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完故宫,我虎躯一震

 

如题。...

如果人山人海还在意料之中的话,那么故宫颓败的程度,超出了我的想象。



从溥仪退位算起,北京城内没经历过大的战乱,使得这座庞大的宫殿建筑群主体得以保留。解放之后,经过几次大规模的修缮,按说现在的故宫应该是迎来了新生,焕然一新才对。

不过等进到里边,都不用太细心地找,就能发现十几二十处像这样的景致。

老话说“看景不如听景”,看来所言不虚。



相比之前,膀大腰圆的太和殿,保和殿跟乾清宫就显得器宇轩昂得多。

离着多远就能看见多少人都在殿门口争着拍一张御座的照片,估计当年四爷争皇位时也不过如此——以至于我身边一外国大妈以至嘟囔着 “danger~so danger”(危险,太危险了)。

当然,像我这样的凡夫俗子自然要跟风拍一张的,这也就有了刚才和你即将要看到的你的几张图片:
保和殿
乾清宫


乾清宫内侧
这里有个小插曲:就在拍“皇建有极”几个字时,后面的大姐正好推我一下,整的我差点就摔进大殿,就地登基...



站在宫门口,除了感受到壮观以外,还有一股带有历史厚重感的发霉味儿扑面而来,我估计这味道应该比我的岁数还大,为表示尊敬,不敢多闻,迅速退下。
在我的印象中,这里是历代君王上朝议政的场所:
太监鸣钟击鞭,文武百官三呼万岁,皇帝在金銮殿上接收百官叩拜,宣布“有本早奏,无本退朝”,然后对奏上来的政务进行裁决。
回来之后查了一些史料,我不由得虎躯一震:
上述描写纯属虚构!
如有雷同,都是编的!
清代的议政制度“御门听政”,地点在乾清门的门洞里,太监在门洞里架设御座,官员在门外向皇帝汇报政事,程序异常简单。
《甄嬛传》中对这一场面有所复原
当然,御门听政只是例行汇报,大事儿还是要面谈的,外省的事情就靠批折子解决。早膳时,奏事太监就会把王公大臣的名牌递上,皇上一边吃饭一边考虑是否翻牌子。
别笑,你比较熟悉的那种
翻牌子,一般是在午饭的时候。
午饭后,如果皇帝不想干活儿了,就可以将下午作为休闲时间。皇帝的爱好各不一样:康熙也喜欢标榜自己好读书,乾隆比较酸,就爱写诗。
而且是滥得要死!


而夹在他们当中的雍正,又是一个工作狂。一年到头的娱乐就是批折子,以至于有人把这编成了语录:
雍正御批:“朕就是这样汉子,就是这样秉性,就是这样皇帝。尔等大臣若不负朕,朕再不负尔等也,勉之。”

当然,当年的人和事儿随着时代的变迁,终究都成了故事,留到今天的,只有故宫的高墙深院。只是我们这些后来人在习惯了意淫当年的故宫里的盛况,当返回头再看真实的历史时,总会被历史抽上一鞭。


    关注 缝缝补补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