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昌国:爱的传奇 换读•读书会15期精彩回顾

 

书写爱,活出爱。...




胡昌国先生在最新长篇小说《爱如山水》,讲述了一个纯美的爱情故事:七年前,姚远方与左梦玲由一次邂逅,一见钟情。伴随着他们刻骨铭心的浪漫爱情历程,八十年代中、九十年代初,中国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经历了深刻的演变。他们的传奇情感经历,与苦涩艰难的七年人生,成为一个时代的符号。作家细腻刻画了人性中对欲望的追逐受到来自于道德的羁绊时,人内心深处经受的激烈较量。作家通过文本传递出来的正能量,给予人向上的动力和希望。2015年10月25日15:00,换读读书会邀请胡昌国先生在郑州纸的时代书店,与朋友们分享“爱的传奇”。

胡昌国:爱的传奇




在这部小说中,有个人的一些经历的影子,设计成了一个比较传奇的爱情故事:一段美丽的邂逅,一个意想不到的爱情,一段痴心的坚守。其实开始写时,我还不知道自己是否可以写成,毕竟没写过长篇小说。

我写过一些散文,散文是把一段风景、一段经历,把自己的感悟记录下来。但写小说就不同了,要有人物的命运、性格,而且有多人物的命运走向及性格特点。也是为了挑战自己,就试着写了。



在写的过程中,我听到李健的《传奇》,就更坚定了我想写这样一个爱情故事。写成交给出版社后,他们认为故事还不错,就出版了。

我认为传奇的爱情故事是美好,是意想不到的的,是最能撞击人的心灵的。当然,人间的爱情,不一定都是传奇,都是邂逅。也有油盐酱醋茶,也有平淡无奇、家长里短的,不管传奇式的爱情还是平淡无奇的爱情故事,同样都值得书写。

我在这部小说里的爱情观点,就是爱情需要坚守,需要耐得住寂寞,需要忠诚。



前段时间,遇到一个八零后朋友,他说:“你在小说里写他们连手都没有拉过,现在没人信的,要写就写爱了好几个,交往了好几个之后,再回归本源。”还有人说,现在年轻人的爱情是快餐式的,其实那种快餐式的感情,是不是爱情,我不敢确定。

我想,无论现在的年轻人怎样对待恋爱中的交往和感情,最后还是要回归本源。在你二十、三十岁时,可以朝娶夕离,但你到三十五岁、四十岁的时候,你还是需要一份忠诚、稳定的,可以给你带来幸福的感情。



随着现在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带来很多新的观念,冲击着这个时代的人们。作为我这个年龄的人,可能还是会应接不暇。

比如说,我就玩儿不转手机。我认为,不是说因为笨,而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和任务。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每个人身上都有时代烙印。

我写了一个美好的故事,一群美好的人。如果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感受,一些启发,那也是意料之外的事情。





读者问答



您在散文《母亲的灶台》《父爱如山》中,讲述了您对父母的深厚感情,可否介绍父母对您的教育?

我在散文中,写了父母亲。父亲不善言谈,是共和国最低级别的国家干部,虽然没有文化,但给了我最深刻的人生教诲:人生在世,要做个好人。

母亲读过三、四年书。我们家里外都是母亲操持,她很勤劳。她说我们一定要积极向上。我的家庭不是诗书传家,他们没有很多文化,但留给我的精神财富,就是实实在在的做人,做个好人,做个有用的人。这是您的第一部小说,之前您写过两本散文集。您认为写小说与写散文的不同点是什么,写小说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散文,比较好写些,比如,到书店产生一系列的感受和联想,写出来就一篇散文。或是在阴雨缠绵的深秋,秋雨连绵给人的感觉比较压抑,会产生一些联想。写散文就像做一扇窗户,或是一把椅子。

写小说就像盖一建大房子。要有大房子的骨架,有墙,有各个居室,如何搭配合理,这就是小说。小说还有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关于人物命运走向,人物性格必须写出鲜明特点。



您如何在繁忙工作之余写出几十万字的小说呢?

我的工作比较忙,在繁重的工作之外,要想写作,就要挤时间来写了。我基本周六日早晨七点起床开始写,多半是利用夜晚和双休日写。我写东西都是用手写,几十年都是手写,想到哪里,手跟得上。

关于这本小说的结尾,您是基于什么想法而写的?

在我的小说研讨会上,李佩甫说这个小说太适合拍电影了。在深山密林中,一路全是火把灯笼,在青山绿水间跳跃,多美的画面。结尾也是特意设计的,两个人真见面在一起了,你侬我爱的,也不出新,我刻意设计的大团圆。我认为这是比较好的方式。

您在此书诠释了爱,在下一部小说中,会做怎样的探索?

很多人都说,这部小说写的是一个非常美好的爱情故事,但人生不止只有美好,不止有圆满,不止有花前月下,人生还有比较艰苦,比较难堪,比较悲惨的事情。我先写一个美好的故事,再写一个悲惨的故事。

下一部小说已经构思完成,因为一个人的遭遇带来一群人的悲惨遭遇。我会写一个让人看起来非常难忍悲惨凄苦的故事,其实就我所经历的生活,要想写比较悲惨的故事,还是比较困难。但我想再写一个反映人间悲苦的故事。



我是70后,信阳的女婿。现在是信息时代,年轻人有各种各样的爱情观。在听你分享的过程中,有一点提醒了我,或是大家不太关注的,就是从信阳地区的角度,从爱的角度,对新县老将军们的爱情故事我们极少听到,一方面是真实,另一方面是我们国家的历史,这样的爱情故事有很大的挖掘潜力,不知道胡老师在这方面有没有可以跟大家分享的?

