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综合素质》通关宝典全册

 

关于幼儿《综合素质》的全部内容都在这里了。考前抱佛脚吧...

第一章 教育理念
第一节 教育观
一、单项选择题

模块一:素质教育概述 (预测新考点)

1.素质教育观

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相对应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的目的指向“素质”——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应当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发展,使人的整体品质、全面素质得到提升。即先天的生理素质、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及社会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

2.素质教育的定义和特点 (13 年下)

(1)定义:依据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的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基本特征的教育。”

特点:

①全体性

所谓“全体性”,广义地说,是指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人民,任何一名社会成员,均必须通过正规或非正规的途径接受一定时限、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狭义地看,素质教育的“全体性”,是指为全体适龄儿童开放接受正规基础教育的大门。

②全面性

素质教育是为人生奠定基础的教育,它应促进受教育者的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与“应试教育”不同,素质教育不只是重视学生“智”的发展,而是要求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但这种全面发展不是均衡发展,而是一种“一般发展”和“特殊发展”的统一,这才是素质教育的全面性的准确含义。

③基础性(13 年下)

所谓基础性是相对于专业(职业)性、定向性而言的。素质教育是为人的生存与发展增强潜力的教育,是为提高全民族素质、未来劳动者素质和各级各类人才素质奠定基础的教育,而不是进行某一专业或职业的特殊训练。

素质教育的基础性要求:一方面必须使学生所接受的教育内容是当代社会要求每一个公民所必须掌握的;另一方面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必须让每一个学生掌握“学会学习、学会健体、学会劳动、学会审美”等基本技能。

④发展性

素质教育的发展性,是指要着眼于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知识与能力,真正把教育的重心转移到启迪心智、孕育潜力、增强后劲上来。这里强调的培养能力、促进发展是在正确处理知识和能力之间的关系这一前提下而言的。

素质教育的发展性意味着素质教育对于学生潜能开发和个性特长发展的高度重视。一是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潜能,每个人都是有潜能的;二是教师要创造各种条件,引发学生的这种无限的创造力和潜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他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最充分的展示并发展自己的才能。

⑤主体性

素质教育是一种以受教育者为主体的教育。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受教育者积极、主动的精神,挖掘和调动每个受教育者的内在潜能,实现受教育者的个性的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的主体性,从根本上说,就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一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这是教育的前提,也是对待学生最基本的态度。二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教会学生学习,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⑥开放性

素质教育的开放性,一方面要求拓宽原有的教育教学空间,真正建立起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另一方面要求拓宽原有的教育教学途径,建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潜在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⑦未来性

所谓“未来性”,是指立足于未来社会的需要,而不是眼前的升学目标或就业需要。一般来说,教育具有较强的惰性和保守性,它总是在努力使年轻一代学会老一代的思维、生活和工作方式,因而人们在批评现代学校教育体系的局限性或弊端的时候,往往批评它是根据“昨天”的需要而设计的。素质教育就是要改变教育的惰性和保守性,它的目标是使年轻一代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⑧合作性

素质教育是合作性教育,而不是竞争性教育。素质教育是一种民主型的教育,是以受教育者为主体、以师生合作为基础、以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育。素质教育提倡两种合作: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学生与学生的合作。素质教育以学生为本,教的目的是为了学,为了让学生更愉快、更有效地学。素质教育的合作性也体现在学生的个别差异上。正因为学生能力有高有低,才应该相互协作、相互帮忙,以达到共同提高和发展的目的。

模块二 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4 年下、15 年上)

1.面向全体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的教育。素质教育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依法保障义务教育阶段儿童和青少年学习发展的基本权利,努力开发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改变以分数衡量学生的做法。在素质教育中,“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一种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的教育,每个人都在他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都在他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展。同时素质教育也是差异性教育。素质教育面向每一个学生,就是面向每一个有差异的学生。换句话说,素质教育要求平等,要求尊重每一个学生。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要求全面发展和整体发展,要求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并重,要求全面发展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审美素质等,要倡导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扭转那种只重视智育,轻视德育、体育和美育;在智育中又只重视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的倾向。

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14 年下、15 年上)

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教师在重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同时,还要改变那种只重视教授书本知识、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的现象。素质教育要完成培养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特殊使命。优秀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建立在普遍的人的创造性的基础之上,因此,素质教育一方面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培养每个人的创造性;另一方面要为培养能够攀登世界科学高峰的高层次创造型人才打下基础。每个教师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4.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素质教育强调教育要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培养和形成学生的健全个性和精神,使学生活泼地成长。从促进学生主动精神和个性健康发展出发,素质教育要把学生看做知识的主人,它要指导学生怎样做人,要为学生指导完整人生,要形成学生的人格力量和精神面貌。从促进学生主动精神和个性健康发展出发,素质教育必然要遵循教育的个性化原则。各级各类教育都要坚持因材施教。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终身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素质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教是为了不教。素质教育不仅重视学生现在一般发展对于未来的发展价值和迁移价值,而且重视直接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

