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寄宿制学校

 

本周末,有几个朋友将从深圳到东莞来。我们在东莞的朋友都非常高兴,张罗着如何接持,憧憬着见面的情形。要知道,有...



本周末,有几个朋友将从深圳到东莞来。我们在东莞的朋友都非常高兴,张罗着如何接待,憧憬着见面的情形。要知道,有的朋友已经二十年没见过了。其中有一位朋友,他的孩子每周六固定要上培训班,但为了见见老朋友,他给孩子请假了。

孩子在周末要去上培训班,这是目前我们国家未成年人校外教育的普遍现象。我们曾经做过一个社会调查,让工作人员在大街上随机访问三百位家长,向他们了解“孩子是否在周末上辅导班或培训班”的问题。调查统计的结果是,“曾经上”和“准备上”的,占了百分之九十以上。“正在上”的,也达到了百分之七十。甚至许多家长给孩子报的不是一个班,而是几个班。这样的中国式培养孩子的状况,也是因为我们的社会压力所致,是因为我们的大多数家长都坚持着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即“一切为了孩子的美好未来,为了孩子的明天”。

我们学部,为了充分张扬孩子的个性,培养他们的特长,开展了“第二课堂”活动,开设了陶艺、钢琴、民乐、书法、足球等八十多门多元化的校本课程,以供孩子们自主选择,满足了家长们对孩子“全面发展与个性张扬兼顾”的培养目标。

有多少年轻的父母亲,在孩子还没出生时,就已经开始规划着孩子的未来,制订了孩子成长的详细计划。三岁,是孩子正常上幼儿园的年龄,但两岁多的孩子上托管班,已经非常普遍。好一点的托管班,他们会根据孩子年龄特点来布置环境,会留给孩子足够的活动空间,会配备有各种培养孩子动手、动脑能力的玩具。那些具有正式幼儿教师资格的老师,一般是高学历,并多才多能,能说会唱会跳。她们带孩子,因为自身充满着青春与朝气,充满着激情与活力,所以很受孩子们欢迎,也很容易被孩子们亲近。相比之下,放在这样的托管班里的孩子,一般会比那些被爷爷奶奶带着的孩子成长得快,各方面的能力也更强。这也让我想到,在我们学部,低年段年青教师特别受到孩子和家长的欢迎,就是这样的原因。

孩子到了六岁,要读小学了。如果是上公办学校,根据政策,是划片区招生,遵循就近入学的原则。小孩住在哪个社区,符合报名条件,就应去那个社区的学校上小学。学校的合适与否,就不是家长能够选择的了。也因此,很多家长基于孩子的未来发展考虑,会选择让孩子上民办学校。

一般的优质民办学校都是寄宿制的学校。对于寄宿制,一些家长会有顾虑。担心孩子在寄宿制学校生活,每周五天的时间在学校,只有周末两天在家里,孩子与父母亲的感情会不会逐渐淡漠?

家长们的这种担心,我们能够理解。但通过我们多年的观察来看,这样的担心是完全没必要的。我们学校的孩子,周末见到家长,总是非常高兴。每周小别之后再见,家人之间的亲情,有增无减。

最关键的是,孩子在六岁到十岁之间,是性格发展与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我们的很多家长,因为自身工作或生意很忙,完全顾不上孩子的教育与培养。甚至有一部分家长,觉得隔行如隔山,自以为不懂得怎样教育孩子,孩子的性格或学习上一旦出了问题,他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往往让亲子关系闹得很僵,最后还是需要找老师帮忙。也正因为有这样的现实状况,所以,我们的家长出于理性的思考之后,才明智地把孩子送到我们寄宿制学校。而在周末,他们会很重视与孩子的相处,不管多忙,他们也会抽出时间陪孩子,耐心与孩子交流,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带孩子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看着孩子在活动中开心地笑、痛快地玩,或者干脆陪着孩子一起玩。这样的安排,是非常利于孩子成长的。

孩子就读寄宿制的学校,从理论上讲,应该更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以及与人交往与人相处的能力。这种能力,对于孩子将来走向社会以后的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准越来越高,住的房子也越来越高。很多孩子,他们从小到大,学校之外的生活空间就是家里的那几室一厅,他们不认识邻居的小孩,也缺少同龄的伙伴一起玩耍。这些孩子,被爸爸妈妈,或者是爷爷奶奶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但正由于这样的过度保护,使得很多孩子上高中或大学以后,缺乏最基本的独立能力和自理能力,不懂得与人相处,不会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他们一旦离开父母与家庭之后,生活就变得一团糟。

寄宿制学校是顺应我们中国式教育的发展而产生的。我们的学部有一位家长,他的生活条件和社会地位都处于“上层”阶段。有一次家长会,他特意来与我交流。谈到他为什么要送孩子到我们寄宿制学校来读书的问题,他说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要培养孩子的独立个性。他很清晰也很肯定地说:“按照我当下的生活状况,我的子孙三辈人不努力,也可以生活得很好。但是,如果从小不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纵使我留下了万贯家财,他们将来能守得住吗?可能不过几年,甚至几个月,或者是几天,他们就会失去了这些财产……”他还说,希望他的孩子在24岁之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在学习知识与体验生活中得到锻炼,能养成独立面对世界的能力。

那位家长的话,引起了我的思考:的确,适合孩子成长发展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


    关注 林间小语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