去年,我在电视上曾经看到一个故事:写一个国民党的兵跟蒋介石逃到台湾后,结婚生子,但他在大陆的妻子一直到死也没有再婚。后来有人听说后,经过千辛万苦找到老太太,找到后不久,老太太就过世了。

其实我们县,我也听说过。讲的是一个有钱人,他家是我们县四大姓之一姓周,他跟一个穷苦人家的姑娘好了。国民党兵败台湾后,他也跟着走了。

六十年代,国民党反攻大陆,男的为了这段爱情,也报名参加了反攻大陆,其实他是借机潜回大陆想跟女的相会。这在当时社会中是不可能,找不到女的,他又跑了,有的说他跑到山里成野人了。本来想写这类事儿,可能写出来没多少人信。



您提到的人物性格命运,在这本小说中的关键地方,在创作过程中,有没有一些故事可以分享?

我这部小说在这两方面做的不是很好。小说中有六个女子,跟男主人公有联系,但我是怎么设计人物命运的?两个人一见钟情,邂逅之后相爱,最终的命运一定是要走向美好走向团圆,但过程一定要经过苦难。没有经过磨砺与挫折,再好的感情读者看起来都不太相信。

不太好的地方是人物性格的刻画。责任编辑问我 ,是否在林场待过?我说没有,我们家就在山区,四处都是树林。编辑说,老厂长魏进步刻画的挺好。其他人物,我感觉刻画都不是很鲜明,包括几位女性。我个人的体会是,再写小说,一定把人物性格刻画放在重要位置。



我是九零后,在这个相对稳定的时代,很难出现比较传奇的爱情故事,大家的感情都很平淡,所以现在主流写爱情小说或影视剧,会出现一些比较狗血的剧情,不知道胡老师对写爱情故事的文化有什么看法?

现在的生活跟过去比,出现爱情传奇的机会相对少。但也会有,比如你到外地创业,遭遇到一段奇特的感情故事也是有的。在影视作品中也有很多。看现在的文学作品里,写的更多的家长里短嬉笑怒骂的平常爱情故事,也是值得书写。

现在你们看《小时代》,它也是一种生活,我认为在未来的生活中,健康的积极的爱情观点永远不会消亡,也可能在某个历史阶段不占主流,但不等于没有,社会在变化在激荡我们,爱情婚姻的观点,最基本的东西,也不可能完全消亡,还会存在。无论年轻人对男女之间的感情怎么看,都有回归本源的时候。



刚听过您的讲座,您欣赏一种比较圆满的爱情结局,但我们现在认为维纳斯式的残缺的美是更值得回味的,生活中很多事情不一定能如人愿,爱情可以坚守下去更好,但如果坚守不下去,用我们现在的一句话来说就是:爱过,毕竟爱过。想问胡老师对此的看法。

你的观点我赞成。我写的是圆满的爱情故事,但并不是提倡大家都去追求这种。只是呈现一种爱情的心态,给大家描述一个比较美好的故事,但有些残缺的感情也值得回味。

现在的生活多姿多彩,不能要求一种模式,一种心态是不可能的。我写的小说,只是让人来欣赏的,不是让人来模仿的。小说也没有这样的功能。



您在小说中写的爱情故事不会是凭空写,会不会是您年轻时喜欢的一个女孩子,没好上,就一直想着她,多年后,在您的故事里圆了这个梦,有真实的经历吗?

1984年某天,我自己爬香山。一个人瞎逛,遇到了一个女孩子,坦诚的讲,那个女孩子不是我心仪的,我记得戴着眼镜,纤瘦纤瘦的。还跟她照了三次相,后来没有故事。这是我写这部长篇小说的影子。

女主角在深山区的那种寂寞、凄苦的生活,是我经历的。我家在信阳大别山区。我曾经做过老师,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山区,有二十多间农舍,信阳跟平原地带不同,一个村庄最多十户八户人家。

我就在那个地方教书一年半,我是代表公社去的民办教师,白天有一二百号学生们在学校,晚上就我一个人。山区没有通电,点的是煤油灯,晚上风大,吹得大门“吱呀”的响,山后还有猫头鹰叫声,很吓人,那种生活是我所经历的。我都反映在这部小说里了。

这一点,很多朋友都了解我,他们都知道,很多朋友都问我,小说里写的是不是你自己啊?小说嘛,就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从生活中来。



这本书有没有达到您预期的销售量?如果没有达到,会不会影响到您下一本的写作?

这个问题好,其实远达到我的目的,甚至超出我的目的。这本书如果是在河南发的话,最多印刷三千册,但这本书在北京第一次出版印刷了五千册,第二次又印刷了五千册,这一万册都卖完了。

河南省新华书店跟出版社订书的时候,出版社说书卖完了,我的签售会为此推迟了半个月。这一点比我想象的要好,达到我的预期。

但这部小说的写作水平,我既满意又不满意。满意是,第一次写长篇小说,还是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不满意的是,整体水平,对人物性格的刻画,还不满意。



胡昌国先生给读者签名。



胡昌国先生与换读的朋友们合影。

感谢纸的时代书店摄影。




换 读
王小安 出品 私微 anny4729
微博 @王小安_换读
换读接受书评、影评、散文、随笔投稿(暂无稿费)
投稿邮箱 jiaohuanyuedu@163.com
长按识别 即可关注


    关注 换读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