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法的实质——肖文飞博士在杖藜书院开放课堂讲课

 

3月10日上午,杖藜书院导师肖文飞博士作破解笔法的千古奥秘讲座...



阳春三月,丁香吐绿,小暖阳赏脸关顾,连风也小了凛冽。杖藜书院四面墙灰调,映衬上空一片瓦蓝。

书法教室讲台投影,张出“破解笔法的千古奥秘”开放课堂讲座招贴,主讲人是肖文飞博士。前二排习字桌上摆好了班级学员的名字牌,后三排为开放与听众的就坐区,右后侧也摆放了凳子。

听课者陆续地走进教室,紧挨着聚坐在一起,后来就连入门口的过道也挤满了坐。早上九点,肖博士走上讲台,准时开始为大家作公开讲座。





原来,作为一年一届的杖藜书院书法研修班第一讲——“笔法的奥秘”的课堂,照例面对本届学员之外的书友们开放。所以原本容纳30位学员的教室,有近60位书友从各地方前来,远的来自广州,近的有山西、沧州,还有北京城区、宋庄的朋友们。

本次课堂主题也是肖博士应各地方友朋邀请去到当地所作的杖藜公益讲座内容。他不辞辛劳,道义担当,今年又已经应邀去到了株洲、深圳、淄博三地,为大家释解笔法困惑,传播笔法秘笈,至今近1200人现场聆听了讲座。他希望,书法初学者、专业书法家由一堂课明白笔法的真谛,以为书法学习的津梁,并让书法成为人们当下的一种生活方式并得以传承。

其实,学书法的人都会有这么一些体会和困惑:毛笔总打结,墨和力总传达不到纸上;原帖当中笔画各式不同的起笔形态,总是临写不出来,为此抓闷挠腮,苦恼十分;八面出锋是什么,又是如何使用笔的八面,等等,我们因此种种笔法问题,影响临写、书写的心情,阻碍了书法修习的顺利进行。肖博士“破解笔法的千古奥秘”这堂课,就是为了实实在在地解决这种普遍性问题。



作为“中国书法”联合国申遗总撰稿人,肖文飞博士在《中国书法申遗宣传片》中这样写到:

“中国书法,是以笔、墨、纸等为主要工具材料,通过汉字书写,在完成信息交流实用功能的同时,以特有的造型符号和笔墨韵律,融入人们对自然、社会、生命的思考,从而表现出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人格精神与性情志趣的一种艺术实践。”

他在课上说,书写的这个动作最终都指向“毛笔”,毛笔作为一种工具材料的物理性质本身,即毛笔的物性,这个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几不变化的性质,即笔性,它决定了一些书写规律是永恒不变的。合理运用毛笔,尊重它的物性、笔性,把他的性能充分发挥出来,这就是我们书写者作为手艺人、汉字造型研究者和文化人三种身份,要解决的第一要务。







有的书写者写字,经常写着写着笔锋会扭起来,形成一个结点,就像医用输液管上形成的结点,力和墨在这个结点阻住了,无法有效传达到笔尖,最终不能落实到纸面,就正如输液管的结点阻截药液无法输入到体内一样。有经验书家,会通过技巧,随时把这个结解开,让力和墨能顺畅地传达到笔尖,落实到纸面,所有这些技巧的综合,就成为笔法。所谓用笔,即是通过用笔的技巧,在快速用笔过程中,随时能够把这各结点解开,让力和墨随时都能传导到笔尖,让毛笔充分发力。所以,合理运用毛笔,尊重它的物性,把它的性能充分发挥出来,这就是用笔的实质。

抓住了用笔这个实质,我们就要想办法解结,把笔打开,让毛笔充分发力。而这个发力点,在古人的墨迹法帖中又处处可见,也正是大家为起笔处的千姿百态发愁的那个绝妙位置,精巧细密,妙入毫颠。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笔法千变万化,我们就是看它的起笔,“其”字横画、竖画的起笔,“坐”、“山”字横画、竖画的起笔,“今”、“少”字竖画、撇画的起笔,“咸”字撇、斜钩的起笔,等等,笔画前端的牵丝和形状,这些看似奇奇怪怪、变幻莫测的起笔形态,都是用笔留下的痕迹,也就是王羲之的笔法。这其实就是起笔时由侧入转到中行所留下的痕迹。







