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麻笺的重生

 

平阳麻笺的重生过程中,他们正在力邀更多的老师傅出山带徒弟,扩大规模,使平阳麻笺这项古老的技艺传承下去,仰望宋金,走向新生。...





图片提供:黄将





麻笺源头

早些年的晋南小县城都是平房,印象很深的是不少人家的窗户没有玻璃,都是糊着灰白的粗麻纸,透着寒气,开门时带出呼啦呼啦的声响,倒是临近过年时贴上窗花,白里透红,煞是好看。学校也是,开学先要把木窗上的破旧麻纸撕掉糊上新的,边沿没清理净的往往粘着好几层。这时候,供销社的柜台上就摞着一沓沓麻纸,售货员会说,这是从襄汾邓庄进的货。又过了若干年,卫生纸刚出现时,人们发现标签上也写着襄汾邓庄。如此说来,当时的邓庄麻纸对整个晋南是有影响力的。

为何邓庄出麻纸?直到数十年后因接触了书画才有了新的认识。一直以为,宣纸出自安徽,竹宣出自四川,不曾想到襄汾邓庄的麻笺几乎与之齐名。到了邓庄实地一看,才知道制作麻纸的每一道工序都是由经验丰富的工匠来完成的,他们大都已届花甲古稀之年。
蔡伦


在观看制作工艺的过程中,老师傅说起麻笺的历史时满脸自豪又充满了神秘。他们说,这是造纸之祖蔡伦留下的工艺。是这样吗?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里倒是能找到尧舜禹时期在晋南种植桑麻的痕迹,李济先生也在晋南挖掘出中国最早的蚕茧。若说蔡伦传艺,《安邑县志》有记载,蔡伦在东汉永初年间(公元107~114年)曾去晋南的安邑一带传授造纸工艺,此后,整个河东地区的造纸业形成了一定的规模。那时,襄汾一带隶属河东郡,治所即在安邑,麻笺制作技艺就在邓庄一带落地生根。
平阳麻笺成品


此后,邓庄造麻纸的声势越来越大。史料记载,唐代以后,山西制造麻纸有了产业规模,邓庄麻纸更因其上乘的品质独树一帜,文人墨客雅称其为“麻笺”,因为襄汾隶属平阳府,所以又称为 “平阳麻笺”。史料记载:宋金时期,平阳(今临汾)一带的造纸、刻版、印刷业相当发达,元朝时,平阳成为全国印刷工业的中心,传统的麻纸成为当时雕版印刷之最佳材料,对平阳雕版印刷业的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赵城金藏》为我国印刷史上的珍贵标本,就是使用平阳传统麻笺印刷的。当时平阳所印书册,封面皆标“平水新刊”,闻名全国,所以史称“平水版”。由此可见,古代印刷史上有一段临汾的辉煌时期,平阳麻笺的大量使用,也催生了著名的平阳木板年画。
平阳麻笺当代书法作品
平阳麻笺古代书法作品


平阳麻笺具有纤维长、拉力强、色泽鲜的特点,更兼该地水质含碱度高,味道苦涩,因而,同样原料同样工序,与他地产纸比,纤维细而长,拉力强而柔,质地均匀细密,振动声响有力,且吸墨性能好,不怕虫蛀,保存时间长。相传在明清时代,平阳麻笺就被指定为皇宫用纸,当时称为“贡纸”、“府纸”,蜚声京华,而各部大臣及地方官员向皇室呈文,大都用的是其系列产品之一的“呈文纸”。

晋南一带的文化繁荣是与经济发展同步推进的,《晋商史料全览·临汾卷》里有这样的描述:“晋南各县人挑车拉,销纸收料是家常便饭。邓庄各村的造纸专业户家家都有碾盘和纸海,男女老少均参与其中。”由此可见,在相当长的时期里,邓庄人把制造麻纸当成家业来经营,形成盛况便是必然。


衰落重生

今天的机械化生产使得田间地头再也不见捆麦子的麻绳,种麻也很少见。老师傅说,当地种麻少,这些麻都是从外地买回来的,很贵,所以麻笺的成本很高。我觉得这样也未尝不是好事,物以稀为贵。
平阳麻笺的原材料麻绳
平阳麻笺的原材料-麻
碎麻段


