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章 | “厚静法度”——翁方纲书法特点的浅议

 

翁方纲(1733~1818), 清代书法家、文学家、金石学家。字正三,一字忠叙,号覃溪,晚号苏斋。直隶大兴(今属北京)人,乾隆十七年进士,授编修。历督广东、江西、山东三省学政,官至内阁学士。...



翁方纲(1733~1818), 清代书法家、文学家、金石学家。字正三,一字忠叙,号覃溪,晚号苏斋。直隶大兴(今属北京)人,乾隆十七年进士,授编修。历督广东、江西、山东三省学政,官至内阁学士。精通金石、谱录、书画、词章之学,书法与同时的刘墉、梁同书、王文治齐名。论诗创“肌理说”,著有《粤东金石略》、《苏米斋兰亭考》、《复初斋诗文集》等。



翁方纲是清中叶一位著名的学者,六七十岁时还能在灯下作细书,阅蝇头字。每过一岁,翁方纲必用西瓜子写下四个楷字,五十岁后写“万寿无疆”,六十岁后写“天子万年”,至七十岁后则变成“天下太平”。最后一年元旦时,写到第七粒西瓜子,眼睛因疲劳看不清东西了,他感叹地说:“吾其衰也!”不久便去世了。

图1(
1780年 48岁
按语:图1题款庚子九秋即1780年,时年48岁。我们从楹联中可以看出有米芾、董其昌、颜真卿的笔法,小字肯定下功夫临过欧阳询的。应该说在清代四大家“翁王刘铁”中,翁的才气最弱,可能书写时是最勤奋的;因为官职和学问以及考古金石的名气很大,所以四家居位之首。

图2 (1781年  49岁  
虚斋藏黄公望作品的题跋
乾隆十七年(1752年)考中进士,官至内阁学士。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清廷开设四库全书馆。翁方纲被任命为《四库全书》纂修官,又担任编修一职。在四库馆任职期间,他与朱筠、钱大昕、桂馥、黄易、丁杰等人常去琉璃厂书肆访书,所作金石拓本日渐增多。翁方纲散馆授编修,历官内阁学士、左鸿胪寺卿,后荣恩宴加二品衔。曾主持江西、湖北、江南、顺天乡试,又曾督广东、江西、山东学政。翁方纲精于考据、金石、书法之学,又是清代“肌理说”诗论的倡始人。

图3
(1781年  49岁)
图4
(局部)
翁方纲书学欧、虞,谨守法度,尤善隶书(见图3),相传翁方纲能在瓜子仁上书写小楷字,功力精熟可见一斑。《清朝书画录》把他和刘墉、梁同书、王文治齐名,并称“翁、刘、梁、王”。亦与刘墉、成亲王永瑆、铁保齐名,称“翁刘成铁”。包世臣《艺舟双楫》称:“宛平书只是工匠之精细者耳,于碑帖无不遍搜默识,下笔必具其体势,而笔法无闻。”马宗霍《霋岳楼笔谈》称:“覃溪以谨守法度,颇为论者所讥;然其真书工整厚实,大似唐人写经,其朴静之境,亦非石经残字到也。”

图5
(1783年  51岁)
图6
(局部)
翁方纲著有《复初斋文集》35卷,集外文4卷,《复初斋诗集》42卷、《两汉金石记》、《粤东金石略》、《汉石经残字考》、《焦山鼎铭考》、《庙堂碑唐本存字》、《石洲诗话》等大量金石学著作。世之言金石者,必推翁家。《清代稿钞本》中收录有其《方纲致秋盦残笺》。

图7
(1789年 57 岁 天一阁现藏)
图8
(局部)
翁方纲学识广博,对颜书、欧书和唐人写经、汉隶都下过很大的功夫。他的书法讲究无一笔无出处,而自己的东西却很少,行书是典型的传统帖学风格。连贯柔和,不急不躁,循规蹈矩,很有特色,不失大家风范。作品中温润丰厚浓墨与纤细的游丝形成强烈的对比。在运笔用墨过程中,由浓渐淡、由粗渐细的过渡缓冲。因此,浓淡、粗细、行止极有节奏感。整幅作品用笔以圆润轻柔为主,没有丝毫方刚急躁的火气,从柔润流畅的笔意中,可推想作者书写时灵活的用腕。综观此作品,运笔沉酣,墨色浓厚,笔划丰满,筋劲骨健,妙得神韵,是他的精品之一。