以楷、行、草书为例,入笔一般是侧入,再转到中锋用笔,由侧入转到中行,我们叫“笔的打开”。我们看赛艇手划桨,向斜右下方使桨板斜切入水面,再顺势使桨板的板面立起横平打开,后用力向船身正后方划去,来推开水。这个切、横的作用力,就与我们说的侧入中行,把笔打开的动作十分类似。所以,我们看到黄庭坚晚年从“长年荡桨,群丁拔棹”领悟笔法,就是同样的道理。

熟练了这个打开笔的技能之后,回过头来看中锋问题。杨守敬在《杨守敬与岩谷一六笔谈》中说到:“并非谓锋在笔划之中,而八面出锋始谓之中锋……惟中故能八面出锋,非中则仅能一二面也。”这里说的“能八面出锋”就是中锋,杨守敬从应用的角度,给出了中锋用笔的另一个标准。

当然,八面只是虚指,意即能往各个方向出锋。如何能八面出锋?只有笔锋处于圆锥状的初始状态,才具备往各个方向出锋而能保证线条质量的可能,而当笔铺下,它就只能沿笔锋倒下的反方向一面出锋了。杨守敬所说“八面出锋谓之中锋”,也即在行笔过程中,随时能提得起立得住笔,让笔锋恢复到圆锥状的初始状态,它才能蓄八面出锋的势。







同样的,沈曾植也有关于中锋、侧锋的观点,“近人执笔,必以三指捏之,乃是中锋。及至写出绝不中锋,如是只用执笔,无用作书,既不作书,执笔何为?”并说出“侧笔之妙,在阴阳不离乎中。”沈曾植这句话是对杨守敬前面那句话非常好的补充:笔侧了不要紧,关键是要随时能回到中的状态,书法正是在这侧与中、中与侧的不断转换中完成书写,这与我们之的“解结”说的是一回事,只不过一个针对的是笔锋状态,一个针对的是线条质感,一个是因,一个是果。

就这样,肖博士用缜密的理性思维,顺势推导,把书法这个感性的千古不易的笔法奥秘,说解得透彻明了,抓了用笔的实质、侧入中行、笔的打开、八面出锋谓之中锋,确定了书法正是在侧与中、中与侧的不断转换中完成书写,不断地去“解结”,解除我们的书写障碍,充分发挥毛笔的性能,让自己对书法的理解得到充分的表达。



沧州赶来的一位听众感言,自己书写的十多年,被笔法苦苦地纠结缠绕,就是肖老师说的毛笔总是扭结,线条不圆厚,尤其是笔法当中的起笔牵丝连接这些细腻处,常被自己看到,就一直没有落实在笔上,在纸上,曾一度打算放弃而专攻碑派,但其实本人更喜欢细腻温婉秀美的帖学的,所以这次堂课,让自己更清楚地肯定自己笔法当中的毛病,打消了心中的疑团。这次听明白了,回去要迫不及待地抓紧练习笔的打开,侧入中行。同时,她也说到,肖老师这堂课,内容丰富得很,像绞转漂移、墨密度等,深入浅出,也十分地生动,金玉良言,明白易懂,这次专程过来,感触和收获很大。杖藜做了很多的实事,给这些外地的书友带来了书法的正确认识和正能量。

这次开放课堂,也是杖藜书院第二届书法研修班课程中的理论指导大课之一,凝聚了肖博士书法教学和书学观念的精髓,在上几届学员当中的学习中起到了很好的成效,相信对这一届学员的书写和提高也会有极大的启导作用,就正如是他一贯的教学思路“学书循理,回归常识”,理明了,书写技法解决起来就容易多了。



杖藜书院,聘请肖文飞、陈忠康为教学导师,倡导“学书循理、回归常识”,注重培养书写技能和艺术创作能力,致力于将传统书法与日常生活、互联网、视频影像等领域技术相结合,开创一种全新的书法普及教育。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杖藜内容


    关注 杖藜文化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