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享 浮士德---放弃追求快乐的人是危险的。

 

本周熬享推荐的是亚历山大.索科洛夫执导的电影《浮士德》,该片的改编蓝本是歌德的长诗《浮士德》。

文学上...





本周熬享推荐的是亚历山大.索科洛夫执导的电影《浮士德》,该片的改编蓝本是歌德的长诗《浮士德》。



文学上来说,《浮士德》的故事是以主人公浮士德与魔鬼孟菲斯特签订契约为始的,浮士德自此重回年轻,经历了与玛格丽特的爱情生活,无望的政治经历,又在追求艺术之美的旅程失败后,最终通过理性建功立业,灵魂也在天使的爱火中走向了飞升。



原文很长,第一幕共二十五场,不分幕,第二部共二十七场,分五幕。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但是基本的五个情节起伏分得很清楚,不过串联起五个情节起伏的是主角浮士德本身思想情感的变化,这使得原著在阅读过程中会容易让人产生出晦涩难嚼的感觉。



特别是第二部以后,人物行动的场景从现实转化为虚幻,出场人物包括象征意象的呈现都扩大了许多范围,包括宫廷的场景还有古希腊海伦的出场,繁杂的人物轮番出现,而且不同人物都有其独特的象征意义,人物的情绪的转换也开始大开大合起来,这样的文学呈现经常会让人摸不着头脑,更不用说原著本身还有倾向于形而上的内容思想探讨,所有的这些都给《浮士德》的影像改编增加了许多困难,求其形还是求其质,是每一个改编文学作品的导演都应该思考的问题,不同的改编导向将着重影响影像作品的本身。



从故事结构来说,这部电影并不是一场完整的《浮士德》,因为亚历山大.索科洛夫的电影情节只选取了原文中五个大情节中的一个,以孟菲斯特诱惑浮士德签订契约为始,以浮士德与少女玛格丽特的感情失败为止,最后浮士德亲手撕毁契约,石块砸向孟菲斯特,放弃了魔鬼的指引,走向未知的路途。



从内容思想上来说,尽管做了大幅度的情节删减,导演却并没有想削减作品本身的思考与探索的力度。一开始出现的解剖实验室还有主人公浮士德的自言自语,到疯癫有热情的魔鬼出场,又在浴场遇见了美丽的玛格丽特,在这其中,影片用阴暗变幻的色调刻意模糊故事发生的时间和空间。

过度曝光的画面



前期昏黄的色调



有些变形的人物



后期蓝黑的色调



包括1:1的屏幕比例,本片的影像画面极具个人风格,情节流并不明显,不过与其说情节流不明显,不如说导演将重点情节与人物背景元素都呈点状分布在了电影整体当中,而串连起它们的则是导演借浮士德所表达的对人类终极思考的情绪转变历程,这也让故事情节推进十分缓慢。



导演对影像整体氛围的营造使按线性排列的情节点彼此呈现出间离的效果,也使得演员的表演不能成为影片的重点,这种刻意疏离与拒绝共情的效果也是大部分观众难以坚持看下去的原因,所以追求情节的爽快与人物之间戏剧反应的观众并不推荐这部片子。



就影片本身探讨的内容来说,刻意的间离效果是很用必要的,在知识追求困境中的浮士德,面对现实之爱的动摇,贪图一时的快乐或是求索于无限的未知,尽管浮士德最后做出了选择,将魔鬼砸入地底,但追问不会停止,疑问无法解答,放弃现世享受的浮士德将面临的依然是无尽的求索与虚无。原著中浮士德还将经历政治追求与美学追求的失败,而影片仅仅关注刻画浮士德与玛格丽特现实爱欲的纠葛就已经让该片的追问凸显出该有的力度。



浮士德是一个抽象化、象征化的人物,他面临的是所有追求智慧、追求理性的人类都将面临的困境。我们的人生都将垂垂老矣,现有的知识是否能穷尽?追求现实之爱还是永恒之美?还有迷惑的政治与难以企及的理性。是与非是何等终极的判断,爱与美又将通向什么样的终点,灵魂在何处栖息,生命又该如何繁衍?



这并非浮士德求索的问题,也是困扰众多人类的谜题,当内容的探索超越了个体,那电影本身的疏离且晦涩的影像风格则应该是对超越角色本身的深层哲思探讨,以此来表达出独具作者风格的,私人化的电影解读,这大概也是该片作为文艺电影与商业电影最大的区别。

ps:哔哩哔哩网站上可以看到的哟!

熬吧读书会分享交流QQ群:

241834327


熬吧是一家集茶道、红酒、美食、读书、棋道、论坛于一体的品牌文化与商务交流平台,位于长沙市芙蓉中路218号和府大厦五楼,总面积1800余平方米。创立十年来,熬吧始终坚持“品质、良知、理想”的经营理念,致力于中国优质文化的承载与传播,致力于打造一座城市的文化理想国。

熬吧读书会以熬吧为平台组建,是一家非营利性质的阅读推广机构,每月邀请国内外知名作家、学者和文化名人进行文化沙龙和读书讲座,已是长沙甚至中南地区最重要的文化场所。如果你喜爱阅读和思考,对生活品质和精神文化有更高追求,我们将会是您最忠实的朋友。



微信号:aobadushu


    关注 熬吧读书会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