图9
(1796年  64岁   宋高宗书法手卷题跋)
翁方纲的书法主要学习唐楷,初学颜真卿,后专学虞世南和欧阳询,尤其用功于欧阳询的《化度寺碑》,他的行书主要学习米芾、董其昌及颜真卿。《梦园丛说》载“翁覃溪先生能于一粒芝麻上写‘天下太平’四字”。但他只是在技巧上下工夫,而始终墨守前人成规,不求创新,终究只是以工夫见长。包世臣评翁方纲的书法“只是工匠之精细者”(《艺舟双楫》),可谓不诬。

图10
(1796年 64岁)
翁氏学书强调笔笔有来历,包世臣《艺舟双楫》记载了一个他与刘墉互相讥评的故事:“乾隆间,都下言书推刘诸城(指刘墉)、翁宛平(指翁方纲)两家。戈先舟学士,宛平之婿而诸城之门人也。尝质诸城书诣宛平,宛平曰:‘问汝师那一笔是古人’。学士以告诸城,诸城曰:‘我自成我书耳,问汝岳翁哪一笔是自己。’”由此可见翁方纲的学书态度之严谨,从学书练基本功这个方面说,他的确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图11
(1799年  67岁)
在书圣王羲之《兰亭序》的石刻拓本中,摹刻最善、流传最广,也最负盛名的就是《定武兰亭》。南宋赵子固曾以5000金向庐宗求购一册,携归途中在升山舟覆落水,他急持拓本举出水面,大呼:“我性命可弃,而此不可弃!”故后世称此本为《落水兰亭》。《落水兰亭》自宋至清,历经21位著名鉴藏家及达官显宦收藏,可谓流传有绪。乾隆四十七年(1782),翁方纲在曹文埴处亲见此帖。于是他借观“把玩竞日,尚恍久之”,以至“晴雨眠食,行住坐卧,无刻不在《落水兰亭》卷侧”。在此期间,翁方纲又借天目山房宋拓本与之对校,以穷目之力,历时一日,精摹而成《落水兰亭》拓卷。此卷的绢上摹有工铎“墨林至宝”隶书题字,其后用黄绢响拓《兰亭序帖》凡324字,多以藏锋钝笔而成,顿按则含蓄其内,并依兰亭刻石划出格栏,原石的镭损裂痕处均以墨线在绢匡上勾成石墨纹缕,“宛具云烟枝蕾之状”。书法大家翁方纲自乾隆四十六年(1781)至嘉庆十七年(1812)近32年里,在卷后以楷、隶、行诸体题跋达30段近6500字,以至“纸不能容也”,可称书法作品之最。

图12
(1801  69岁   上海博物馆藏)
图13
(局部)
翁方纲精通经史、金石、目录、书法、词章之学,勤于著述,在诸多学术领域成就卓著。于经学,所著“群经附记”,条辨旧说,充分反映了乾嘉时期汉宋兼采的学术趋向。所纂四库提要稿是保存至今篇幅最大的一部提要稿。于诗学,作为北方诗坛的盟主,翁氏倡导肌理说,以学为诗,为晚清宋诗运动的先驱者。于金石,所撰《两汉金石记》开清代以断代体例著录碑刻之先河,同时又开“鉴别”新派,并附诗题赞,鹤立其它著作之上。

图14
(1802 年   69岁 )
图15
(1805年  73岁   虚斋藏黄公望作品的题跋)
翁方纲是清代肌理说诗论的倡始人,著有《石洲诗话》。他的“肌理说”是为复古主义诗论重振旗鼓,与袁枚的性灵说相抗衡。在诗法上,翁方纲主张求儒复古,他的复古不是尊唐而是崇宋,特别推崇江西诗派的黄庭坚,强调诗歌的考证作用和史学价值,把诗与经史、金石混为一谈,模糊了文学的特征。翁一生作诗2800余首,其中一类是学问诗,把经史、金石的考据勘研写进诗中,读来佶屈聱牙,毫无诗味,另一类记述作者的生活行踪,事态见闻,或写山水景色,大半缺乏生活气息和真情实感。

图16
(1810年   76岁)
图17
(1812年  80岁)
图18
(局部)
翁方纲以藏书富而闻名。所居京师前门外保安寺街,家中图书文籍,插架琳琅。藏书楼有“小蓬莱阁”、“赐书楼”,乾隆三十三年(1768)因购得苏东坡手迹《嵩阳帖》、宋嘉定六年淮东仓曹刻本《施顾注苏诗》,均来自河南宋氏藏书,遂将书楼改名“宝苏斋”。宝苏斋中因藏有《施顾注苏诗》与苏东坡《嵩阳帖》而建。此后在每年十二月十九日苏东坡生日这一天,他都会请很多名士到家里共同祭奠这部书,在书上写跋语和题记。称为“祭苏会,一直延续到民国罗振玉还在祭奠。

