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益

 

后一代的礼制是在前一代礼制的基础上进行损益,而循序推进。...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2.23)

古时一般以三十年为一世,“世”与“卅”字的写法相似。“十世”也就是三百年,“百世”就是三千年。也有学者把“世”解释为朝代,刘宝楠《论语正义》谓:“《太平御览》五百廿三引郑《注》云:‘世谓易姓之世也,问其制度变易如何。’案《说文》‘世’作‘卋’,云‘三十年为一世’。此云‘易姓称世’者,引申之义。”

因,沿袭。“因”即所谓传统。损,减少;益,增加。“损益”,变通,即其当时之现代化。李炳南《论语讲要》云:“典章礼制,代有变更。子张问十世者,世为朝代,意问尔后之十代,其制度变易如何?孔子先征以三代之沿革,后答以未来。因者依也。殷有天下,依于夏朝之礼制,有损有益;原有而不合时宜者,废之,谓之损;其为时需而原无有者,立之,谓之益。周有天下,依于殷朝之礼制,其所损益亦然。三代以前,文献不足,故不征矣。其或继周而有天下者,亦必依于周礼而损益之。如是虽百世亦可知也。” (李炳南《论语讲要》,2005年元月自印本,第39页。)

子张问孔子,从今以后十世的礼制演进是否可以预知,孔子的回答是哪怕百世也是可以预先推知。本章可谓是孔子稽考往史,辨察因革,精研三代之礼,而做出的一个重要论断,他首先回顾夏、商、周的历史,认为夏礼是殷礼的基础,殷礼是周礼的基础,后一代的礼制是在前一代礼制的基础上进行损益,而循序推进。《易经》有《损》、《益卦》,讲因革损益,“因”指继承,“革”指创新,可以参考。

严一萍(1912—1987)《夏商周文化异同考》一文指出:“总观三代文化,固有异同之处,未逾损益相因;寻其本则一脉相承,未尝有变焉。” (《大陆杂志特刊》一,1952,第394页。) 《易经·损卦》所谓“损益盈虚,与时偕行。”是也。孔子答子张问,乃变通、演进之义。

殷商较之虞夏,西周较之殷商,政治制度、思想文化、法令制度日趋完善,官员系统逐渐庞大,社会分工更加细化,刑法名目增多,军队数量增加,对地方的控制越来越严格。殷周文化之异同,可参观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观堂集林》卷十)及徐中舒《殷周文化之蠡测》 (《中央研究院史语所集刊》二本三分)二文。

《礼记·表记》(参观孙希旦《集解》本)记载孔子对三代礼制沿革的系统描述。西周增设了宗法制,将君统与血统更紧密结合在一起,这种制度尽管有弊端,但在政治制度史上而言仍是一大创新,可参观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观堂集林》,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第231—245页)一文。

寄希望于鼠目寸光之徒透析数十年来的社会,领略数百年的家声,体认数千年的历史与文化,无异于冀求蟪蛄知晓春秋。民族有传统,正如个人有经验一样,如果离开传统与经验,在个人没有记忆、民族没有历史的延续,我辈将会永远在黑暗中摸索。继往开来,承前启后,今之读《论语》者,可不勉乎?

潘雨廷:“孔子传《书》于子张,由十世可知至百世可知。曾子等讥其不仁,其实非。” (张文江记述:《潘雨廷先生谈话录》,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247页。)钱穆《论语新解》:“子张之问,盖有意制作一代之礼法。孔子历陈夏、殷、周三代之因革,而特提一‘礼’字。礼,兼指一切政治制度,社会风俗,人心之内在,以及日常生活之现于外表,而又为当时大群体所共尊共守者。故只提一礼字,而历史演变之种种重要事项,都可以综括无遗,且已并成一体。”

司马迁《孔子世家》记本章云:“观殷夏所损益,曰:‘后虽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质。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引“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出《八佾》篇,据此可知本章与3.14章当合而观之。本章讲周礼之完美,又可与3.9、6.24、7.5章合看。

美国哲学家芬加勒特(Herbert Fingarette)从本章看出了神秘主义的意味,他认为孔子的话语中有时也暗示了自己具有某种近乎巫术的能力。(参观Herbert Fingarette:Confucius:The Secular as Sacred,Harper and Row,Publishers,New York,P.4,1972。)另一位西方学者,乔纳森·朴赖斯的一段话或可引起一些思考:“就算他(孔子)已经研究了多年《易经》,即便是那些蓍草能够准确预测事情的结果,即便是让孔子再次回到公元前480年,他也不会算准未来所发生的——二百五十年内,你的所有图书挂将会被焚烧。一千年内,你将被尊为神明。在一千五百年内,你将被宣布为整个中国的至圣先师。到经过了两千四百四十七年后(即1967年),你在曲阜的塑像将被推倒,一群高呼着‘打倒孔老二’的学生暴徒将会把它砸烂。到两千四百八十七年后(即2007年),一本当代中国人对《论语》的解读——于丹《论语心得》将成为全中国的最畅销图书。‘孔子’也通过这种方式名扬海外——你将成为全世界的著名人物,而且远比你所想象的大得多。” (乔纳森·朴赖斯:《孔子之路》,陈东生、陈晨译,济南:齐鲁书社,2012,第276页。)

另请点击阅读:

礼乐(一)

礼乐(二)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先进与后进

礼之本

礼之用


    关注 慧一居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