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两位伟人

 

一篇拉拉杂杂的流水账——以及我现在很悲愤。...





标题或许会吓诸位看官一跳——这家伙难道是从四百年前穿越来的?面对这种情况,我也只能说,不要被标题党骗了——起这么一个标题,并不是读者的错,肯定是编辑的锅——当然,谁不知道无隅的首席主笔(雾,划掉)和编辑是一个人呢?

言归正传。标题看起来是一个标题党式的标题,实则不然。这种回忆并不是回忆作者和这两位文学巨匠的交游经历。作者也并没有如此深的福分,相反,不过是回忆自我记忆以来,两位伟人对我的一些小小影响,和我阅读他们作品的一些经历。至于这经历究竟何如,诸位读者见仁见智,自有公论。不过,细心的读者肯定会发现,开头的那个小包袱,也是致敬的一种形式。

我两岁识字,三岁读诗,五岁读《大学》,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之后一些年,这些经典就再也没有被读过了。那时幼小的心灵,对科学技术充满了兴趣,平常总是做各种试验,所读之书也都是《十万个为什么》之类的“部头”,以及好像还浏览过《时间简史》,但有没有看懂,恐怕只有天知道了。

大概……嗯,应该是八岁,我刚上四年级的时候。有一天,一位不错的朋友拿到学校一本书,名字叫《罗密欧与朱丽叶》。我记得很清楚,八开本,绿色硬质封皮,装帧颇为精美。我就借来看,粗略地翻了翻(我小的时候看书飞快,远超常人,不过我的很多天赋(比如记忆啊、阅读啊、心算啊)都没有好好训练,现在不敢说泯然众人,也只是比大多数人强一些罢了),似乎还流了几滴眼泪,但之后的十一年中,我并没有记住太多的情节、人物、对白——只记得一点,罗密欧的家族名称叫“蒙太古”。这真是一个神奇的名字。

你们问我再后来?有一天,一位好友和我聊天,聊到她听一门跟戏剧有关的课程时,老师讲元杂剧和莎剧中爱情的发生空间的异同,莎剧的例子自然是《罗朱》,元杂剧是《牡丹亭》还是《西厢记》来着?(我宋代以后的文学史学得就是一团糟,当然这并不代表我之前的文学史学得有多好,而且,前面也提到,我的记忆力也不算特别突出了)——当时,我眼耳鼻舌身五根尽断,唯独感到莎翁出现在我的脑海之中。一瞬间,只是一瞬间,在那间视野颇为高渺的教室里,经典如灵光一般,巨细无遗地闪现,我回忆起了我所曾看到和我所曾听到的一切。

你们还要问后来?后来,就再也没有什么后来了。

莎翁的其余作品,比较熟悉的就惟余《哈姆雷特》了。我初看《哈姆雷特》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已经回忆不太起来——好像也是小学,也是那本朋友拿着的绿皮书,但这个不太重要。初读的回忆,已然慢慢隐没于在记忆深处,搜肠刮肚,亦难以翻检,唯一的残影,大抵是落幕前挪威王子福丁布拉斯要求“用军乐和战地的仪式,向他致敬”的修辞,这修辞不啻为一抹微光,给这部堪称悲剧之为悲剧的典范作品留下了一抹亮色——礼炮声中,一切都结束了,但一切都未结束。

大一上半学期,有一天晚上在图书馆里,以幼时般迅猛的速度翻完了四大悲剧,正如你们所猜到的那样,我什么都没记住,只是觉得平西王好像没有成功的麦克白啊。等等,我先去取个快jrbuyjsdsjh

好吧,我回来了,并没有什么大事,不过是我昨天买的《莎士比亚悲剧喜剧集》到货了。

我们继续讲。

那天晚上,当我看完中文版的四大悲剧之后,突发奇想:“让我们把原文的也啃下来吧!”结果,我只读了一个scene(场)就记下了163个不认识的单词(其中也包括scene),于是,我果断地放弃了这个计划——这应该是我读书生涯中干过的最果断的事情。





(来,让你们看看这个扑街(gai1)仔的作死行为,以及这个扑街仔当时英语多差)

但是,我还是希望我将来考完托福GRE看了一些现代的英美文学作品以及学习了英文版的英美文学史和文学理论之后能够认真地阅读原版的莎翁著作。这大概有两个原因:

一方面,英国文学与德国文学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德国文学与德国哲学同样有着紧密的联系。正如歌德指出的那样:“我们德国文学大部分就是从英国文学来的!我们从哪里得到了我们的小说和悲剧,还不是从哥尔斯密、菲尔丁和莎士比亚那些英国作家得来的?”而歌德甚至将莎士比亚看作使他终生折服的伟人——虽然我更喜欢歌德。

