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的父母和沉睡的父母,最重要的一点差异

 

发现一个现象……...



最近回家,发现一个现象:

为了让孩子听话,大家喜欢吓唬小孩子。

比如,“你要是不做这件事,妈妈就不要你了。”

孩子眼里满是惊恐和不安。

“你看你,都是因为你不小心,所以……”

孩子眼里满是委屈和内疚。

一个“听话”的乖孩子,内心,应该是塞满了恐惧、不安、羞愧和内疚吧?

“不要吓唬孩子,要告诉孩子,按你说的去做,结果的美好,对孩子,对大家。”

“不要让孩子内疚,要告诉孩子,这件事为什么不恰当,怎样做会让自己和大家更好。”

给孩子一个明确、具体的行动过程,和一个行动之后的积极美好的想象和感受,而不是以恐惧来威胁。

爱和允许,恐惧和内疚,你给孩子的是什么?

一个充满爱和允许的家,和一个充满了恐惧和内疚的家,氛围是不一样的。

前者温暖、和谐,每个生命都被尊重,被支持和鼓励,所以,每个人,都谦逊、勇敢。

后者冰冷、暴力,生命被物化、存在被威胁,外在的战争,内在的冲突,充满了整个能量空间,所以,每个人,都惊恐、不安。

有觉知的父母,用爱和允许,滋养孩子的心;

沉睡的父母,用恐惧和内疚,控制孩子的生命。

你愿意做哪一类父母?



7、8岁之前的小孩子,会无条件接受所有外界的信息。他们的大脑里,是没有批判区的,父母说的一切言行信息,都会进入他的潜意识里,用来编写他一生的剧本。

这个阶段,孩子需要美好的、温暖的,充满爱的,对世界的感知。

随着年龄慢慢增加,孩子会发展出大脑的批判区,这时候,要引导孩子,去区分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对大家“不好的”。发展孩子自己的分析、判断能力,而不是简单粗暴地,以恐惧去禁锢孩子的生命体验。

心理学大师伯恩,列举了12种影响孩子感知生命,体验生命的“禁止讯息”。

不要存在,不要做你自己,不要长大,不要做小孩,不要成功,不要做,不要有归属感,不要亲密、不要感觉、不要思考、不要健康。

思考一下,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给了孩子哪些“不要……”的讯息,来控制和禁锢孩子的生命?

将所有“不要……”该成“要……”,并给孩子去做的具体行动,试试,会有什么样的不同?

“孩子,你不要做这个,否则,你会掉下悬崖!”

“孩子,你可以这样,去做,如此,你会进入一片光明!”

哪一种信息,会让孩子更有勇气和力量,更加热爱这个世界和这一趟短暂的人生之旅呢?


    关注 内在探索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