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以为“衣冠禽兽”是骂人的话,错错错!

 

别以为“衣冠禽兽”是骂人的话,错错错!...

整理 | 大明白


中国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人留下的很多东西,在当今已经发生了诸多改变。接下来盘点一下容易误解的文史常识。
1、“衣冠禽兽”原是褒义

“衣冠禽兽”一语来源于明代官员的服饰。据史料记载,明朝规定,文官官服绣禽,武官官服绘兽。

品级不同,所绣的禽和兽也不同,具体的规定是:文官一品绣仙鹤,二品绣锦鸡,三品绣孔雀,四品绣云雁,五品绣白鹇,六品绣鹭鸶,七品绣鸳鸯,八品绣黄鹂,九品绣鹌鹑。

武官一品、二品绘狮子,三品绘虎,四品绘豹,五品绘熊,六品、七品绘彪,八品绘犀牛,九品绘海马。文武官员一品至四品穿红袍,五品至七品穿青袍,八品和九品穿绿袍。

所以,当时“衣冠禽兽”一语是赞语,并不是骂人的话。

2、“丰碑”自古不是碑

碑本来指的是没有文字的坚石或桩,其主要作用有三:一、立于宫庙前以观日影、辨时刻。二、竖在宫庙大门内拴牲口。三、古代用来引棺入墓穴。古时候往往用大木来引棺入墓,这大木的特定称呼就是“丰碑”。秦代以前的碑都是木制的,汉代以后才改用石头。

3、古人不敢自称“我”

古人有很多第一人称的代词,譬如:吾、余、予、我,但在社交场合或者是公共场合,真正自称为“我”、“吾”、“余”的少之又少。在古代,公开自称“我”、“余”会被大家认为不懂礼仪。

据考证,至少从晋朝开始,各级官僚已经不习惯于用第一人称代词来指代自己了,他们热衷于自称“下官”来显示自己的谦卑。

唐代人虽然旷达,但在相互交往之时依然羞于自称“我”,用略显青涩的“小生”来指代自己。

宋朝则再进一步,那时的官僚喜欢自称“卑职”,普通人则更愿意自称“晚生”。

4、“冠冕”并不都能“堂皇”

“冠冕堂皇”是一个成语,比喻外表很体面而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在古代,“冠”和“冕”所指并不太一样。帽子古代称首服,“冠”在古汉语里第一个意思就是首服的通称。与冠相比,冕的地位要高得多,冕为首服之最。

冕的大致规格如下:上面是木板,木板外包麻布,上面是黑色,下面是红色。一般来说,只有天子、诸侯、卿大夫才有资格戴冕。

因此,“冠冕”虽然连用,但二者却有严格的区分,冠和冕内部又有很多差别,所以冠冕并不皆堂皇。

5、“七月流火”并非说天热

“七月流火”语出《诗经·国风·豳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诗中,七月并非公历七月,而是指农历。如果换算为公历,相当于八九月份。

“火”是指大火星,大火星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太阳系中火星。它是天蝎座里最亮的一颗星,中国古代称之为心宿二。“流”指的是西沉,就是向西边落下。

我们的祖先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观察到,每年的夏末秋初,这颗红色的巨星就会落向夜空的西边,也就是把这种天象变化当作天气将逐渐转凉的征兆。

所以,“七月流火”不是指七月份的天气热得像流火,而是指天气日渐转凉。

6、“倒”的只能是“楣”

“倒楣”一词大约出现在明末,当时科举成为读书人出人头地的唯一门路。虽然明朝已有相对完善的监考制度,但照样无法阻止舞弊之风。为求吉利,有的考生家考前在自家门前竖起一根旗杆,以此为考生打气壮行,时人称之为楣。如果考不中,就把旗杆放倒,称为“倒楣”。由于倒霉和倒楣是谐音,而且,“霉”字有坏运气的意思,久而久之,便成了“倒霉”。

7、“笑纳”并不是笑着收下

“纳”是“接受”、“收下”之意,“笑”则是“嘲笑”之意。“笑纳”的意思是说,自己送给对方的东西不好,不成敬意,让对方笑话了。所以应是“自己送礼物请对方笑纳”。

有人把“笑”错误地理解为“高兴”,所以会说对方送的礼物自己笑纳了。

8、万岁原本并非指皇帝

“万岁”一词的产生与皇帝并没有多大关系。

西周时期,尚无“万岁”一词,但有“万年无疆”、“万寿”的记载,它并不是专对天子的赞称,仅仅是一种行文的款式,也可以刻在铸鼎上。

从战国到汉武帝之前,“万岁”这个词时常出现,但并非是帝王专用。至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万岁”被儒家定于皇帝一人。从此,“万岁”成了皇帝的代名词,只有对皇帝才称“万岁”。
水滴字典,专查不认识的汉字


推荐阅读

• 10个一用就错的成语,谁用都会错

• 5个幽默的小故事,个个引人深思

• 从小学开始上的“语文”课是怎么来的呢?

• 30秒答出来,你就能参加成语大赛了


    关注 水滴字典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