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答辩特辑(2)14级新闻与传播专硕专场

 

点击上方“君武学人”可订阅哦!...

点击上方“君武学人”可订阅哦!
导读

毕业季期间,别老想着晒毕业校园美照,让君武学人给你换换口味,提供些硬货,记录下毕业班班答辩的新鲜新闻现场,同时也为下一届毕业班提供可借鉴之经验。

从第14周开始,新传院13级学硕、14级专硕的师兄师姐已陆续进入毕业论文答辩环节,答辩将持续至6月1日,共13场。

5月27日上午8点,14级新闻与传播专硕第一组成员在新传院大楼506室展开了答辩,本场答辩为第7场。后续答辩安排敬请关注新闻传播学院大楼门口公告。
首先恭喜
2016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会新闻与传播专硕第一组——本次答辩全部通过!


本场答辩,答辩委员会根据答辩学生人数为9人,从而分为每3人一组,一共3轮,每组先进行论文的自主陈述,答辩委员会导师每人提1—2个问题,然后答辩学生带着记下的问题去隔壁教室进行思考准备,待该组3人全部进行完上述环节后,即可依次进入答辩室回答导师们的问题。



答辩委员之一副教授刘晓慧作为主席委托人,介绍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成员及秘书,再由答辩主席高级编辑李启瑞宣布答辩委员会开始工作。





答辩现场,每人陈述、提问、回答共30分钟

根据君武学人的总结,自主陈述部分包括:

❶论文写作原因

❷论文分为那几部分(包含研究方法介绍)

❸自己研究中的不足

❹做完论文后,我对该事的思考or我将来的研究方向(也是这个方向)


师兄师姐们的论文题,供你们参考(单击放大更清晰)
答辩委员会通过:

❶论文选题与综述❷论文学术水平与创新性❸论文综合能力表现❹论文写作和答辩情况

分别对论文做出评语和评分。

其中特别注重论文反映出作者所掌握的基础理论和学科前沿知识的深广性,以及论文成果的创新性情况。

回答问题时要先对应是哪位委员,重复其提出的具体是什么问题,然后在进行回答。





答辩顺序不以公示上为准,而是根据抽签来决定,图为第一个进行答辩的杨阳。下面,君武学人总结了本场答辩出现的几类问题,供大家参考。


图文细节、基本格式、错漏字


1、自己写的论文选题,一些专有词汇要读准确。例如:王辉副教授提出,“PX”,一定是读两个英文大写字母的读音,而不是读成“P(叉)”,英文字母“X”和“✓✕”中的后者完全是两回事。

2、个别词汇运用重复、目录与章节、要点数目的数字连不上。例如:刘晓慧副教授提出,“放大定义界定”中“定义”与“界定”2者就重复了,建议去掉“定义”,改成“放大界定”会更好。李庆林教授提出,“传播与表达”二者也重复了。

3、语言上的错漏字要注意检查。

4、图片没有标明出处[答辩特辑(1)中出现的图片说明缺失的情况],李庆林教授提出,如果是自己拍摄的就注明清楚,如果是网上搜索的就注明网址。注释强调标准要确定,切记不可写图片来自百度。对学术概念的阐述不允许直接引用新华字典和百度。

5、表头不能写在表格下面,应该放表格顶上,字号大小不一,格式一定要规范、完整。

6、表格的排版最好不要分成2页,注意防止乱码现象的出现。



答辩委员会成员提问中

参考文献的引用与规范化

1、谨慎引用参考文献,且每一篇都要吃透它到底在讲什么,给你带来什么启发意义,因为答辩委员会的导师会问到,比如副教授王辉。又例如,高级编辑李启瑞会提到某篇文献中的“报道策略”具体是哪些“策略”。

2、教授李庆林建议大家,在参考文献中学位论文不要列太多,虽然同学们认为学位论文中有很多可借鉴、模仿之处,且因不是正规出版物,查重查不到,但正因为其不是正规出版物,还有很多不规范之处,是不能直接拿来用的,所以没必要列为参考文献。

3、副教授李仕生提出,参考文献中的外文文献和书籍最好注明“中文翻译”。

语言逻辑要严谨、用词准确

1、语法错误依然存在,并列在一起的词汇必须是在性质、涵盖范围相同或类似。副教授李仕生提出,有些词汇A明明涵盖词汇B,却把它们放在一起并列,是错误的。例如,新华社与参考消息,后者明显是前者旗下媒体,所以2者并不能放在同一个层次并列讨论。

又例如,副教授王辉提出,新浪微博、《新京报》、新华网这三家媒体,新浪微博是靠转载、推送其它新闻媒体的内容,是其它多家媒体利用新浪微博来发布新闻信息和公共舆论的平台,是非原创性、不具备新闻内容生产的渠道,而后两者《新京报》、新华网是具备原创生产新闻内容的,所以把新浪微博和后两者放在一个性质上进行研究是不符合逻辑的。

2、回答问题一定要严谨,副教授李仕生提出,有同学回答说“真实性要有一定程度的保证。”这一表述非常不严谨,作为在新闻栏目刊登的稿件是一定要遵从“真实性的”!