模块三:幼儿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和方法(预测新考点)

1.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理念和办园目标;

2.提高园长与教师队伍的水平;

3.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

4.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5.幼儿园、家庭和社会相互配合;

6.加强教育改革和课程设置。

二、材料分析题

模块一: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14 年下)

1.面向全体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的教育。同时素质教育也是差异性教育。素质教育面向每一个学生,就是面向每一个有差异的学生。换句话说,素质教育要求平等,要求尊重每一个学生。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要求全面发展和整体发展,要求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并重,要求全面发展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审美素质等,要倡导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扭转那种只重视智育,轻视德育、体育和美育;在智育中又只重视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的倾向。

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教师在重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同时,还要改变那种只重视教授书本知识、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的现象。

4.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详细查看上文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详情查看上文
第二节 学生观
一、单项选择题

模块一“育人为本”的幼儿观概述(13年上、14年下、15年上、16年上)

1.幼儿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幼儿

(1)幼儿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①身心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

②身心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15年下)

幼儿心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的矛盾运动过程,是一个不断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幼儿心理发展的连续性表现在:先前的较低级的发展是后来较高级的发展的前提。幼儿心理时刻都在发生量的变化,随着量变的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从而使幼儿心理发展呈现出“阶段性”

③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人的发展不是等速的,学前期和青春期是发展的两大加速期。关键期和危机期是发展不平衡的表现。幼儿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有一个最佳年龄段,称之为“关键期”。如果在这个最佳年龄段为幼儿供适当的条件,就会有效促进这方面的发展,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期,将来就很难弥补。儿童在某些特定的年龄时期,心理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的行为,称之为“危机期”。另外,学前儿童心理活动各个方面的发展也不平衡。

个体发展的差异性

个别差异性是指在幼儿发展具有共同特征的前提下,每个幼儿的身心发展,在表现形式、内容和水平方面,都具有独特之处。这一特征也是实行因材施教、“长善救失”教育原则的基础。

(2)幼儿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幼儿是处于发展初期的幼稚个体

(4)幼儿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2.幼儿是独特的人 (13 年上)

(1)幼儿是一个完整的人

(2)幼儿是独一无二的人

3.幼儿作为学习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4.幼儿是权利的主体(15 年下、16 年上)

(1)幼儿作为权利主体拥有权利,并且和成人一样,彼此平等,具有相同的价值。

(2)幼儿作为权利主体的特殊性

①幼儿权利的行使需要社会的教育和保护

②幼儿作为权利主体拥有权利,但不连带与成人一样的责任和义务

模块二“育人为本”的幼儿观在保教实践中的运用(13年下、14年下、16年上)

1.用全面的眼光看待幼儿

2.公平公正地对待幼儿(14 年上、16 年上)

运用“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必须坚持“教育公正”的原则,即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幼儿,无论幼儿有怎样的差异,给予他们受教育的机会都是均等的。这就要求教师做到:

(1)自觉学习,提高修养

(2)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平等地对待幼儿

(3)公正无私,一视同仁,尊重个体差异

(4)面向全体,点面结合

3.为幼儿提供多样的发展机会,因材施教,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13 年下)

每个幼儿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在教育教学中应该承认差异、适应差异,追求多样性,尽可能地提供适合幼儿发展的机会,保证幼儿有机会获得适合其特点的教育。

(1)实现角色转换

(2)深入研究幼儿

(3)构建独特环境

①营造尊重每个幼儿的文化和语言的环境

②创设发展每个幼儿的兴趣和能力的环境

③构建促使每个幼儿获得进步和成功的环境

(4)利用幼儿的思维方式与强项

4.优化保教活动设计,丰富保教活动方式

二、材料分析题

模块一“育人为本”的幼儿观(14 年上、15 年上)

查看单选模块一
第三节 教师观
一、单项选择题

模块二教师职业认识

1.教师职业的劳动特征

(1)复杂性

教师劳动不仅有体力的付出,还有脑力的付出,是复杂的脑力劳动。具体表现在:①教育目的的全面性。②教育任务的多样性。③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2)创造性

创造性主要表现在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育教学规律。具体表现在:①因材施教。②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③教师需要“教育机智”。(14 上下、15 下)

