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聚焦 百年团山民居,醉了游人富了村民

 

“团山村完整保存了19世纪的村落格局和原生态的人文环境,大家现在走进的张家花园始建于1905年,至今已经...





“团山村完整保存了19世纪的村落格局和原生态的人文环境,大家现在走进的张家花园始建于1905年,至今已经有110多年的历史……” 云南省建水县团山民居的导游张荣洁每天为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介绍团山,作为土生土长的团山人,张荣洁有着满满的自豪感。

最美休闲乡村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团山景区的导游一共有6名,张荣洁2014年加入导游队伍,也正是这一年团山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以前就一直想做导游,宣传自己的家乡,现在来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我们的价值也越来越明显地体现出来了。”张荣洁说,导游的基本工资有550元,每带一组游客有20元的提成。黄金周期间,每天从早忙到晚,可以带七八组游客,而平常的工作日,她也要带两三组游客参观游览。

作为一名导游,张荣洁对景区每一个细小的变化都了然于心,“我们团山村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处,省级和州级的就更多了。”张荣洁说,2005年团山村成为全省首批开发建设型旅游小镇,2015年成为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和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短短10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建水团山古宅一隅

唐艳辉就是从旅游开发中受益的团山村三组村民。2008年在政府的支持引领下,唐艳辉加入了团山村巧媳妇编织协会,因为手艺好,她用草编织的坐垫、小扫把、平安卡一直都有不错的销量。旅游开发之前只能靠种田维持温饱的一家人,现在在景区门口开了一家以经营草编制品为主的纪念品商铺。草编制品最主要的是人力成本,一个直径40厘米的草垫,她不到一天就能编完,30元的低廉价格总会吸引游客多买几个。“现在靠着这个小商铺,一家三口的日常开销是可以满足的。”唐艳辉说。

离唐艳辉家的小店不远,水榭荷香农家乐的老板周智玲正在为来自四川的游客准备晚餐。和团山老宅相比,这家2015年7月才正式营业的农家乐实在太年轻了,不过周智玲已经摸出了游客点菜的一些门道,“因为村前有荷塘,来我这里吃饭的客人,荷叶煎蛋是必点菜,现摘的荷叶配上农家土鸡蛋,尝过的游客都说好吃。”据周智玲介绍,黄金周期间农家乐一天的营业额最高可达4000多元。平日里,每日几百元的收入让她对未来充满信心,她说:“因为乡村旅游发展的大趋势,在团山做农家乐的未来应该会很好。”

像周智玲这样选择在2015年进驻团山的农家乐、客栈、特色小店共有10家。据记者了解,这些店铺基本可以实现盈利,毕竟一年13.58万人次的游客量带来了巨大的需求。而从最能为景区带来直接收入的门票消费看,2015年团山民居门票总收入达到283.25万元,同比增长43.39%。

赋予团山更多文化价值

导游每次带游客进入还有人居住的老宅,都会给老宅主人一张小纸片。“别小看这张小纸片,值5块钱呢!”团山三组组长张江建说,因为游客多多少少会影响村民的日常生活,将景区的一部分利润让给在老宅里居住的人,一方面是给予他们的福利待遇,另一方面,村民要负责打扫自己院子里面的卫生,让游客看到整洁的老宅风貌。

让利原住民只是村民小组的一个小创意。这些年团山在发展乡村旅游方面,政府投资了很多基建项目,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变,这其中比较直观的一点就是迁出猪圈、鸡圈。据张江建介绍,以前猪圈就建在住房旁边,既不美观,气味也很大,后来经过村里宣传,实现了集中圈养,村子变干净了许多。团山村同时进行改造的还有下水管网建设,以前街面上随处可见污水,现在污水全部进入公共管道排放。

村容村貌的改观让游客有了好心情,而团山古建筑群的保护和修缮,让这里对游客有了更强的吸引力。为了保护古宅、降低团山村的人口密度,团山村在古村周围征地170多亩,启动新村二期建设,鼓励一部分村民搬进新居,减轻风景区的人口压力。结合打造精品乡村生态旅游和传统村落保护与修缮,政府在2015年投入1000万元对上庙、下庙、大成寺等宅院进行修缮。加上道路、卫生间等基础设施建设,到目前为止,团山旅游片区累计投资已达8660余万元。

为加强对团山景区的经营管理,今年2月,政府引进建水古城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对团山进行过渡期代管。据公司项目负责人莫建民介绍,根据建水的儒家文化传统,以及团山古村现有的文化底蕴,下一步将重点打造民俗展馆,梳理此村始祖张福14世纪来此开矿经商的历程,展示团山发展的历史渊源,并将散落在村民家里的文物收集起来,更好地展示团山文化。同时,培训导游扩充讲解内容和范围,在团山民居建筑特色基础上,融入更多儒家文化和张家轶事。“团山发展乡村旅游的后劲很足,无论是游客数量,还是旅游质量,相信今年都能比2015年有大幅度的提升。”莫建民信心满满地说。

本刊记者  王学勇

来源:《致富天地》杂志2016年第4期




    关注 云岭先锋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