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生活中的国学--筷子文化】前面的话

 

感谢夏令营的老师,感谢书院院长,是因为他们,才让自己有了这份学习的启发。在此也向大家说明,这些都不可能是小丽的原创,所分享的一切,不过是古书里翻阅提取出来的,也是借用很多学者的研究,我不过是一个整理者和把文章语音化的传播人。...



“你整天嚷嚷国学,到底什么是国学呀?”

“呵呵,其实我也不知道,真不知道。也许,国学就是整个中国的学问。涵盖面非常大,包括天文地理历史建筑宗教艺术等等,但是现在我们常常提到的国学,泛指国学经典和国艺,比如蒙学、四书五经、诗词歌赋和琴棋书画等。”

生活中,当大家问起我最喜欢什么的时候,我答这两个字,提问者大多有这两种反应:其一“哇,你竟然玩那么高深的东西。”,其二,“你是佛教徒吗?就是学《弟子规》吧?”给人的印象要么是高大上的古文学术性质,要么就是慈悲为怀、略带脱离世俗感的宗教信仰。

对不起,这两者,我都不是。很坦诚地告知,原来我也以为国学就是高端学术性质的,那是一群学者级别的人物在高学历群体中才能推行的。2015年开始,接触了国学夏令营和工作的国学书院,我才意识到,竟然可以把幼儿园和小学当成大学办,原来孩子也可以学国学,并且他们是如此地快乐。

小丽同学所接触和力行的国学教育,并不是不解义理的纯读经教育,也不是“生产”压制天性的“乖宝宝”式课堂,亦不是束之高阁无人问津、或者说晦涩难懂的“高大上”的学问。所追求的一定是有益于孩子好习惯好性情养成的、能让孩子感受到传统文化美的、接地气又不落俗套的学习方式,而且孩子还沉浸其中,乐于学习传统文化。并且最重要的是,它一定是与时俱进的,而不是食古不化的。



说到传统文化“接地气”这个词,有人说: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存在一种不稳定性,中国传统文化没有成为大部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文化传承自然就会有问题。这便加快了自己努力搜寻“生活中的国学”的脚步,中华传统不可能在现代生活中全然隐退,一定有一样东西,它是中国近14亿人都还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并代代相传的,它就是筷子。但是,大多数人不过是把它作为一种工具,却并没有觉得这还是传统文化呀,这里面竟然还有中国文化?

筷子文化?我自己在两年前也是懵懵的,不就是一双筷子嘛,能夹到菜能吃饭就行了,还讲究什么文化?怎么抓怎么夹呀?

在我大三的时候,参加了一个国学夏令营,当时有一位老师要求营长给孩子们上一节筷子课。我当时还在想这位老师这是怎么了?筷子也能上课?

后来,我在珠海参加一个讲座,听到院长也提起筷子,慢慢地我才注意到这个细节,因为很神奇的是有一位跟我一起上课的学员,在做笔记的时候,院长看着他直接说了一句:“你不会用筷子吧?”

她很惊讶地答:“院长您怎么知道呢?”

“我看你抓笔的姿势,就知道你一定不会正确使用筷子。”

当时我就纳闷了,为什么抓笔姿势还跟拿筷子有关系?

我去国学书院工作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先把筷子学会。“不然您作为一位老师,在跟孩子共进午餐的时候竟然连筷子都用不对,那怎么能行呢?”万万没想到,我一个大学毕业生,在实习工作期间的第一个“挑战”竟然不是任何与文学有关的知识,而是学会用正确的方式使用筷子。

我在学校饭堂里,用一个星期21顿饭的功夫,终于学会了一个我本在要吃饭时就应该学会的生活技能。自己读到大学快毕业了,竟然连饭都没吃对,虽然夹得可溜了,但是方式竟是错的......



也不怕大家笑话,我这个23岁才学会正确使用筷子的人,今天竟然把筷子文化搬出来讲了。感谢夏令营的老师,感谢书院院长,是因为他们,才让自己有了这份学习的启发。在此也向大家说明,这些都不可能是小丽的原创,因为筷子历经6千年的历史,所分享的一切,不过是古书里翻阅提取出来的,也是借用很多学者的研究,我不过是一个整理者和把文章语音化的传播人。

筷子系列课程暂定分为以下模块:

  1. 筷子起源传说
  2. 筷子构造所蕴含的中国文化
  3. 筷子使用禁忌与餐桌礼仪
  4. 筷子文学(民间文学、古典诗词、俗语字谜)
  5. 筷子轶事
  6. 筷子在婚礼中的习俗(汉族、少数民族)
  7. 筷子在丧葬中的习俗
  8. 筷子在餐桌外的功能
  9. 筷子在国外
  10. 筷子哲学如果在分享过程中,又找到了新亮点,也会补充哦。

她,在成长
公众号:丽丽君

喜马拉雅FM:丽丽君yo

微店:素美国风


    关注 丽丽君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