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33年,她还是同学心目中的娟姐

 

王伟娟说,语文是可以为生命打底色的东西。...

海上名师 丨王伟娟

曹杨二中语文特级教师




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市名师基地主持人、华师大特聘教授、2013年就获评中小学正高级职称(当时是语文学科唯一一位)……

同事们称王伟娟各种荣誉奖项早拿了“大满贯”。校领导曾对王伟娟说,你可以不用上课,带带徒弟就行了。

然而,33年里,王伟娟从没离开过讲台。

今天,带你认识一位同学心目中的“娟姐”。
王伟娟工作照


开学第一天,王伟娟出现在曹杨二中高一(4)班的讲台上。

“语文是什么?”整堂课就围绕这个问题而展开。

名师就是名师,虽是开学之初普通的序言课,王伟娟的课堂却多姿多彩,火花四射。一位同学受到王伟娟的启发,还即兴做诗一首,当堂朗诵。

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市名师基地主持人、华师大特聘教授、2013年就获评中小学正高级职称(当时是语文学科唯一一位)……同事们称王伟娟各种荣誉奖项早拿了“大满贯”。校领导曾对王伟娟说,你可以不用上课,带带徒弟就行了。

然而,33年里,王伟娟从没离开过讲台。“我总是感念自己是一名语文教师,这样的身份让我三十多年的教师生涯始终有一份为生命打底色、为心灵筑情怀的担当与情愫……”
王伟娟和同学们在一起


同学们亲切称她“娟姐”

开学第一天,王伟娟办公室的门,被两个小姑娘敲开了。

瞿然奕,交大医学院大三学生;段凯雯,复旦经济学院大三校生,两人都毕业自曹杨二中的博雅班,王伟娟正是她们的语文老师。两个清清淡淡的女孩子,相约结伴而来,专程看望老师。

王伟娟的办公室里,气氛一下活泛了许多。瞿然奕忙不迭地取出一张交大校园风光明信片,送给恩师。“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张,画面是包玉刚图书馆,是我觉得校园里最有人文气息的一幢楼。”

“人文气息”字眼,从昔日学生口中蹦出,王伟娟的目光一亮:“怎么样?还写文章吧?”瞿然奕给了老师一个肯定的回答,“我还进了学校的学生记者团呢。”

王伟娟会心地一笑。曹阳二中以理科见长,但校方注重“文理相通、人文引领”。正是在这一办学理念下,曹杨二中的博雅班才得以出现,博雅班的语文课,自然非王伟娟莫属。

王伟娟是师者,是长者,也是同学们心目中的知心姐姐。王伟娟的邮箱向学生公开,手机全天候开放。

“总是在每一个夜晚或清晨先打开邮箱检查同学们发来的邮件,一封封地回复;总是在每一个中午守候在办公室里指导或谈心;总是头晕犯病即使扶着讲台也依然春风满面……”这是一位被王伟娟昵称为毛毛的同学在给她的信中的一段话。

毛毛进高一时,在尖子集中的“博雅班”毫不起眼。可进入曹杨二中所写的第一篇作文《我是谁》,一下子让王伟娟发现了毛毛的与众不同。“当更多的孩子的作文还挣脱不出初三应试的窠臼,她竟已开始有了‘灵魂的舞动’!跳动的思维、成熟与青涩夹杂的思想、老道与晦涩并行的语言、有意味却有些牵扯不清的立意、时而让人共鸣又时而让人莫名的心绪……”王伟娟开始持续地关注她,师生间开始了频频的电邮传书,邮件中王伟娟不断给毛毛以激励和指导她,三年里往来的邮件有多少,王伟娟已计算不清。

“一个学生如果能碰到像您这样的好老师是她的福气,因为这将影响她的一生啊!是老师您发现和激发了我女儿的潜能,并提升了她写作的信心。这将对她在高考的专业选择和以后的择业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虽然我女儿不一定是千里马,但老师您就是我们家长心中的‘伯乐’……”这是毛毛的家长,对王伟娟的法执法肺腑之言。

一日,王伟娟的邮箱里收到一封标题为“致娟姐”的邮件,正是当时刚参加完高考的毛毛写来的,她在信中写到:“老师是在生命收获期淡定从容的长者,有师者的襟怀和无可取代的冠冕,赞誉之词大概早已如风穿堂而过了吧,但是作为学生,还是希望我们真挚的感谢是能够充盈生命的一股流泉,能够持续滋润老师的心灵,不会枯竭也不会老去。这样,老师就能继续做我们的娟姐,近三十年如此,现在如此,未来亦如此。”