平阳麻笺以优质天然麻为原料,制作用料考究,现在主要来源是麻绳头,沿袭了汉代以来的传统技艺方法,一张平阳麻笺的形成要经过铡货、折货、泡货、整货、剁麻、燥麻、蒸麻、碾麻、搅海、抄纸、晒纸、整纸等12道工序。据说,麻笺能保存数百年,用老师傅的话来说是“纸寿千年”。
剁麻绳
燥麻
碾麻
搅海


再好的东西也会有起落、曲折,平阳麻笺也印证了万物生存的规律。据《襄陵县新志》,民国十二年(1923年)“汾东邓庄等村,纸碾为第一工作,销行北京等处,今亦强弩之末。”到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开工营抄者只有十四家,工人一百五十名,所产呈文、方曰尺、条曰尺、重尺八、三五、京文纸等六种麻纸,全年总值八万八千八百元”。新中国成立后,邓庄一带的纸坊户还曾组织起手工业合作社,继续麻纸生产。但是随着社会发展,机器造纸出现,手工麻纸受到严重冲击,再加上一段时期文化事业的挫折,最终使得手工麻纸沦为传统的记忆。

改革开放后,手工麻笺重获生机,一些志士仁人力图挽救濒于消失的“邓庄麻笺”的生产,也曾经扶植生产出质量优良的书画麻笺。他们把新产品送给我国著名国画大师董寿平先生试纸,先生用后非常满意,挥毫写下“平阳麻笺”四个大字,并把“平阳麻笺”作为习字作画专用纸张。董寿平的弟子李代远曾题诗一首:“平阳坊纸创金元,董公试妙题麻笺,画契千年无腐蛀,堪记文人翰墨篇”。
当时,平阳麻笺的生产规模很小,与历史上的繁盛相比,还显得微不足道。在邓庄,到处可见废弃的手工作坊、多年不用的石槽、石碾,抄纸竹帘上覆盖着厚厚尘土。与中国造纸史一路同行的平阳麻笺,仍有被时代湮没的可能。

重生的曙光源自于近年来文化事业的繁荣,市场对中国传统书画用纸的需求激增,敏锐者意识到平阳麻笺重生有望。2011底,邓庄人梁虎找到了为董寿平大师抄过纸的老艺人李时刚师傅(已70多岁),然后又联络了擅长碾麻的邓师傅和蒸麻的贾师傅,创办了丁陶麻笺社,于2012年8月,终于成功试产出原生态的平阳麻笺——书画专用麻笺。新产品色泽洁白光亮,质地均匀细密,纤维细而长,拉力强而柔,吸墨性能好,宜于书写,而且保存时间长,不受虫蛀风蚀,不变颜色。
著名书画家董寿平题字


传承技艺

去过襄汾县丁村民俗博物馆的朋友会发现,近年来新增一项传统工艺流程表演项目:在8号院内,一位师傅弓着身子,搅拌纸浆,平整帘床,细心地将抄纸帘平放使之沉入水中,先平行前移,等待纸浆形成一层透明的纸膜,再向后,再向前,反复几次,然后提起来倾斜一个角度,让水漏下,抄纸帘上就形成一张湿漉漉的麻纸纤维膜,这是麻笺的雏形。让更多的人了解平阳麻笺的生产过程,并参与体验,是因为“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就在麻纸上承载着,我们现在所做的就是要让这种传承一直持续下去”——几乎每一个麻笺从业者都这样说的。

手工,是手把手的传承,平阳麻笺的重生过程中,他们正在力邀更多的老师傅出山带徒弟,扩大规模,使平阳麻笺这项古老的技艺传承下去,仰望宋金,走向新生。PICS

节选自《映像》2017年第2期,欲知更多内容可购买本期杂志




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组委会

合作机构:三晋文化研究会



办:中国灵石龙吟书院

主管主办:山西省委前进期刊总社
映像
映像山西

感知厚重

微信号:yingxiang-zhongguo

订阅电话:0351--3046530      0351--3098752   0351--4041677       13753167557

投稿邮箱:sxyx0351@126.com


    关注 映像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