图19 (1816年  84岁)
按语:翁方纲1818年去世,这是他八十四岁落款,离世前三年的墨迹。我们看他晚年书法有很多轻滑甜媚,明显提笔的功力不够,也不流畅,毕竟八十四岁了。不过整个清代书法史也脱不开馆阁体的影子,基本都是这样在楷书工整中,缺少变化和自己的风格。

图20(首都博物馆藏)
图21
另有“三万卷斋”、“三汉画斋”、“石墨楼”等,均是他收藏图书、文物之所。其《自题三万卷诗》云:“笑论插架邺侯签,已愧湖州目录兼。”“汉碑草草传洪迈,宋椠寥寥拜子瞻”。藏书印有“苏斋墨缘”、“苏斋真鉴”、“秘阁校理”、“内阁学士内阁侍读学士翰林侍读学士”、“石默书楼”、“三任广东学政”、“大兴翁氏石默书楼珍藏图书”、“恩加二品重宴琼林”、“小蓬莱阁”、“覃溪审定”、“子孙宝之”、“北平翁方纲审定真迹”等。金石学著作有《两汉金石记》,剖析毫芒,参以《说文》正义,考证精确。所作诗文,自诸经注疏,以及史传、考订、金石、文字,皆贯彻于诗文中。后人称他能“以学为师”。著有《苏诗补注》、《米元年谱》、《石洲诗话》、《汉石经残字考》、《兰亭考》、《粤东金石略》、《经义考补正》、《小石帆亭著录》、《复初斋全集》、《礼经目次》等。

图22
图23
在北京任职期间,翁方纲曾与黄景仁同游陶然亭、窑台,并为陶然亭撰写过楹联。“烟藏古寺无人到,榻倚深堂有月来”。这幅楹联悬挂在陶然亭正面的抱柱上,此联描写的是古时陶然亭的景致。上联“烟笼”,指烟雾笼罩。整句写白天的清静,古寺被烟雾笼罩,无人到此;下联述夜晚的安谧,深堂处于树林之中,只有明月照映进来。以“无人”与“有月”的对比描写,显现了庵堂幽深绝世的风貌,蕴含着超凡脱俗的韵味。作者是当时的达官显宦,过惯了锦衣玉食的生活,但对世俗的尘嚣,也感腻味,发现城内竟有这“无人”“有月”的古寺,真像进入世外桃源。联语表达了他向往隐居生活的心情。如今,这里已辟为公园,此联也已经不是原联,它是由光绪的老师翁同龢重书的。就连此联所描写的 “静”,也被公园里的笑语欢歌划破了。

图24(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图25(局部)
按语:启功老人算是对清代的书法家们都知其掌故的大家,因此,他的评论应当是中肯和有价值的,但是像翁方纲这样的大家,为什么会让启功在《论书绝句》里批评呢?有清书家,有“成刘翁铁”的说法,成王是高爵位的大书家,有更多的精力投注在书法研究上,所以,书法尚可。而刘、翁、铁,启功老先生有自己的看法。具体可以见他的《论书绝句》第十九首,原诗如下:刻舟求剑翁北平,我所不解刘诸城。差喜天真铁梅叟,肯将淡宕易纵横。有点意思,逐句看一下。

图26(故宫藏)
图27(济南博物馆藏)
图28(局部)
第一句,刻舟求剑,《吕氏春秋·察今》上有一则寓言,说有个楚国人,坐船渡河时不慎把剑掉入河中,他用刀在船上刻下记号,说:“我的剑掉从这个地方掉下去,一会到岸的时候我就在这里跳下去找剑。”当然结果是遍寻不获。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办事刻板,拘泥而不知变通的人。翁北平,翁方刚因是北平人,所以这样称呼。第二句,我所不解,我不能理解的;刘诸城,就是有名的“浓墨宰相”刘墉(后面会专门提到这个人),山东诸城人。因此叫刘诸城。第三句,差喜,还不错,天真铁梅叟,天真烂漫的铁保。启功认为铁保法书墨迹没有法帖可以学习,就自行研习,任笔为书,反倒不失天真之趣,字写得还不错。第四句,肯将淡宕易纵横。还是来说铁保的字的,就是不受成法约束,任笔为书的意思。
图29(上海静安书画院藏)
图30


