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自然万物的爱 靠一口一口吃出来

 

对于精神根源的体味,更多时候,有许多“溢于言表”让“做”胜于“说”。...





假如你也是「瞳路人」点击 瞳伴 关注我们:)
在上树摘果子、下河摸小鱼还是家常便饭的我的小时候,倘若要教育小孩子爱惜粮食,被使用得最多的一句诗当属“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即便是在彼时,这样的诗句,再配上古时农人劳苦耕种、汗滴入土的画面,除了让小小的心灵多一分警醒,却也始终还谈不上能够马上建立起想要同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亲近的意思。

这话说来或许有点荒唐,在一个有历史考证最早栽种水稻的国度、一个至今大多数人仍拿米饭当成重要的主食的国度,大家却渐渐远离甚至遗忘了曾在这个国家作为主流文化绵源演化的农耕文化里的智慧。



云南元阳农人耕作场景,来自《盘中餐》一书后记

如何在现实前提下正确“重启”传统,并不容易。曾经创作了《梁山伯与祝英台》[ 点击查阅推送>>> 美到没朋友的中国经典故事,你读过了吗? ]、生于1985后的于虹呈偏偏就执着于这样的题材,深入她最熟悉的云南省,在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元阳梯田下,于当地一位农户家潜心住了两年,拿出了这本沉甸甸的《盘中餐》。



得知该作品被纳入2016博洛尼亚童书展儿童插画展时,眼前的光阴忍不住被拉回到一年多前。

那时候有幸读到的《盘中餐》尚是雏形,小于的担心也有很多:这种画风会是孩子们喜欢的吗,还是现在的小读者普遍更钟爱富现代感的画面?这样的讲故事方式是孩子们能够感受的吗,在时常季节失调的当下,孩子们还能够明白耕作和节气的紧密联系吗?甚至那个封面,那个她用自己收集的各色稻米拼砌出来的封面,大家能不能够一眼看出其中的用心呢?

我并不知道,现在小于是否已一一为这许多担心找到了答案,只是作为读者,再次读到这本已脱胎换骨的作品,能够明晰却也浓烈地感受到一个年轻人为寻找也镌刻在我们每个人的血脉中的文化根源所付出的努力,以及她在此过程中真实切身的感受。



一幅幅水彩写实画,翠绿清新如斯,完好保留了采风地点哈尼族的原始生活风貌


追寻一粒米的生命之旅,细细讲解水稻种植、生产以及加工的全过程。


全程以传统节气为记录线索,每一页都有着相关节气的提示说明。



读完正篇,还在附录里细细梳理,植物结构、生长过程全科普



就连城里人几乎认不全的农具也悉数登场

倘若你问我,这样的内容应不应该,或者该如何传递给孩子们呢?

“和孩子一起读读它,把你的感受和体会也代入进去,然后和孩子一起读读它”,除此以外,我或许给不出更好的回答。



无独有偶,在收到小于新书的同时,总记挂在心头却并不需时常联络的大朋友给我寄来几斤新米,倒入米缸粒粒莹白清香,煮作薄粥吃到嘴里,也是一口的粘糯香甜。

更有趣的是,两个并不相识的朋友的两件礼物,却诉说传达着同一个道理: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便依循着自然的法则,与万物共生长。

这产于黑土地的“稻花香”取名“鸭菌米”,一问方知,原来此米在种植过程中,一直与几百只散养麻鸭共生长,保留了物种多样性的生态平衡,方才让米更丰沛香甜。

此种做法不也正像小于在其新书的后记中写下的那样,在已经出现了高效省力的农用机械的当下,偏居一隅的哈尼族农民仍然采用着最原始、甚至也可以说看起来有点笨拙低效的农耕方法,在稻子就要成熟的时节,农人并不会彻底驱逐那些来衔食稻谷的麻雀,除了让鸟儿也有果腹的余地,他们甚至还会在收割的过程中随性地遗落一些稻谷,成为回馈给带来丰收的大地的肥料。

原本,对于精神根源的体味,更多时候在于躬身实践,更有许多“溢于言表”让“做”胜于“说”。

那么,无论对待一本好书,抑或一袋好米,你最好的回馈,即是也用你的真心去体会,把对土地、自然、万物的爱,一口一口吃出来。
Previous...
和孩子谈“生死”,原是避无可避、终会发生的事,那么在此之前,你应该做好怎样的准备…… 点击标题 >>“和稚子谈“生死”,你该做好的准备是……” 查阅上次推送
『瞳伴』

瞳你一起 伴你看世界

----

文艺连萌成员

今日头条签约作者

覆盖千万文艺生活实践者

我们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



长按识别二维码

一键成为瞳路人


    关注 瞳伴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