3、”说明式文字“不能和“学术论文表述”混为一谈。——教授李庆林

4、在研究新闻稿件语言特色,要注意“写作学价值”与“新闻学价值”的区别,报纸新闻和杂志新闻两者讲故事的异同要弄清楚。“新闻故事化”和“新闻背后的故事”这两者不可弄混淆了,其实有同学的论文应该论证的是后者。要明确“新闻故事化”的定义。——高级编辑李启瑞、副教授李仕生

5、“多种媒体”中谈及有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协作,可是有的媒体之间根本就不是一个传媒集团的,彼此之间是如何协作的呢?背后的统筹自媒体的人又是谁?如果说是“全媒体”那么还有协作报道的可能,逻辑上才说得通。还有“本地媒体缺乏协作,那你认为积极的协作具体应该如何做呢?”——教授李庆林、副教授刘晓慧

有同学提到某一新闻事件中“三家媒体的合作”,可是论文中并未涉及“协作”,而是各谈各的运作,未涉及多种媒体和全媒体的协作。——副教授李仕生

6、任何一种事物和现象,不仅要分析其优势,还要看见其劣势。例如,有同学只在分析“新闻故事化”时,要看到它可能出现的问题,新新闻主义为何衰落?是有它的道理的。——副教授刘晓慧、副教授王辉

链接:新新闻主义(New Journalism),一译"新吉纳主义",是一种新闻报道形式。新新闻主义报道最显著的特点是将文学写作的手法应用于新闻报道,重视对话、场景和心理描写,不遗余力的刻画细节。新新闻主义被认为是20世纪实务新闻学最激进的一种报道理论。

6、不要想当然的自创词汇。



答辩过程中师生探讨

样本选取方面又出新问题

·1、选择样本的原因要明确。样本选择的科学性在哪?不可以随机和随意,有的样本你选择了全部进行研究,有的只进行了抽样研究,那么一定会影响最终结果的科学性。有同学专门选择研究对象在**年至**年期间,这一时间段的表现,为何要选择这一时间段?有什么特殊代表性或典型意义

最后一问的回答:因为自身精力和能力有限,只能选取近两年最新的发展状况进行研究。

又例如,高级编辑李启瑞提到,为什么要选择该对象在新媒体方面的传播进行研究?是因为传统媒体对待该问题已经于事无补了吗?新媒体是否是解决该问题的唯一途径?

是什么原因选择了这几个样本?典型性、复合性在哪儿?怎么协同作战的?

2、对自己都而研究对象要详细介绍,不管它是多有名气,总有那么一批人会不熟悉不知道它。

3、有同学因为自己在某媒体实习,所以选择了该媒体的某方面进行研究对象,但是答辩委员会成员们提出了质疑,副教授王辉提出,你既然在该媒体实习,进行了一些访谈,就应该能发现一些独到之处,而不是呈现出不在里面实习的人都可以发现的东西。





第八个答辩的高凯坤正在回答高级编辑李启瑞针对其选题提出的“如何在分析中进行比较”等问题。

比较分析法的运用

1、两个研究对象进行比较,要提炼出做得好的成功的经验,而非2者统一分析。

2、比较应该将两者放在一起说,某方面A比B怎么样,或B比A又如何,而不能先说A,再说B。——副教授李仕生

3、有同学在研究日本纪录片时,自己不懂日语,只能依赖纪录片上的中文字幕,翻译后的字幕语言并不能代表原汁原味日语的语言特色,那么和我国央视的纪录片中文语言比较起来,是有失一定的科学性、存有缺憾的。——教授李庆林、副教授李仕生

4、在比较两个研究对象时,既要提出它们的可比性,也要看到它们的个性特点。例如,比较日本和中国同题纪录片《丝绸之路》,两国的纪录片都在不同程度上满足了各自国家不同受众群体的需求,说明还是有各自做的好的地方,而不是哪一方做的不好,完全要学习另一方,双方需要借鉴对方的东西要提炼出来。——副教授王辉、教授李庆林

注重关联性

1、研究地方性媒体,就要思考下与中央级媒体比较中的优劣势。

2、研究国外媒体,就要思考对国内有什么借鉴性启示,明确研究它的现实意义。

3、论文的主标题范围太宽泛、副标题切入点又过于窄,以这样的副标题来承载主标题会显得过于吃力,不能辩证、客观、全面的说明。

通过这场答辩,我们看出导师们特别注重论文的严谨性、学生知识的广博度、研究调查的深度,例如,有的杂志上署名的出版商其实并非该杂志真正的投资创办者。这些都需要同学们沉下心来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实地考察、核实才能做出一篇含金量高的好质量学位论文哦。↖(^ω^)↗加油吧!



策划、图文、排版:张璐
点击下方“二维码”关注“君武学人”查看更多


    关注 君武学人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