段间隙,妈妈已经在反思之前的行为了,觉得自己带着情绪管教,造成亲子关系紧张。可可应该属于听话的孩子,可是,在她出现不合宜的事情,家人告诉她要这样那样做时,可可会用抗拒消极的情绪对待,流泪拒绝。这种情形过一段时间出现一次,是她的个性强吗?为什么不能听话一点,行为合宜一点呢?

晚上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快到九点了。按惯例,这是一天学习的尾声,可可赶紧拿起一本书,边看边喝牛奶。一直在客厅里未说话的爸爸开始发话了:“好去刷牙洗脸了。”可可未说话,继续看书。妈妈轻声提醒:“你什么时候去刷牙?现在去还是在看一会?”可可看了看妈妈,确认妈妈是温柔的而不是严肃的脸,就说:“再看一会儿。”妈妈柔声说:“以后爸爸叫你的时候,你答应了就要放下书。如果你想再看,就跟爸爸商量,嘴上答应了屁股不动,全家人都来催你,你觉得好不好啊?”可可朝我看看,想了想,继续看书。但是过了一会儿就放下书去刷牙了。听话懂事的可可回来了。

卫生间,可可洗脚,妈妈洗脸。可可突然说,今天在学校不开心。

妈妈很是吃惊。按妈妈对她的了解,可可对于不开心的事情的惯常处理办法是过去了就过去了,不愿意提及。今天她居然主动讲,真是破天荒第一次。妈妈按捺住内心的喜悦,故作平静地说:“什么事让你不开心了?”

可可说:“今天,老师在教室,其他班级的老师有事找我们老师,她们在教室门口说了一会话。教室里有些同学开始说话,我和同桌没有说话。过一会儿,那位老师又来找我们老师,她们又在教室门口说了一会话,教室里有些同学又开始说话,我和同桌还是没有说话。”

“恩。你做的很好。”

“我们老师回到教室了,发现同学在老师离开的时候说话,很生气,让第三、第五小组说话的同学留在位置上。我和同桌在这个小组,也被留在位置上。我很生气,因为我没有说话。”

“你的同桌呢?生气吗?”妈妈问。

“他也生气的。”可可说。

“恩。你当时觉得委屈,你觉得被老师冤枉了。”妈妈有点难过地说。

“是的。我很委屈,我甚至不想和老师说话了。”可可有遇到知音的感觉。看来她还在生气。

“但是,换成我,我不生气。”妈妈说。

“你为什么不生气呢?”可可说。

妈妈看她很感兴趣,就尽可能用慢速的、简短的语言告诉她:老师是不喜欢说话这种行为,而不是不喜欢同学。就像今天晚饭,爸爸妈妈不是不喜欢你,而是不喜欢吃饭把手放在桌子底下的行为。

“你是不是以为爸爸妈妈在给你提要求时,就不喜欢你了?”可可说。

“是啊。我是觉得你们不喜欢我了。”可可说。

可可流泪的答案终于得打她亲口的证实。

“你现在还生气吗?”妈妈问。

“在学校里,我很生气,正好看到书包上挂着的小兔子,我用拳头重重地打了它几下,气消了一半。和你讲了这件事,气又消了一半。”可可说。

“你现在一点也不生气了喽?”妈妈再问。

“是的。我难过了……我打了小兔子一拳后,我就后悔了,小兔子白白被我打了一拳,它会不会痛啊……我在学校里就开始难过了。”可可说。

“那你如果生老师的气,老师知道了会不会也难过啊?老师只是不喜欢这种行为,你没有这种行为,你安心坐着就是了,但如果对老师有意见,不开心,老师知道了会不会委屈啊。”妈妈说。

“哦,我已经不生气了。老师都不知道我生过气,也不知道我不生气了。”可可开心起来。

“这倒也是。你做的还是很不错的,妈妈今天的表现倒是不太好,没控制好情绪。”妈妈说。

“你后来不是好了嘛。”可可安慰妈妈。



妈妈的反思



我当即决定把这段经历记录下来,记录的过程更是回味反省的过程。

在女儿出现不合时宜的行为的时候,如果我简单强硬地提出要怎样怎样,女儿会不听话。接下去就是伤心落泪。这个过程费时费力,劳心劳力。虽然这样的情况不是常态,可出现一次也足于让人抓狂。今天女儿在卫生间里和我的分享,让我对这个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我可以告诉孩子,我是对事不对人,是对孩子的行为摇头,对孩子点头。可是,我让孩子明白领会到这一点吗?

女儿的哭闹伤心的样子,是否能照出我当时的表情呢?不用说,肯定是一张难看凶恶的脸,紧缩的眉头,不耐烦的样子……如何让女儿理性地认识到妈妈只是不喜欢不合时宜的行为吗?这不是在强化她内心的担忧吗?

在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是不是最需要父母帮助的时候?

在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是不是最需要父母尊重和爱的时候?

管教难道就是让孩子听话,去做对的事情?我想,这只是一个很暂时的目标,如果每次管教只是专注于此,难免会简单强硬地告诉孩子怎样怎样?但是如果管教的目标是让孩子能在复杂的生活情境中控制好自己的负面情绪,最终让孩子能在复杂的情境中理性判断,那么,首先父母就是一个示范,在孩子出现我们认为的“问题”时,更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然后才有理性引导的可能。




    关注 陪可可一起成长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