一声“娟姐”,是王伟娟和同学们亦师亦友关系的最好的明证,也道出了师生间的信任与有爱。
王伟娟在微信号上与粉丝互动


开微信公号  给学生吃小灶

“语文是什么?”对于抛给学生的这个问题,王伟娟自己的答案是,“语文是可以为生命打底色的东西”,“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正是有着这样的理解,王伟娟的语文课,别有意蕴。同学们喜欢她,喜欢她的课,她更是不敢怠慢,作为一个有三十多年教龄的名师,临上课前几分钟,王伟娟时常还会不停修改不断调整教案。

今天的孩子,多是拇指族,他们被称之为互联网的“原住民”。王伟娟自然不会无视这个现状,她也在尝试教与学的形式和手段方面的创新与突破。

两年多前,王伟娟开出一个微信订阅号。“可以说是全家总动员,拉来了懂摄影的哥哥和爱音乐的儿子,”于是,王伟娟就给微信号取名“三合一小教室”,定期推送文章,方便同学们在课堂之外,汲取更多的人文素养。刚刚过去的暑假,“三合一小教室”也没有中断过内容的更新。“王老师教作文”、“博雅学子谈博雅”等栏目,都深得学生们的喜爱。

微信公号的几乎每一条粉丝留言,王伟娟都会认真看,并及时回复。就这样,微信号在几乎没有做过宣传和推广的情况下,目前粉丝已经数千。

一个有趣的细节是,当“三合一小教室”微信号获得了赞赏功能后,有人建议开通这个功能试着玩玩。王伟娟坚决不同意,“那样的话,味道就有点变了。做这个微信号,纯粹是公益的。”
王伟娟与工作室的徒弟们


从一而终 愿教一辈子书

三十三个不弃不离三尺讲台,王伟娟说,自己可以算得上是一个“从一而终”的人了。

事实上,一路走来,王伟娟有“另谋出路”或者“另攀高枝”的机会,但她不为所动。

小时候玩过家家游戏,王伟娟最爱扮演的角色就是老师。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她填写的所有志愿都是师范类院校。曾有人再三追问王伟娟:为什么能这么长时间“坚守”在教育一线?王伟娟的回答很简单:我愿意。

“手中在砌墙,心中有教堂。”王伟娟常常用这个工人砌墙的故事,阐述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故事大意是,有人问工地上的三个人在做什么,一个说在卖苦力,一个说在砌墙,还有一个说在建造教堂。王伟娟说:“教育不能太理想化,但一定不能没有理想。太理想化就会不接地气,没有理想就陷入俗气。如果把教书当作苦力,那不仅体累,而且心累。手下在砌墙,心中却要存有一份建教堂的情怀,这样工作就被赋予了意义,感受到职业的价值。”

教师职业的神圣之处在于,燃烧自己,照亮他人。一辈子坚守讲台,意味着清寂,意味着清贫。王伟娟所用的手机,还没有学生们的新潮;王伟娟也想改善家庭的居住条件,虽有心,但无力。

但王伟娟说,回想三十多年的从教历程,至少有三个方面令她感到自己很富足:教出了一批学有所成的学生;推动了曹杨二中的语文学科建设;在市区带出了一批徒弟,让一批教师获得了成长的教益。

从1990年到2006年,她担任曹杨二中语文教研组组长,把语文教学这项事业带上新高度,取得了一项项成果,获得了一个个奖励。从组长的位子退下来后,王伟娟依然是曹杨二中语文学科的灵魂人物。从2005年底开始,王伟娟连续主持四届普陀区特级教师工作室,两届上海市名师基地,一批批教坛新秀,在她的悉心栽培下,得以成长。

王伟娟说,名师应当是“民师”,怀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名师应当是“命师”,尊重生命,目中有人;名师应当是“明师”,明察纷繁社会,守住本真成一统,不管东西南北风;名师应当是“敏师”,具有敏感易察之心,找出问题症结;名师应当是“鸣师”,有所研究、有所思考,该发声时发声;名师还应当是“悯师”,心怀慈爱忧悯,善待每一个生命。

丨图片选自微信号「三合一小教室」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获授权并注明出处。



推荐阅读
丨本学期起丨魔都小学全面停用百分制

丨魔都初高中教材配套磁带取消!

丨魔都将全面试行网上转学

微信ID:parentspace 丨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魔都家长荟
了解孩子丨了解学校丨了解教育


    关注 魔都家长荟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