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摄影:砂锅练成记——组图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摄影更像是文学。...



编者按:本文是群友@不语 的一篇组图,具体的说是一篇图片故事,详细描述了荥经砂锅的制作过程。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摄影更像是文学。写文章是用文字来表达,而摄影是用图片来描述。文学作品中有主谓宾定状补,摄影中有主体、陪体、前景、背景。都是为了表达一个明确的主题,只是语言的形式不同罢了。上次分享了一篇@寸言的组图——一个普通爱好者用手机拍出的一组触动内心的好照片,是一篇很走心的作品,容易引发读者在情感上的共鸣。今天的这组照片则主要是客观的描述,是对砂锅制作工艺的一个记录。荥经县距离成都约180公里,属于雅安市,这里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砂器生产,主要受产品的局限性,那时的“荥经砂锅”几成了荥经的代名词,外地人从砂锅开始认识荥经。

我在年前就想去见识一下砂器的生产过程,却因各种原因到现在才成行。早上八点从成都出发,十点钟到达荥经县城,走不远就到了砂锅一条街,这里一条街都是卖砂锅的,就是没看见制砂锅的,天一直下雨,好在雨不太大,我只好沿街各店铺询问哪里可以看到生产砂锅,一个正在包装砂锅的大姐跟我说:你是看不到的。



正在失望,看见一个人正在街边门市里制胚,赶紧的去问在哪里可以看到烧制砂锅,他跟我说昨天在烧砂锅,今天不晓得有没有在烧。他主动提出帮我去看看,等了一小会他就回来跟我说,今天在烧制,只是如果要拍照的话得付钱。我问他用手机拍呢,他说参观不要钱,手机拍也不要钱。

正好下雨我的相机放在车上没拿(其实拿了我也拍不好,相机各种设置就让我头痛),就直接用手机了,不过被付了费的相机党歧视了一回,他们3人付了100块,不晓得人多会不会还是这个价格。我估计老板还是希望有人来拍照的吧,替他们宣传了,还能有点收入。

这是一个小作坊,到作坊的时候正在烧制一窑,等开窑还要等一会,就各处看看,这里的人很随和,几乎有问必答,我很喜欢,当然,我也问不出个所以然来。

我先看的肯定是制胚,看到制胚的大哥在用布包粉末撒在模具里,我问他撒的啥,他说是观音土,以前听说困难时期有人吃观音土还不晓得是啥样子,今天无意中看到了。我问大哥制砂锅的主要材料是啥,他说是炭花(煤渣)和观音土,看到不起眼的砂锅还有采料、粉碎、搅拌、制胚、晾晒、焙烧、上釉、出炉好几个程序呢,他说制胚造型是砂器最重要的。这家制胚采用托转盘手工制作。



这就是制好砂器胚的模具,过会儿就要倒扣在木板上,把模具取下来。



然后就转到这里,工人师傅用脚蹬踩转盘对粗胚加工光滑。



这家作坊好象只生产药罐和炖东西的砂锅,看到一个师傅很熟练的边踩转盘边把粗胚打磨光滑,并把药罐的嘴捏出来。罐把是另一个大叔在做,反正成型、贴花、雕刻、造型都在这里完成。



看完制胚我又转到棚外,看到两个人正在把晾干了的罐子取下来,准备烧制,我问他们要晾多长时间,他们说是自然阴干,不能曝晒,反正要晾几天,要是天气不好要一个星期呢。



然后就要焙烧了,焙烧是把阴干的毛胚放到特制的地坑或烧窑,一般一层煤一层毛胚的放,点火封闭,这家作坊的是地坑。我问师傅一次可以烧多少个,他说一坑可以烧一百来个药罐。



坑下一个鼓风机吹得呼呼的,坑里的煤也烧得通红的,1000度以上的高温焙烧,大概需要一个多小时。



出炉的时候直接把烧得通红的药罐放到上釉地坑继续燃烧上釉,地坑不额外加热了,用的罐子带的余温燃烧。出炉这个时候最漂亮了,师傅说要想拍出好作品的话最好早点去,看开第一坑的,那会天还不太亮,砂锅红得特别鲜艳,照相最合适了。



我在这里被相机党各种嫌弃,只好站在他们身后从他们胳肢窝下将就拍了几张。



几十分钟后出坑,就是成品了,马上就要检验劳动成果了。





降温后就要把粘在一起的砂锅分开,刮去杂屑,这是一个很需要耐心的活儿,稍不注意就会把烧好的罐子敲坏。最后就是入库检测成品质量分类存放了。





参观完已经十二点半了,离开的时候买了一个药罐,反正用得上。

由于制砂锅又脏又累,工资也不高,现在年轻人几乎都不干这个了。还在干这个的都是中老年人,希望这个工艺不要失传了。

编后语:整组照片在曝光和构图上基本都还好,景别上也算是多样,有大场景的交代,也有人物的特写。如果照片在尺幅上能统一一下就更好了。

编者对文字和照片顺序上略有调整。

学费涨了,但不承诺包教包会,你还会来报名么?


    关注 手机摄影手册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