另一方面,仅仅是莎士比亚本身,就足够吸引每个文学爱好者来读了。这大抵是因为,莎士比亚不仅塑造了英国人、德国人与欧洲人,同样,他的文字、他的激情、他的关怀,塑造了、塑造着也必将会塑造每一个人。

如果说彪炳汗青的文学巨匠就像天幕上的繁星一般,类似于屈原、李白、杜甫、苏轼、荷马、但丁、莎士比亚和歌德,必然如北极星一般,高悬在夜色的极巅,指引着每一个后来者的道路;而还有一些大文豪,他们虽然不如北辰般明亮,但他们的亮度却能烘托出前者的耀眼,这些人中,自然有塞万提斯。

我们还是照例不讲塞万提斯的生平,毕竟如果我们说了呢,似乎对莎翁有些不敬,而且,任何一篇网络百科,都会比我这里枯竭的言语更为丰富而生动。不过我们似乎可以说一点,塞君的生平比莎翁,不知道坎坷到哪儿去了。

不过相较于我从小到大还偶然会阅读莎士比亚的幸运,我和塞万提斯的缘分无疑浅薄的多。即使堂吉诃德和桑丘的故事在我成长的过程中也有意无意地听到过——比如说旅店受封啦、虐杀羊群啊、大战风车呀——但我一直没有甚至是浏览过原文。

高三上半学期,我要准备自主招生考试,当时思忖要提高一下我那几乎没有的外国文学素养,于是就去书店买了几本外国文学的名著——其中有一本就是《堂吉诃德》——虽然,后来我发现,我几乎全部的时间被花在准备数学上,语文基本没有太看。于是,那本《堂吉诃德》,直到今天我都没有翻开过。

我希望我这学期可以看完它。

大一上半学期,我提前修了大二的《外国文学史》。老师在课上讲了很多塞万提斯的生平、著作、语言风格、文学史地位,在考前我也几乎把它都记住了——那年考试有一道大题考得就是《堂吉诃德》,我最终的成绩也充分证明了我猜题的准确性——但那又有什么用呢?就像那一年,我记住了关于莎士比亚的一堆文学常识,我记住了四大悲剧四大喜剧四大传奇剧和四大历史剧都是什么——但那又有什么用呢?

如果我们不读书的话,真不知道这些信息究竟是知识还是谈资。

今天是莎士比亚与塞万提斯的四百周年忌辰以及纳博科夫的一百一十七周年诞辰;同时,今天也是世界读书日。每一个有基本联想能力的人,都会看出,联合国将这一天设为世界读书日的用意,当然,照顾到可能会有读者连这种基本的联想能力已经忘记了,我们不妨在此将这种用意解释出来:用读书纪念先贤。

春夏之交,是很多故事所于发生的一个时节,同样的,这也应当是我们好好读书的时节。我们总是说自己没时间、忙、累——但其实有一个好办法,把这篇文章看完之后,就关掉微信,读几卷书罢。无论是莎士比亚、塞万提斯、纳博科夫,还是其他任何经典,都好。我相信,在阳春三月的温风亦或细雨之中,总会是很好的辰光——

如果读书的话。

P.S.请读者原谅我这篇拉拉杂杂的流水账。我是一个坦诚的人,因此我绝对不会以“形散而神不散”或者“每一门学科应当遵照其自身要求的精确性而被研究”之类冠冕堂皇的理由为我这篇文章的气若游丝与粗制滥造而辩白。唯一可以作为解释而并非辩护的说辞,大抵是我读书太少,尤其是文学作品读得太少。所以我们今天的交谈应当告一段落了——我要去读莎士比亚。

P.P.S.哦,当然,如果上面一段不是讽刺的话。

征稿通知


妙笔琳琅才高八斗?

诗词曲赋样样精通?

抑或……逗比卖萌谈笑风生(@蛤莱士)?

哪怕都不沾边,只要有投稿的热情,只要愿意自己的文字发在公众平台上与读者一起分享交流,我们都欢迎!

有意投稿的读者们,请将文章发到我们编辑部的邮箱

wuyuabcdefg@sina.com,

我们的读者来稿专栏已经开放啦~

《无隅》


无隅

世界无边,宇宙无际,思维无隅。

愿我们能够在无隅的明见中享受流水一般澄澈而自然的思与诗。

微信号:dafangwuyu2015

请大家扫描下方的二维码关注,或者点击标题下方的公众号关注。

愿与诸君共勉,砥砺前行。


    关注 无隅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