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献】羊山韩氏创开东新河

 

在15世纪末期的明代绍兴河湖网整治中,有一支民间力量的投入为我们所忽视,这就是羊山韩氏家族开挖东新河。...

     
     在15世纪末期的明代绍兴河湖网整治中,有一支民间力量的投入为我们所忽视,这就是羊山韩氏家族开挖东新河。
羊山石佛寺羊山造像所在石窟,有一摩崖极其夺目,正文高334厘米,宽135厘米,楷书,字径30厘米。文曰:“大明成化十二年岁次丙申,居民韩仕能同侄韩枚创开东新河,至弘治戊申,河通功竣。”其旁跋语高140厘米,宽57厘米,楷书,字径10厘米。文曰:“此河西起魏家,过河石砲,迤东转南至栗埭澜柱江界,计面积四十三亩八分,由山头韩宗祠枚、和分户承粮管业。”题刻记述了羊山韩氏为绍兴水利交通作出的贡献。

以水路为主的上世纪80年代以前,今齐贤集镇(下方桥)往绍兴城的水路,是经水阁桥、山头、华家、立岱的方向,殊不知在明代成化以前,并没有这条南北向水道。当时去府城极为费力,清光绪《白洋朱氏宗谱》的一段记载可以说明问题。该谱《赠文林郎励斋公传》曰:“白洋涂山新河不通,道迂远,经三江、扁拖、陡亹盘闸而上,相去府治几百里,往来困顿,一岁之中,休息无几。”“励斋公”名朱絅,字克诚,宣德元年(1426)生,成化十年(1474)卒。之后朱氏家族开挖了白洋村缘涂山东麓的河道,谓之新河(今名西扆直江)。稍后羊山韩氏韩仕能与侄子韩枚,在新河以东数里开凿了山头村至西小江边栗埭村(建国后改立岱)的河道,名之东新河。

原来,宋代以前,在山会平原北部横亘着一条西小江(一作钱清江)。当时齐贤、安昌处江之北。西小江成为北南阻碍。明成化九年至十九年(1473~1483),戴琥在任绍兴知府期间,整治西小江,除了加固堤塘以外,又在堤塘南建筑新灶、柘林二闸,堤塘北建筑扁拖、甲蓬二闸。戴琥是官方行为,志乘详载。羊山韩氏家族开挖东新河,纯系民间行动,历时12年之久,却解决了交通层面的问题。可惜历来府、县志都未作记载。

韩氏于元朝延祐五年(1318)徙居羊山东麓山头村,始称羊山韩氏。越四世至仕诚、仕端、仕能、仕华、仕昂辟地治舍,遂为齐贤望族。

为创开东新河作出贡献的韩仕能,字福安,生于明永乐二十一年(1423),卒于弘治四年(1491)。仕能昆季韩仕端(1418~1451)长子韩枚,字遗安,生于正统八年(1443),卒于嘉靖元年(1522);次子韩和,字怡闲,生于正统十二年(1447),卒于正德十二年(1517)。韩仕能生性乐善好施,廉能多义,偕侄子韩枚于成化十二年(1476)开挖东新河,河起自山头村魏家(今石佛大桥附近)往南,迄于西小江边栗埭村澜江坝(今绍兴北站以东数百米),长约四华里,宽15米左右,于弘治元年(1488)河通功竣,行旅称便。在土地私有制、生产力低下的古代,开挖河道谈何容易。最基本的条件是,须承担被开挖土地的赋税。题记说,由山头韩氏宗祠韩枚、韩和“分户承粮管业”,说明他们承担的义务还不算少。

明嘉靖十六年(1537),绍兴知府汤绍恩建成三江闸,西小江从此成为内河。可以想见,在弘治元年至嘉靖十六年的半个世纪里,齐贤集镇行船去府城,是沿东新河至栗埭村澜江坝,将船拖过坝,入西小江,再拖过坝,转入平原的内河,进而直达府城。而在嘉靖十六年之后,拆除澜江坝,船只可直达府城。自东新河与西小江沟通后,对于羊山石开采后的外运,特别是修建钱塘江海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例如《光绪海盐县志》就记载了“其采运羊山石,由该宕运至宜桥坝口,再由宜桥坝过海,运至秦驻山北四爷庙地方”。

东新河的作用一直延续到20世纪,据《绍兴县交通志》记载,1989年内河航道绍兴至齐贤、党山航线,柯桥至海涂长虹闸航线,均经“华家、下方桥、陶里”,亦即利用了羊山韩氏开挖的东新河。

来源:羊石三房的博客


关注公众号欣赏更多精彩!


    关注 韩氏文化交流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