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专题】冷轧带钢外观-表面及板形

 

上图为:带钢表面质量检测系统带钢表面缺陷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划痕”、“辊印”、折印”等使表面产生形貌变化的缺...



上图为:带钢表面质量检测系统
带钢表面缺陷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划痕”、“辊印”、折印”等使表面产生形貌变化的缺陷,称为三维缺陷;而另一类是“压入氧化铁皮”、“乳化液斑痕”、“锈痕”等有色缺陷,这些缺陷没有使表面产生形貌变化,称为二维缺陷。

以纵向条纹缺陷为例,其常见于冷轧超低碳钢种,缺陷一般沿钢板纵向分布,条纹呈通卷出现,且分布于整个板宽方向;条纹明暗相间,明暗分界明显,明处条纹比正常基板偏白,条纹宽度一般在5-15mm之间。影响它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几点:

1) 热轧来料因素

冷轧生产中离不开乳化液。如果钢板表面粗糙度大,在表面张力作用下,易使乳化液流动方向改变,形成纵向条状分布;乳化液不均,会引起钢板横向轧制压力不均,乳化液厚的区域会导致轧制力减小,轧辊对钢板的转印效果小;而乳化液薄的区域转印效果明显,当钢板表面粗糙度大,在此区域轧制时会留下乳化液痕迹,形成钢板表面色差即纵向条纹。

2) 轧辊因素

由于冷轧末机架主要进行平整,因此上游机架冷轧轧辊表面粗糙度对纵向条纹缺陷的影响因素较大;此外,轧辊的强度也有影响。轧辊强度高,转印效果强;而带钢强度高时,会出现辊印效果差,这样随着轧制公里数的增加,轧辊表面粗糙度的衰减不均匀增大,会加大纵向条纹的发生几率。

3) 轧制制度

冷轧生产中轧制速度高,会帮助轧辊抓取乳化液以建立油膜厚度,但过快的轧制速度会造成乳化液在辊面的分布不均匀,使变形区的油膜厚度不一致,容易形成纵向条纹。

4) 平整工艺

平整工序是改善带钢平直度、提高产品表面质量的最后一道工序,平整工序对带钢表面的最终粗糙度影响也非常大。数据表明:当平整辊表面粗糙度Ra为0.80-1.20m,Rpc为130-170个/cm时,可以减轻或消除冷轧过程中产生的纵向条纹缺陷。

可见,热轧来料粗糙度、冷轧辊粗糙度、轧制速度及精整工艺,对于优质冷轧钢板表面的形成得重要性。

板形是板、带材平直度的简称,一般是指浪形、瓢曲或旁弯的有无及其程度。高质量的板形需要依靠先进的板形测量技术和板形控制技术来做保障。通常意义上的板形还包括板、带材横向断面分布的均匀度,一般用板材中央与边部厚度之差的绝对值或相对值来表示,此差值越小,均匀度越好。实际轧出的板材断面有时呈鼓形、楔形、中凹形或其他不规则形状,这都是带钢内存有残余内应力,板形不良的表现。常见的板形缺陷有“镰刀弯”,浪形和瓢曲“肋状皱”和“局部浪皱”。板形不良会限制轧制速度的提高及轧机所能轧出的最薄规格,板形严重不良会导致勒辊、轧卡、断带、撕裂等事故的出现,甚至可能损坏轧机。



一般认为,板形缺陷的出现来源于板宽方向上各点纵向纤维的延伸不均,保持良好板形的条件是横向各点延伸系数一致。

影响各点延伸系数的因素都会影响板形,这些因素主要有三类:

1)原料断面形状

由良好板形条件可知,只有当来料的断面形状和承载辊缝形状(可认为是轧后板带轧前、轧后的板、带横断面形状)相“匹配”时,才能获得良好板形。因此,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若来料断面形状发生变化,必然引起板形的变化。保证来料的断面厚度差及板形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是获得良好板形的前提。

2)承载辊缝的断面形状

当入口板带钢条件一定时,工作辊的承载辊缝断面形状是决定板形的首要因素。它取决于三个方面:

工作辊、支撑辊的弯曲挠度和剪切挠度;

支撑辊、工作辊和带钢的压扁;

工作辊本身的凸度。

若是能影响上述三方面的因素均会影响板形,其中比较主要的有:

设备因素:包括工作辊直径、工作辊原始凸度以及支撑辊直径和原始凸度;

工艺因素:包括钢板宽度、轧制压力、张力、轧制速度、轧辊热凸度、轧辊磨损等。

不同强度级别,规格钢轧制时,变形抗力不同,轧辊磨损状况不同,辊缝形状不同,应合理设计换辊周期,合理配置轧辊辊形。

3)压下规程的变化

当压下规程变化时,压下量、速度等均发生变化,因而影响到压力、热凸度等等。这些因素的变化,使承载辊缝形状变化,从而引起板形变化。

此外,被轧金属本身力学性能的均匀程度,有时也对板形有较大影响。这种不均匀性主要来源于内部组织不均,其后果是板带钢出现意外的局部浪皱。

来源:西夏冶金钢材网

EDN

阅读原文→【一句话分享】谈谈不锈钢冷轧的张力


    关注 轧钢之家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