(3)教师劳动的主体性

主体性指教师自身可以成为活生生的教育因素和具有影响力的榜样。

(4)教师劳动的示范性

示范性指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成为学生效仿的对象,教师的人品、才能、治学态度都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教师劳动的示范性特点是由学生的可塑性、向师性心理特征决定的。同时,教师劳动的主体性也要求教师的劳动具有示范性特点。

(5)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

劳动时间的延续性是指教师的劳动没有严格的交接班时间界限,这个特点是由教师劳动对象的相对稳定性决定的。

劳动空间的广延性是指教师没有严格界定的劳动场所,课堂内外、学校内外都可能成为教师劳动的空间,这个特点是由影响学生发展因素的多样性决定的。

(6)教师劳动的长期性

教师劳动的长期性是指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教育的影响具有滞后性。

教师的劳动成果是人才,而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

教师对学生所施加的影响,往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见效。

(7)教师劳动的间接性

教师劳动的间接性是指教师的劳动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而是以学生为中介实现教师劳动的价值。教师劳动的结晶是学生,是学生的品德、学识和才能,待学生走上社会,由他们来为社会创造财富。

(8)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教育教学活动主要是通过一个个教师的个体劳动来完成的。每个教师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上,在一定的目标上,都具有很强的个体性特点。所以,从劳动手段角度来看,教师的劳动主要是以个体劳动的形式进行的。教师的劳动成果又是集体劳动和多方面影响的结果。由于学校教育是分阶段进行的,每一阶段教师所面对的学生几乎都是前一阶段教师劳动的产物,所以,教师的个体劳动最终都要融汇于教师的集体劳动之中。

模块二 教师专业发展(预测新考点)

1.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理论

(1)教师成长的三阶段理论

美国学者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

①关注生存阶段

这是教师成长的起始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一般是新手型教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他们经常注重自己在学生、同事以及学校领导心目中的地位,处于这种生存忧虑,教师会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处理人际关系或者管理学生。

②关注情境阶段

当教师感到自己在新的教学岗位上已经站稳了脚跟后,会将注意力转移到提高教学工作的质量上来,如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关心班集体的建设,关注自己备课是否充分等。一般来说,老教师比新手型教师更关注这个阶段。

③关注学生阶段

在这一阶段,教师能够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具有不同的情感和社会需要,因此,教师应该因材施教。可以说,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

(2)叶澜的“自我更新”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阶段论

“非关注”阶段——这是进入正式教师教育之前的阶段。

“虚拟关注”阶段——该阶段一般是职前接受教师教育阶段(包括实习期)。

“生存关注”阶段——其突出特点是“骤变与适应”。

“任务关注”阶段——由关注“我能行吗?”转到关注“我怎样才能行?”上来。

“自我更新关注”阶段——处于该阶段的教师,其专业发展的动力转移到了专业发展自身。

2.教师的专业素养(预测新考点)

⑴良好的学科专业素养

①本体性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任教学科的知识。

②条件性知识——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主要是指教师必须具备的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管理的知识。

③实践性知识——对具体教学目标、教学情境、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相互关系的认识,它帮助教师解决“具体怎么教”的问题。

④文化知识——人文知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基本的艺术素养。

(2)良好的教育专业素养

①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②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③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3)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①对待事业: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②对待学生:热爱学生

③对待集体:具有团结协作精神

④对待自己:良好的师德修养,为人师表

(4)良好的职业心理素养

①良好的情感特征

②积极稳定的情绪特征

③良好的性格特征

3.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1)学会学习,成为终身学习者

(2)勤于反思,成为反思的实践者

(3)恒于研究,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4)重视沟通,加强交往与合作能力

(5)勇于创新,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 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

(1)终身学习(14 年上)

(2)行动研究

(3)教学反思

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布鲁巴奇等人 1994 年提出四种反思的方法:反思日记、详细描述、交流讨论、行动研究。

(4)同伴互助(15 年上)

同伴互助的方式可以不拘一格,例如“磨课”、沙龙、展示等等。

(5)专业引领(15 年上)

教师专业引领的基本要求包括:对教师的专业引领要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适当;在专业引领中,要充分发挥引领人员和教师双方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对教师的专业引领要到位而不越位。

(6)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可以促进教师专业理论水平的提升,促进教师专业知识的拓展,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促进教师专业自我的形成。

二、材料分析题

模块一

1.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 (13 年上、14 年上下、15 年上下)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14 年下)

(3)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教师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

2.教师行为的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教师应尊重、赞赏学生(14 年上、15 年上)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教师应帮助、引导学生(15 年下)

(3)在对待自我上,教师应注重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教师应加强合作
关注公众号后台回复“押题”获取押题卷


    关注 为师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