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民“亦”未寝

 

九百多年前的一个月夜,苏轼在遥远的黄州写下《记承天寺夜游》,同样是月夜,庭院中的杂树同样也投...





九百多年前的一个月夜,苏轼在遥远的黄州写下《记承天寺夜游》,同样是月夜,庭院中的杂树同样也投下枝枝蔓蔓的影子。掩上书卷,步入中庭,怀民,你此刻在干什么?

少时读《记承天寺夜游》,读出了月色的皎洁,读出了树影的斑驳,读出了承天寺静谧的夜。这样的景象实在让人心生羡慕。多年以后,重读苏轼的这篇文章,读出了他人生的旷达,读出了他被贬后的落寞,读出了他赏月的欣喜,更重要的是读出了在那样一个有着皎洁月色的静谧夜晚,怀民亦未寝!

张怀民,一个在历史上籍籍无名的小官,历史的洪潮打过来或许都翻不起一朵浪花,但是却因为苏轼的这篇文章被千千万万的人熟知,我们认识了他,我们知道他同样是被贬黄州,在那样的一个有月亮的夜晚,他怀着与苏轼一样的哀愁与欣喜,久久未眠。就是因为他的久久未眠,让我感动了许久。

那个时候的苏轼应该是不快乐的,他从汴梁的监狱里走来,官职极小,无事可做,甚至在别人看来他只是一个被流放的罪犯,官场和文坛没有给他任何的怜悯,甚至还给他泼了一身的脏水,他满心侥幸又满心绝望地走来,侥幸着没有因此毙命,绝望着前方那伸手不见五指的前程。他被人押着,远离自己至亲至爱的家眷,他没有资格选择黄州之外的任何一个地方,只能被命运裹挟着朝着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走来。在这样的环境中,他没事可做,每夜陪他的,只有那孤独的月亮,多少个夜晚,四周一片静寂,连一个朋友也没有。

苏东坡在黄州的生活状态,已被他自己写给李端叔的一封信描述得非常清楚。信中说:“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看到这样的话,我心情许久不能平复,以前为官的繁华不再,甚至连写封信都没有人回应,这是怎样的一种孤独。一封封书信寄出去,换来的却是空空的等待,黄州就像一座牢笼,隔离了他所有的欣喜,封锁着他所有的寂寞。

人生如大海浮沉,黄州的苏轼只如深海中的一叶扁舟。没有方向,没有陪伴,只有无尽的黑暗。内心的凄楚谁人能懂?在这样黯然无光的日子里,有这样一个月夜,月色亮亮地透过门照在屋里的地上。让人心生欣喜。这样的月夜,如果独自欣赏,那该又是一种怎样的寂寞呢?这时,东坡走向了承天寺,怀民亦未寝。这是一种怎样的默契?这是一种怎样的安慰?月夜千里,如水空明。有此一人,相与赏月,这该是人生的一种很大的安慰吧?

人生得一知己足以,九百多年前的那个月夜,我们不知道东坡与怀民在承天寺的庭中有着怎样的言语,我们不知道他们在那里欣赏了多久的月光,只是在这样一个皎洁的晚上,怀民的未寝温暖了清冷的夜,温暖了东坡在黄州的生活。

同样是月夜,同样有着藻荇交横的树影,我掩上书卷,打开门。怀民却无迹可寻。于是默默地在心里羡慕起了东坡,羡慕起了九百多年前那个温暖的月夜。
讲完《记承天寺夜游》就一直想写一篇文章记录一下内心的感受,只是一直未曾动笔。有些感觉也慢慢淡忘,初衷是拿《记承天寺夜游》和《王子猷雪夜访戴》做一个对比,最后写的时候因为一些事又有了不一样的感受,同样喜欢《王子猷雪夜访戴》,它的那种洒脱让人向往,而《记承天寺夜游》给人的却是不同的感动。


    关注 汉林的教与行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