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请勿抛开传统

 

创新,请勿抛开传统,抛开了传统的创新,是没有根本的。随着清王朝的消亡,封建统治的时代终结了,几乎每一次朝代更...





创新,请勿抛开传统,抛开了传统的创新,是没有根本的。
随着清王朝的消亡,封建统治的时代终结了,几乎每一次朝代更替,总会出现文艺新面貌。
宋元之后,国画随之慢慢失去了活力,直到董其昌,出现了革新。但随之这一缕曙光也消失,满清入主中原。文艺方面开始渗透,统治者把四王推上了国画正统地位,于是开始了仿古,以寻求新的道路,但挣扎过后,仍然没有大的起色,反倒是当时不被所谓的正统认可的四僧,扬州八怪等画家,对后世着实产生了些影响。

封建时代过去了,思想解放了,又一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盛宴,黄宾虹,李可染,陆俨少等大家,以极高的激情,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创新,在画坛掀起一层巨浪。
又到了改革开放,外来文艺以前所未有的规模进入了中国,与传统文艺产生强烈的对冲,说我们这个时代是处于文艺激流的漩涡之中一点也不为过。稍不留神就可能被卷进漩涡,卷得头晕目眩。在中西文艺交融碰撞的同时,有人站稳了,并吸收了很多外来文艺的东西,形成了自己的面貌,比如李可染先生,他在山水画中,加入了西画光影的关系,面貌一新。但更多的人还是被卷进去了,所以就出现了大量的品位不高的画。拿山水画为例,我更愿意管它们叫“中国风景画”而不是山水画。
这类作品你可不能小瞧了它们,规模浩大,人见人爱,“画家”们打的旗号也是改革,创新。先声明一下,创新的想法是值得肯定的。
我曾经听过一位“画家”在给他学生讲中国山水画时说要注意山的结构上有明暗交界线,还有什么笼罩在阴影之中,还有上色时的冷暖问题。听完后我彻底震惊了,我想问你油画是不是画多了?还明暗交界线。画西洋画呢?
可能有人会问,你不是说李可染先生也在山水画中融入了光影关系吗?
那就这事说说,李可染先生是融入了光影,但有一个必须的前提,那就是传统的笔墨功夫相当了得,在此基础之上融入的光影关系。还是水墨为主,传统文化是其精神。而这些画“中国风景画”的所谓“画家”则不然,他手头恰好缺少传统笔墨功夫,心底没有一点文化的影子,还在追求色彩亮不亮丽,还在追求透视关系对不对,还在强调像不像。这就本末倒置了。
举个例子,你可以把一座古典风格的大门口挂的灯笼里边的蜡烛换成爱迪生发明的灯泡,但你不能把灯笼换成欧式吊灯啊,更不能把大门拆了修成欧式的啊。这不是根本都变了吗?

中国画能和西洋画平分画界秋色,甚至比其更胜一筹,靠的就是它的独特个性。中国画注重意,西洋画注重实;中国画浪漫,可以超越科学的范围,表现人的精神世界;西洋画是科学的。它们两者是互补的。换言之,一个属于浪漫主义,一个属于现实主义。然而现在有大批的人抛掉了国画最精髓的浪漫主义境界,抛掉笔墨,抛掉其中的哲学,抛掉其中的文化,追求所谓的像与不像,漂亮与不漂亮,气势大不大。
抛开这些不谈,你写实,能比油画画的写实?能比油画中色彩丰富?能不油画光影关系明确?显然不可能。就好比英国人一直说英语,但突然有一天,他们都想把汉语融入到英语中去,试问他们再怎么努力,能把汉语的精髓学到?这是历史沉淀下来的,能学走?那么结果就是,英语越说越像汉语,语序变了,语法也变了。若干年以后,世界有影响的语种里边英语的影响就成为历史了。
改革创新没有错,但不能偏离了范围。必须脚底踩稳,传统的东西你吃透,再融入创新的东西,甚至借鉴西画也未尝不可。最后再自成风貌。不然可能出现邯郸学步的效果。
当然,自成风貌是用数十年甚至一生去修的,不是速成的。画家的风貌也是自成风貌,而不是说我想成什么风貌就成什么风貌。这和性格有关,也和经历等诸多因素有关,是自然的而不是人为的。
所以,当下,脚踏实地,重抓传统,安静下来,走进古人,先向历代先贤学习,积累到一定程度再创新。还是那句话,国画没有速成班。
学习过程中同时,需“眼高手低”。树立高眼光,高品位。

树立正确的高品位的书画思想,这即是“眼高”,也就是要学就学历朝历代大家的,大家,风格鲜明,画风独特,是其总结了的,提炼了的,精华,要以他们为标杆。他们就是偶像。不要学了半天一个画家的画,绘画史里半天查不到画家的资料,影响。学他仅仅因为他的画好看青秀。那么你的画的品位也高不到哪去。
从小处入手,用笔,结构,一点一滴的研究,这即是“手低”。“眼高”是给你的画定了高度的话,“手低”就是你一步步达到这个高度的过程。
大到构图,风格,小到山石草木用笔用墨,都要研究。
所以,学习国画,高目标,脚踏实地,请不要丢掉传统。


    关注 拉拉狂奔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