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与学问:在吉首大学的演讲

 

吉首大学 文学院博雅人文论坛第56讲 常识与学问 主讲人: 刘



主持人: 刘泰然

博士时间:201...



吉首大学
文学院博雅人文论坛第56讲

常识与学问

主讲人: 刘  墨
主持人: 刘泰然  博士
时间:2017年3月22日 晚上7:00-9:00
地点:吉首大学文学院影视鉴赏厅



刘泰然:学问,是古代人追求的根本,当代有学术但难找到有学问的人,所以当代有专家,但少有学者,刘墨老师精通文史哲,不仅有学术,而且有学问,是真正的专家,今天有幸请到刘老师给大家讲座,请大家欢迎!

刘墨:

各位,晚上好!

前段时间,一个记者问我现状,我说:“到了知命之年,反倒有些茫然。”他问我为什么会“茫然”?我答:越来越看不清许多事情,学问的意义在哪?是否是我一生中唯一的选择?

人在选择的时候,特别纠结。即将毕业的学生会在专业、工作、家人、社会之间在如何确立自己,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方面难以做出自己的判断与选择,因而也会纠结。

我今天讲的题目是《常识与学问》,目的是想说,我们的许多常识是错的,构筑在常识基础之上的知识系统是错的,当这些错了之后,我们就无法进行有效的学问研究,因而也无法思想,更无助于提升我们的智慧。

在传统学问向现代学术的转变过程中,经过了一个“分科”的过程,从传统的“四部之学”,也即是经史子集,向现代的“七科之学”也即文、理、法、农、工、商、医转变。

过去的学问讲“贯通”,现代学术却要“分科”,以便进入大学制度之中。如果传统学术无法分科,我们就要对它进行“切割”,否则,它就“不成立”。我在《现代国学思潮与人物》这本书里,对它有专门的研究。

因而,现代学科虽然建立起来,但也树起了壁垒,画家就是画画,诗人就是创作,过去诗画不分,现在可以互不相干。谈文学的不能谈哲学,搞历史的也不要去碰天文学。更甚者,在一个系里面,鲁迅是我的,你不要再动鲁迅,你可以去研究周作人,胡适,林语堂,我也不去碰他们,相安无事。

在谈学问之前,我们如何进入“学问之门”?就是我们要有基本的常识,因为在我们的教育中,许多基本常识就是未经检验的,或者是“错”的。所以看似我们知道很多,但存在不少问题,且容易被忽视。

首先我们需要建立的是问题意识。

比方说,我到德夯景区,和我一起的朋友说,天问台是屈原写《天问》的地方,我问:那么,屈原是苗族还是汉族呢?楚国的民族构成成分是什么?汉族什么时候被固定下来……这些都需要我们去收集史料,想问题,找问题。而这就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常识。



比方说,我曾去一个冰天雪地的地方摄影,我的朋友陪我去,他们回来的时候就记不到路了,但是我记得,因为拍照的时候我细致观察了路上的石头在哪,树木长在什么地方等等。如果我们那天走错了方向,我们都将被冻死在大山里!

相信大家看过《荒野求生》,我佩服极了,因为他的常识可以处处救他的命——如何判断风从哪里来因而可以确定海洋在哪里?过一条冰河需要多少热量?我们如何逮住一头机敏的野生动物?

而我们的“常识”,却足以致我们于死地。

还有,电视里的养生节目,你明明知道它是不科学的,是虚假的,但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尤其是老年人相信?这就说明很多人“常识”不足,他们并不知道人的生理是怎么回事。

另外,我们从常识的积累中,可以随时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

拿我喜爱的摄影来说,许多摄影人并不知道照相的产生原理,第一张照片产生的时间,不同的工艺制作产生不同的照片风格。

西方的photograph,着重的是“光线”,是“光线”加“雕刻”或“写作”的意思;但是到了东方,却将“photograph”译为“摄影”——从“光”转到了“影”——这也许是东方摄影和西方摄影注重的不同的最重要的方面,为什么会有光与影这样的转换?这样转换的结果是什么?这就需要有特别的兴趣去研究。

有了可靠的常识,我们才会获得准确的知识。

有了准确的知识,我们才可以谈做学问。

做学问,首先是爱。

有爱才会全神贯注,才能从情感、艺术方面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可爱之处。

上世纪80年代许多赫赫有名的学者,他们外语好,从事翻译。但他们转到中国文化时,却显得力不从心,因为他们不爱这个文化,从情感上与这个文化没有关系。他们讲孔子讲老子,讲庄子讲陶渊明,是从概念上讲的,不是从文脉上讲的。

钱穆《国史大纲》的前面有关于读中国史所必须具备的两种态度:对前人要有温情,要有敬意!

这是能否感受到中国文化历史的厚度、温度的关键。

中国学术的最高境界,通于艺术。

艺术有超越的作用,有净化的作用,它不断丰富你的感受,加强你的想象,提升你对于美感的鉴别能力和对于人性的同情心。

学问靠的是研读经典。

当学习成为一种内心或情感上的需要,才能走上学问之路。

我曾经在深圳图书馆看了5年书,记下的笔记大概有二百万字,在此期间,不被理解,不被认同,曾经被人讥笑为“神经病”。

但这恰恰是做学问的必须阶段——承受苦难是成就之路。我曾经回答记者的提问说,我们成不了大师,因为我们经历的苦难没有前辈大师那么多。

另外,艰难困苦又是考验人的定力的关键。

现在我们处于网络时代,网络时代的学习方便极了,你只要会“复制”、“粘贴”,就可以把别人的变成自己的。但那不是学问!

