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赏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文化赏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释文
谓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是从头做起,逐步进行的。语出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这句话揭示了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它告诉我们,再远的路只有一步步去走,才可以到达,再大的困难,只要一点点地,细心地,认真的去做就一定可以解决。只有从身边小事做起,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道德经》和老子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春秋时期老子(即李耳)所作的哲学著作。现代通行版本共81章,前37章是《道篇》,后44章为《德篇》。

老子,又称老聃、李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道德经》的艺术形式




一、音韵之美

《道德经》句式整齐,大致押韵,为诗歌体之经文。读之朗朗上口,易诵易记。体现了中国文字的音韵之美。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二章),词句不仅押韵,而且平仄相扣,有音韵美,也有旋律美。



二、讲究修辞

《道德经》的语言非常讲究艺术性,运用了多种修辞方式,使词句准确、鲜明、生动,富有说理性和感染力。如对偶、排比、比喻、设问反问、和顶真。



三、语言精辟

《道德经》有些语言极为精辟,是至理名言,至今是成语、格言、座右铭。如:“上善若水”(八章)、有的原句,今已演变为警句,广泛流传。如:“功成,名遂,身退”(九章),现为“功成身退”;“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四十五章),现演变出“大智若愚”;“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七十三章),现为“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知足之足,常足矣”(四十六章),现为“知足常乐”;“宠辱若惊”(十三章),现为“宠辱不惊”。


    关注 启航之路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