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意时光 / 大淖旧梦

 

风物四时,各自有灵。...



名士和狐仙


文 / 汪曾祺杨渔隐是个怪人。怪处之一,是不爱应酬。杨家在县里是数一数二的高门望族,功名奕世,很是显赫。杨渔隐的上一代曾经是一门三进士,实属难得。杨家人口多,共八房。杨家子弟彼此住得很近,都是深宅大院。门外有石鼓,后园有紫藤、木香。
杨渔隐住的地方比较偏僻,地名大淖大巷。一个小小的红漆独扇板扉,不像是大户人家的住处。这是个侧门,想必是另有一座大门的,但是大门开在什么方向,却很少人知道。便是这扇侧门也整天关着,好像里面没有住人。只有厨子老王到大淖挑水,老花匠出来挖河泥(栽花用) ,女佣人小莲子上街买鱼虾菜蔬,才打开会儿。据曾经向门里窥探过的人说,这座房子外面看起来很朴素,里面的结构装修却是很讲究的,而且种了很多花木。杨渔隐怎么会住到这么个地方来?也许这是祖上传下来的一所别业,也许是杨渔隐自己挑的,为了清静,可以远离官衙闹市。
杨渔隐很少出来,有时到南纸店去买一点纸墨笔砚,顺便去街上闲走一会儿,街坊邻居就可以看到"大太爷"的模样。他长得微胖,稍矮,很结实,留着一把乌黑的浓髯,双目炯炯有神。

杨渔隐交游不广,除了几个做诗的朋友,偶然应渔隐折简相邀,到他的书斋里吟哦唱和半天,是没有人敲那扇红漆板扉的。
杨渔隐所做的一件极大的怪事,是他和女佣人小莲子结了婚。

这地方把年轻的女佣人都叫做"小莲子"。小莲子原来是伺候杨渔隐夫人的病的。杨渔隐的夫人很喜欢她,见面就觉得很投缘。杨渔隐的夫人得的是肺痨,小莲子伺候她很周到,给她煎药、熬燕窝、煮粥。杨夫人没有胃口,每天只能喝一点晚米稀粥,就一碟京冬菜。她在床上躺了三年,一天不如一天。她知道没有多少日子了,就叫小莲子坐在床前的杌凳上,跟小莲子说"我不行了。我死后,你要好好照顾老爷。这样我就走得放心了。我在地下会感激你的。"小莲子含泪点头。

杨夫人安葬之后,小莲子果然对杨渔隐伺候得很周到。每天换季,单夹皮棉,全都准备好了。冬天床上铺下厚厚的稻草,夏天换了凉席。杨渔隐爱吃鱼,小莲子很会做鱼。鳊、(左鱼右季)、清蒸、汆汤,不老不嫩,火候恰到好处。

日长无事,杨渔隐就教小莲子写字(她原来跟杨夫人认了不少字) ,小字写《洛神赋》,教她读唐诗,还教她做诗。小莲子非常聪明,一学就会。杨渔隐把小莲子的窗课拿给他的做诗的朋友看,他们都大为惊异,连说:"诗很像那么回事,小楷也很娟秀,真是有夙慧!夙慧!"
杨渔隐经过长期考虑,跟小莲子提出,要娶她。"你跟我那么久,我已经离不开你;外人也难免有些闲话。我比你大不少岁,有点委屈了你。你考虑考虑。"小莲子想起杨夫人临终的嘱咐,就低了头说:"我愿意。"

杨渔隐娶了小莲子,在他们亲戚本家、街坊邻居间掀起了轩然大波。他们认为这简直是岂有此理!这是杨渔隐个人的事,碍着别人什么了?然而他们愤愤不平起来,好像有人踩了他的鸡眼。这无非是身份门第间的观念作怪。如果杨渔隐不是和小莲子正式结婚,而是娶小莲子为妾,他们就觉得这可以,这没有什么,这行!杨渔隐对这些议论纷纷、沸沸扬扬,全不理睬。
杨渔隐很爱小莲子,毫不避讳。他时常搀着小莲子的手,到文游台凭栏远眺。文游台是县中古迹,苏东坡、秦少游诗酒留连的地方,西望可见运河的白帆从柳树梢头缓缓移过。这地方离大淖很近,几步就到了。若遇到天气晴和,就到西湖泛舟。有人说:"这哪里是杨渔隐,这是《儒林外史》里的杜少卿!"
杨渔隐忽然得了急病。一只筷子掉到地上,他低头去捡,一头栽下去就没有起来。

小莲子痛不欲生,但是方寸不乱,她把杨渔隐的过继侄子请来,商量了大爷的后事。根据杨渔隐生前的遗志,桐棺薄殓,送入杨氏祖茔安葬,不在家里停灵。

送走了大爷, 小莲子觉得心里空得很。她整天坐在杨渔隐的书房里,整理大爷的遗物:藏书法帖、古玩字画,蕉叶白端砚、田黄鸡血图章,特别是杨渔隐的诗稿,全部装订得整整齐齐,一首不缺。

小莲子不见了!不知道她是什么时候走的。厨子老王等了她几天,也不见她回来。老花匠也不见了。老王禀告了杨渔隐的过继侄儿,杨家来人到处看了看,什么东西都井井有条,一样不缺。书桌上留下一把泥金折扇,字是小莲子手写的。"奇怪!"杨家的本家叔侄把几扇房门用封条封了,就带着满脸的狐疑各自回家。厨子老王把泥金扇偷偷掖了起来,倒了杯酒,反复看这把扇子,他也说:"奇怪!"

老王常在晚上到保全堂药铺找人聊天。杨家出了这样的事,他一到保全堂,大家就围上他问长问短。老王把他所知道的一五一十都说了,还把那把折扇拿出来给大家看。

大家问他:"张老,你对杨家的事是怎么看的?"

张汉轩慢条斯理地说:"他们不是人。"

"不是人?"

——"小莲子不是人。小莲子学做诗,学写字,时间都不长,怎么能得如此境界?诗有点女郎诗的味道,她读过不少秦少游的诗,本也无足怪。字,是至玉版十三行,我们县能写这种字体的小楷的,没人!老花匠也不是人。他种的花别人种不出来。牡丹都起楼子,荷花是‘大红十八瓣’,还都勾金边,谁见过?"

"他们都不是人,那,是什么?"

"是狐仙。——谁也不知道他们是从哪里来的,又向何处去了。飘然而来,飘然而去,不是狐仙是什么?"

"狐仙?"大家对张汉轩的高见将信将疑。

小莲子写在扇子上的诗是这样的:
三十六湖蒲荇香, 
侬家旧住在横塘, 
移舟已过琵琶闸, 
万点明灯影乱长。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生于江苏省高邮市,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的文风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以平实委婉而又有弹性的语言,以平淡、含蓄节制的叙述,让人重温曾经消逝的古典主义的名士风散文的魅力,从而让真与美、让日常生活、让恬淡与雍容回归。



作为80年代才于文坛声名鼎盛的老作家,他的文章在那个解冻的年代如春风般唤醒了文学的新生。他笔下的以故乡为原型的大淖,是如同桃花源一般的江南水乡,在这里发生的一系列悲喜奇谈都如同被烟雨蒙上了出尘的色彩,使所有情节变得恍然如梦,而这个温柔、淡雅、隽永的梦,值得反复品味琢磨。


本文配图来自画家陈重武、永山裕子
鲜花寓意美好 美好酿造幸福
欢迎关注新浪微博@花酿幸福


    关注 花酿幸福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