要明白,网络仅仅是个辅助工具,它是个大信息库,代替不了你的阅读,代替不了你的思考,代替不了你的记忆。

有一个老先生,叫马茂元,楚辞专家,他可以背一万首唐诗!八十多岁了,还可以记得五千多首。

有一个老先生,是章太炎的研究生,送我他的著作,我却没找到佩服他的地方。我就问他的学生,他的学问如何?他的学生告诉我说:他大概可以把《资治通鉴》里面唐代部分背下来!这是很吓人的,我自觉记忆力不错,也想将中华书局版的20册《资治通鉴》哪一个人哪一件事在哪册书哪个页码记下来,但是我还是放弃了。

任何工具,任何方法,都无法代替你自己的思维或思想。人所以为人的乐趣,就在于他有思维,他会思考。

有的人做学问是把学问当成“职业”,但是在我看来,把学问当成安身立命之处,才是最有趣的。

学问不是枯燥的,是有趣的。

因此,在做学问的过程中,兴趣还是最重要的,有了兴趣,人便会沉静在读书中,感受到知识的无法穷尽的魅力,体会到别人体会不到的东西。

为什么说学问可以安身立命?

因为它可以培养人的超越世俗的力量。

陈寅恪在纪念王国维的时候说:“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

“俗谛”是什么?功名富贵。

一个伟大的读书人,会超越贫富的世俗偏见,从精神上挺立自己。读书的目的是追求自由,摆脱世俗的束缚。

学问可以超出物质的限定,它具有精神上超越的力量,让你看开、看淡、看破一切。

而读书会让学问成为生命里不可缺少的东西,帮你解决最复杂的问题,同时增加生命的厚度、温度、密度。

通过读书,通过研究,通过写作,给自己生命输入更好的东西,丰富自己、充实自己。

只有这样的自己,才是自己的主人。

近些年,我一直在外面“旅游”。

如果说原来读书,现在是读天地读自然。

天地自然是一种大学问,看天地的角度不同,感受也不同。

所以世界丰富了知识,知识丰富了感受,而知识系统更是支撑起了读天地读自然的乐趣。

一个百岁老人对我说:“人生很长,也很短。”

一个九十岁老人对我说:“只有人是苦的”。

一个八十岁老人对我说:“人心是不完美的。”

我好像也记得有一句歌词,是“人心中总有个缺口。”

书本里面所有的文学、诗歌、哲学、艺术、宗教等等,都能填补人生的缺口。

我想,这便是做学问的意义和乐趣吧?

下午我在沈从文纪念馆参观的时候,他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智慧,比权力重要!”

谢谢各位。

cdcm

参观沈从文纪念馆

答问:
周丽娟: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在路上。我想刘老师是身体和心灵都在路上的人。刚才刘老师谈到做学问首先要有问题意识,就是让我们多多思考,多多发现,注重身边细微的事物从而引发探讨。第二就是要读万卷书,忍受住学习的寂寞,专心做学问,耐心的学习,找到学习的乐趣,为做学问打下基础。我们应该如何读书?
刘墨:人15岁到25岁之间是最自由的时候,有家庭的照顾,不用太多思考其他东西,承受其他东西。过了这个年纪,很多时候都会身不由己。所以在这个阶段应该多读书,多学习,为价值取向打下基础,丰富内心世界。

张野:谈自己阅读木心的感受。当代年轻人如何排解自己的焦虑感?
刘墨:木心现在的影响很大,其作品比起王国维、刘师培、鲁迅那一代人来,浅显多了,易懂多了,但他的许多看法、常识问题也许都是错误的,比如他对老子、儒家的看法,这与沈从文、朱自清等大家相比,有着很大差距。

学问成功的标志,大概有两种:一种是现实的成功,比方说做官,比如说成为富商;另一种是真理的探索者,也许会为真理献身,或倾家荡产。关键看你如何选择看待。

关于焦虑,许多大学者大概都比别人敏感,因而焦虑更多,不信你看陈寅恪的自述。有时候,天生的身体差,会导致后来的焦虑;另一方面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感受不到幸福感和不与人分享幸福,也会导致焦虑。
你们现在是幸福的大学时光,不要有焦虑感。

陈清宇:“乾嘉学派”以戴震、章学诚、王国维、钱穆等诸位大家为代表,他们无论是文史哲还是其他方面都有杰出贡献。面对当今越来越划分细致的学科,我们如何在学习专业的广度和深度上取舍?

刘墨:当代大学教育让我们的学历越来越高,但学问好像越来越小,这是学科之间的界限与壁垒造成的。关键是我们是否有能力超越这种界限。建议先从自己造成一个“看家本领”出发,找到自己的学问基础在哪里,有了这个基础,再慢慢扩展,打通学问之间的阻碍。

田茂军:感谢刘墨老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分享他的读书经历与体会。

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首先要有目标,追求有深度、有广度的人生。想法简单点,不要太功利,太纠结,直接做好,学问做好了,工作等等自然来找你!

致力于中国学术与艺术


    关注 文传夜间30分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