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单身狗请抱紧我 今天我们人手一份《纠结青年手册》

 

无人约束的城市生活让空巢青年尽享自由时光。但他们一方面渴望独立、尽力维护自己的小空间,一方面又无法脱离社会、群体的吸引力。而由于他们尚缺乏社会生活经验,无法把握二者间的平衡状态,因此导致了在独立生活与群体生活间的纠结与摇摆。...



HDMR《空巢青年手册》系列连载之②
近日,华扬数字营销研究院(下简称HDMR)发布《空巢青年手册》。报告将视线的焦点集中到空巢青年上,通过案头研究、公开社交资料定性分析、营销案例分析等方式,描绘空巢青年生存图谱,从2种生活状态,9个关键词解读空巢青年,深入呈现空巢青年生活实景和行为特点,助营销人了解空巢青年的生活环境与行为特征,并提出营销建议。

接下来的几周里,我们将展开《空巢青年手册》的原文连载,每次3则故事2个观点,轻松读懂空巢青年。

错过的婚礼
“一个人孤独也是痛苦,两个人相互折磨也是痛苦,如果非要选择一种痛苦来忍受,我宁愿选择孤独。”单身已久的周洋在自己的网络日记里这样写到。他一直坚信低质量的社交不如高质量的独处,因此固守着自己的小天地,从不带朋友来家里玩,也没兴趣主动结交新朋友。时间久了,他甚至觉得自己的一辈子也就这样了,“一个人吃饭,一个人健身,一个人看书,也许一不小心就这样地老天荒了吧”。

让他纠结的事儿发生在前同事A的婚礼前夕。虽然已经离职,但周洋还是与过去的同事们保持着联络,在微信群里偶尔你来我往开开玩笑。但有一天,他从另一位前同事B那里听说,A君的婚礼就在下周,群里不少前同事都会参加婚宴,而自己没有接到邀请。

“离职这么久了,没被邀请也没什么奇怪的。”周洋这样安慰自己,但心里却无法放下的耿耿于怀。

虽然的确向往自由,但周洋第一次发现,或许自己没有办法那么坚定的享受独自一人的人生。
春节回家
刘琳是个爱思乡的大男孩儿。从上大学起就远离家乡,他总希望有时间能多陪陪父母。在他的社交主页上,亲情类文章的转载格外多,自己偶尔也会写点什么,抒发自己对家乡、对父母的思念与愧疚之情。看到电影里父子情深的画面,也难免鼻头一酸。

工作后,他曾经招待父母来广州旅游。一家人住在自己的出租房内,还没来得及感受团聚的温暖,父母就开始对他的“浪费”“不着急结婚”一通唠叨,让刘琳不胜其烦。但这次不愉快并没有影响刘琳。还没到元旦,他就早早地计划起春节假期回老家的日程,准备多待几天好好陪陪父母。但假期才休到第3天,刘琳就已经不堪父母和一众亲戚的狂轰乱炸,举手投降,跑到村里的小河边躲清静。

虽然一直渴望与家人共同生活,但刘琳还是在社交主页上写下“还是回广州一个人老实待着的好”。
领养
26岁的葛丹在网上搜索了领养孩子的信息。这么多年来,她一直没有什么像样的恋爱经历,前一阵子,还在社交网站上为自己打上了“不婚主义”的标签,并转载了一组图片,记录着多位终身未婚但成就非凡的名人的事迹。

葛丹一直推崇女性的独立与自主,来到大城市生活,工作能力得到认可,甚至有了一份不错的收入之后,女权意识就更加强势起来。她转发了不少赞扬女性独立的文章,字里行间的意思都差不多:可以不做饭、不负责家务、不嫁人、不为了谁生孩子的女性才是真正独立的女性。

但葛丹的信念并不坚定。就在“不婚主义”的相册旁边,她还收藏了一组婚礼用品与婚纱设计的图片。作为一个年轻的小女孩,她依旧对恋爱、婚姻、家庭保有一丝憧憬。努力成为一个美美的新娘,忍受婚姻中的种种现实问题,还是做一个独立的女性,享受孤独但自由的人生?这是葛丹现在最大的纠结。



 从独居到独立
独居的状态可能改变空巢青年与群体的接触方式,再加上独立自主思潮的影响,未来,他们可能会进一步践行思想与行动上的独立。

在这种生活方式中,他们将更少受到来自他人的监督与制约,拥有更大的自由自主空间,挤压一个人的生活的孤独感。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研究显示,从1978年到2012年,年轻人的密友人数正在减少,但孤独感也在减弱。研究称,人们对家庭和朋友的依赖变得越来越少,对社会支持不再那么感兴趣,开始变得更独立、更自我、更具个人色彩。

类似的结果出现在日本的研究中。博报堂生活综研的调研显示,家庭关系正在逐渐松散,从1996年至2016年,认为“人际交往很麻烦”的比例上升8%,认同“朋友越多越好”的比例降幅超过30%,更多人开始觉得,与他人交往浅尝辄止即可。

面对这种交际疲劳,独居成为逃离的有效方式。虽然没人陪伴、没人照顾,但空巢青年正在自己的小天地内享受完全的自由,在个人空间里不被打扰。


甩不开与群居的爱恨纠葛
调研中,我们发现不少空巢青年一边抱怨着恋爱结婚太麻烦,一边加入了同城婚恋交友小组,注册了相亲网站;一边渴望理想的自由恋爱,一边接受长辈安排的相亲。刚出社会的不久的他们,虽然已经独立生活,但尚未取得对生活的控制权,受到来自社会、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

目前,他们尚没有能力把握好自由自主与群体影响的平衡,也因此表现出纠结。渴望自由但担心被群体排斥,希望和家人亲密共处却不得法,给自己贴上不婚主义的标签却依旧憧憬恋情与家庭,都是纠结下的产物。

他们中有些人会就此妥协,回归家庭与群体。另一些人则不想轻易放弃,他们为自己的单身、独居寻找理论与案例支持,将《单身社会》奉为圣经,将独居不婚的成功人士标榜为偶像,继续追求独立与自由。


不如这样跟纠结青年聊天
 ①
摆正品牌姿态,切忌以“都是为你好”的态度沟通
而以家庭美满、亲友和睦作为理想生活场景的姿态
在空巢青年眼中可能引起反感
需要谨慎考虑目标消费群体后使用
 ②
切忌打断、侵扰式广告内容
空巢青年重视自己的独立空间
因此传播中应尽量采用侵入性较小的原生形式
 ③
帮他们找到组织
空巢青年习惯了独立,但并非不想融入群体
品牌可以考虑为他们创造便捷地融入群组
找到同好的方式、组织兴趣类主题活动
甚至解救单身狗活动都可视作备选
④ 
创造压力的真空舱
或提供交际与锻炼的机会
帮助他们甩掉群体压力


    关注 华扬联众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