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员篇】馆员简介之蒋维乔  海派中医文化科普专题

 

蒋维乔是用现代科学语言解释和研究中国气功的第一人,也是普及气功静坐法的启蒙者。...



新朋友点击上面的【岐黄养生堂】一键关注!

蒋维乔先生


蒋维乔先生简介

蒋维乔(1873-1958年),字竹庄,别号因是子,江苏常州武进县人,前清秀才。自幼体弱多病,7岁入私塾,习读经书。28岁时患肺结核咯血,病势日增,于是下定决心,屏除一切药物,苦练静功85天,贯通小周天,诸病痊愈。

蒋氏先后出任民国时期教育部秘书长、参事,江苏省教育厅厅长,东南大学校长等职。曾皈依佛教,法名显觉,曾从持松阿阇黎法师,修炼东密十八道。1947年(75岁)从西藏的贡噶上师(金刚宁玛派 )学习大手印法。建国初期,在上海市公费医疗第五门诊部,开办了我国第一个气功门诊,并赴北京中医研究所等处讲授医疗气功课。先后出版了《因是子静坐法》(1914年)、《因是子静坐法续编》(1918年)、《因是子静坐卫生实验谈——中国医疗预防法》(1954年)、《呼吸习静养生法——气功防治法》(一名《因是子静坐法提要》)、《中国佛教史》、《中国近三百年哲学史》、《佛学概论》等书,与杨大膺合编《中国哲学史纲要》、《宋明理学纲要》。

蒋维乔是用现代科学语言解释和研究中国气功的第一人,也是普及气功静坐法的启蒙者。在推广静坐法的过程中,主张“不求速效,持之有恒”。蒋氏“因是子静坐法”在国内外有广泛的影响,对治疗神经衰弱、溃疡病、胃下垂、心脏病、高血压等慢性病都取得较好效果。

静坐简介(节选)

一、静坐前后的注意点



(1)备静室一间,或即卧室,开窗关户,不使他人侵扰;

(2)制软厚之褥或垫,备久坐之用;

(3)入坐前解衣宽带,使筋肉不受拘束;

(4)平直其身,脊骨不曲,端正就坐;

(5)静坐毕,宜徐徐张眼及舒放手足。

二、身体的姿势

两脚:少年筋骨柔软,可用“双盘膝”,其次是“单盘膝”。

两手:两手应该宽松,丝毫不可着力,将右手背放在左手掌上面,轻轻搁在两小腿上,贴近小腹。

头部:头颈要平直,面孔朝前,眼睛轻轻闭合,口也要闭合,不可张开,舌头抵住上腭。

侧卧式的姿势要求是:头及上身须略前俯,上面的腿应比下面的腿稍弯曲些,使之达到最舒适的程度,自膝盖以上的大腿叠于下面的腿上,膝盖以下的小腿和脚就很自然地贴放于下面小腿和脚的后面。下面的腿自然伸出,微微弯曲,上面的手也自然地伸出,掌心向下,轻轻放于髋关节上面。下面的手把掌心向上,自然伸开,放于头畔枕上,距离头部少许,离头远近可依是否觉得最舒适为准。

三、精神的集中



静坐时把一切事物放下,拿全副精神集中在小腹部(即脐下约一寸三分的部位,称“丹田”)。如果胡思乱想的妄念出现,就应该把一切念头完全放下。这样反复练习,久而久之,妄念自然会逐渐减少,以达到无念的境界。

四、呼吸的练习方法

1.呼吸气息的出入,应该极轻极细,连自己的耳朵也听不见气息出入的声音;

2.气息应该慢慢地加长,叫它达到小腹;

3.初练呼吸的人,往往觉得胸中气闷,这是由于没有推动膈肌的缘故;

4.腹中的大小肠最为柔软,血液容易到此滞留。呼吸的气渐渐深而且长,达到小腹,腹部应有弹力,能够把滞留在腹腔内的郁血逼出去,达于四肢。

五、静坐的时间

1.静坐之功候到极深处,行、住、坐、卧随时可以练功;

2.每次静坐之时间,愈长愈妙,然不必有意求长,当听其自然,每次能静坐30分钟,持之以恒,收效亦著;

3.事繁之人,每次静坐以40分钟为宜,能延长到1小时更妙。饭后宜隔20分钟再行静坐;

4.时间不论早昼晚皆宜,若每日只能静坐一次,以早晨起床后为佳;

5.每晚就寝前,能为15分钟或20分钟之短时间静坐,颇为有效;

6.早起先在床,抚摸上下腹,调整呼吸。次通大小便,再盥漱,然后静坐。静坐总以便后为宜,然因各人习惯不同,早晨或有不能大便者,则各从其习惯亦可。

六、静坐宜知“忘字诀”
蒋氏谓:“静坐之宜得自然,最为紧要,余不惮反复言之。欲得自然,而莫妙于忘字诀。如为求愈病而静坐,而坐时须忘却愈病之一念;为增进健康而静坐,而坐时须忘却增进健康之一念。心与境忘一切俱空方合。盖静坐之效,乃积渐而致身心之变化,若存愈病及健康之念,则心即不能和平,而效反不可见。余之初习时,即坐此病,不可不知也。”

下期预告

下一期将要介绍的是郭柏良先生和他的验案举例。敬请观看。

往期回顾

全新专题来袭!海派中医让您感受不一样的中医魅力!

【简介篇】走进海派中医 | 海派中医文化科普专题

【馆员篇】走近名老中医|海派中医文化科普专题

【馆员篇】走近名老中医|海派中医文化科普专题

本文编辑:茯苓
文章内容来自:海派中医文化科普基地



    关注 岐黄养生堂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