翁方纲的小楷真的不错,经启功老先生考证,翁方纲一生固守《化度寺碑》,一点一划,一笔一笔地模仿,几同向拓,简直就是像描着仿影写一样精确,之所以小楷写得好的原因,是因为能从《化度寺碑》中找到依托。翁方纲一生对于书法的要求是“没有一笔无出处”,也就是说,写出来一划,就可以从前人那里找到根据,前人是怎么怎么写的。但却因为他太固守一个碑帖,因此,他的行书,写得相当不好,甚至有点像平常的那些专门负责抄写的官吏一样的字。启功老先生对翁方纲的评价是:刻舟求剑,并且“翁之行书,则可谓进退失据也。”至于刘墉的字,启功老先生认为不太好理解,因为刘墉的书法大都出自刘父,算是家学,不好理解。

图31(北美翁心存藏)
图32
翁方纲的书学观,其在《苏斋笔记》卷十四有所述作:“晋人正楷既罕传,则言正楷者,惟于唐人遥师晋意,此千古书法之要义也”。故翁方纲又有了《苏斋唐碑选》之作:精选五十碑,以为书家法式,而主意惟在欧阳,谓唐碑只有欧阳询诸碑真正可信可师。欧阳之碑又以化度寺为楷则。翁方纲与稍后阮元都提出“尚碑”说,以改良一统天下“赵董风流”的秀美书风,而同为“尚碑”但本质上有着“势”与“法”的分野,即阮元力倡“北碑”,尚魏晋南北朝之“势”,而翁方纲崇“唐碑”的“法”度谨严,研究清代碑学者往往有此误区,将“北碑”“唐碑”混为一谈。

图33
图34
当然,翁方纲虽时为书坛盟主,其历史地位当逊于“身经乾嘉文物鼎盛之时,主持风会数十年,海内学者奉为山斗”的一代文宗阮元,阮元著《南帖北碑论》的历史意义无疑是非凡的,其开启了其后的包世臣、康有为倡碑学说,但阮元之说则晚于翁氏之识。康有为在《书镜》中分析清代书学体系十分中肯:“国朝书法凡有四变:康、雍之世,专仿香光;乾隆之代,竞讲子昂;率更贵盛于嘉、道之间;北碑萌芽于咸、同之际。”这“率更贵盛于嘉、道之间”即翁方纲标榜的书学观。以“法”强其筋骨,无疑成了乾嘉书学津梁,于其时亦不啻为一方强心剂的良药。

图35
图36
千载而下,翁方纲书法尽管算不上巨擘,但无论如何,乾嘉尊碑诸子,付诸实践来改良赵、董书风者,当翁方纲莫属。时阮元力倡北碑,但其书还是以“馆阁体”为宗,后来者包世臣则以帖学为基,以运腕之笔变法参孙过庭《书谱》。而翁方纲认为只有取法北朝碑版上承隶法、下启唐楷,即“以唐溯晋”、研习漢碑“以篆隶为本”方能正本探源,以碑版矫治法帖、墨跡的不足,一洗赵董靡弱的积习,此为翁方纲以金石学与书学糅合而形成的特质。其书初学颜真卿,继而转习欧阳询,参以苏体之意,隶书则师法《史晨碑》、《韩勒碑》等汉碑。只有将翁方纲书学观放在时代文化背景下来考察,其书学思想的识见当不会被历史湮没。以其书学观念切入探究其学术源流,对考察清代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历史过程亦有意义。

图37
图38
翁方纲诗宗江西诗派黄山谷及杨万里,其尚古、尚质厚的诗风与书学观论者以为是源于黃庭坚“以古人為師,以質厚為本”。有一个问题笔者一直在思辨,碑学发展三百年,碑帖的分野究在势、法抑或所谓“书卷气”、“金石气”欤!尚碑的翁方纲以“东坡体”破帖,郑板桥以“东坡体”、“山谷体”破帖。而沈周、而文征明、而晚明以“山谷体”大字为宗,清末李瑞清书派亦以“山谷体”立法破帖,承其衣钵者胡小石、张大千、吕凤子等不一而足。尚碑革帖是形?是质?三百年碑学,谁能厘而定之?

图39
图40
图41(山东博物馆藏)
其实,行草无须纠缠碑帖取向,只大字尚势,书小尚韵,笔法外拓、中行、内擫因形因势而变而已。曾观李瑞清大字对联,碑碣取势而实溢出帖气十足,其题款言“宗右军龙瓜书”、“略师大令送梨帖笔法实草篆也”。何为龙爪书,韦绚《刘宾客嘉话录》有“右军尝醉书,点画类龙爪,后遂为龙爪书。”而此联非碑非帖,亦碑亦帖,足可解读,碑学巨公李瑞淸题识“宗右军书”,颇费思量。诚然,北碑若郑文公、张猛龙类楷法则另当别论了。

图42
图43
图44
明代草书风格在清初并没有能得到发展,书法艺术主张出现了自然的替易更迭。审美观念表现为比较温和的移徙和渐进,这与康熙、乾隆酷爱董其昌、赵孟頫有关,“赵董风流”成为天下典范。这其实是意识形态抑制了艺术的精神导向。崇尚赵董书风的“中和”之美的审美思想蕴含了政治和道德的主题。其时清廷大兴文字狱,“文字之祸”致使群儒钳口,士人恐片言招祸,不敢有所述作,如清初的顾炎武、黄宗羲等惟将学术转向金石考据。“前代文人受祸之酷,殆未有若清代之甚者,故雍、乾以来,志节之士,荡然无存。有思想才能者,无所发泄,惟寄之以考古,庶不干当时之禁忌”(柳诒徵:《中国文化史》)。这却为乾嘉学派始成大宗开辟了先声。于书坛,“尊碑抑帖”以突破“馆阁体”的束缚,阮元虽著《南帖北碑论》,而翁方纲“倡碑”同样是不可或缺的关键,清中期摒弃帖学弘扬碑学正是在其文化背景下形成的。

图45
图46
图47
按语:本不想再做解说,毕竟清代这样的书法家实在太多,既然选择了这个话题,就简单阐述一下,勿以拍砖。这类书法成就靠的是时间和毅力的磨练,才气无从谈起,但是放在今天的位置来看,还有很多很多可圈可点之处。譬如这种小楷书的基本功,不是童子功根本就出不来的;还有这种严谨的治学考究金石的精神。

图48(首都博物馆藏)
图49(苏州博物馆藏)
图50(局部)
按语:苏州博物挂藏这幅,原藏家是何澄,清代何淖的后代,也是一位大收藏家。日伪战乱期间何澄死在北平,临终前忘了交代后代家藏书画放置何处?直至解放后,何澄的家园已被政府接受为一个政府招待所;70年代翻修时,在斗拱里翻出一大木箱书画,其中不凡吴门四家的。2013年苏州博物馆办了一个何澄收藏展,也算是一个比较好的归宿。

图51(天津博物院藏)
图52(局部)
图53(吴彬作品题跋)
所以我们今天看似翁方纲的书法成就不是很高,但是在清代“倡碑”的过程中,作为北方诗词泰斗和官员高爵;翁方纲又精于考据、金石、书法之学,又是清代“肌理说”诗论的倡始人。于书法,翁氏推汉碑,崇唐碑,力矫时弊,为“前碑派”重要人物,开碑学兴起之先声。其又重法帖,尊“二王”,论书言艺以“道”为上,学书主张溯本求源,在那个年代,理所当然成为清代四大书法家之一。

图54(首都博物馆藏)
图55(局部)
图56(局部)
按语:喜欢这幅四屏的肉欲感,颜体过于肥厚敦实,行笔之间法度谨严,倒是老米最后一笔有些才气;可惜多数最后一笔,缺少那股张力的回荡。时也、命也、运也,大势环境所在;放置在今天,又有多少人会被淹没在历届神马大奖赛之中。

图57(局部)
图58(局部)
图59(局部)
备注及参考文献:

《翁方纲书法评品:金石刻作臣能为》  李路平著

      本文为原创文章,如有公众微信或其他媒体转载,敬请注明尚敷拍卖或叩山问水原创;若否我们一经查实保留微信投诉或司法诉讼的权利。
敬请关注的书法系列文章:
  • 秀雅逸致——试解梁同书的书法特点
  • 王文治书法——“扁淡秀软”的笔墨特点
  • 刘墉书法——“肥厚静”的笔墨特点
  • 这些真真假的情书,都是写给谁的?
  • 就怕货比货——赵之谦扇面的真伪大PK
  • 坚与净——启功先生不同年代款识的特点
  • 天朗气清——溥儒作品系列之(书法)
  • 走进书坛高手——彭汉昆
  • 宿学青藜——朱宗明的金石书画
尚敷拍卖

竞答公布  第二十五期




▲ 有奖竞答图片

竞答题目:“有奖竞答图片”是哪个朝代的抄经?

答     案 :明代竞答名单:请以下竞答正确的前10名(按留言时间顺序),添加微信号:yrunhui12333 / 18351230208 领取您的奖品。

这么有内涵的公众号,您还不马上关注?


    关注 尚敷精舍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