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切尔诺贝利核事故30周年】

 

“新华社北京4月26日电背景资料:切尔诺贝利核事故30年  今年的4月26日是切尔诺贝利...





新华社北京4月26日电

背景资料:切尔诺贝利核事故30年

今年的4月26日是切尔诺贝利核事故30周年纪念日。

1986年4月26日,位于乌克兰北部靠近白俄罗斯边境的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机组突然发生爆炸,造成30人当场死亡,逾8吨强辐射物泄漏。这起核泄漏事故还使核电站周围6万多平方公里土地受到直接污染,320多万人受到核辐射侵害,成为迄今人类和平利用核能史上最严重的事故。

事故发生后,苏联政府和人民采取了一系列善后措施,清除、掩埋了大量污染物,为发生爆炸的4号机组建起了钢筋水泥“石棺”,并将离核电站30公里以内的地区辟为隔离区。苏联解体后,乌克兰继续维持着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运转,直至2000年12月15日全部关闭。

为防止不断出现裂缝的“石棺”再次造成放射性物质外泄,2007年9月,乌克兰政府与一家国际企业集团签订合同,为密封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机组的混凝土“石棺”再增穿一件拱状结构的“钢外套”,并计划未来在“钢外套”内拆除“石棺”以及里面的机组。

由于陈年结构性损伤,2013年2月12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机器间的屋顶部分坍塌,受损面积约600平方米。而当时正在核电站上方建造的拱形钢结构外壳可以补救这一遗留问题。

如今,受灾地区依然没有摆脱核事故的影响,食物链、土地和水资源遭受的环境污染还将持续多年。为使当地民众过上正常生活,联合国大会曾宣布2006年-2016年为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地区“恢复和可持续发展十年”,联合国通过“切尔诺贝利行动计划”,并致力于实现这一计划,关注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健康生活方式和社区自立。

在国际社会共同努力下,30年后的今天,这里的隔离区看上去更像是自然保护区,里面生活着大量野生动物。普通人可以通过旅游公司“有条件地”出入这片禁区中的部分区域。不过这种探险性质的“旅游”并不是完全放开的。旅游公司需要拿到政府有关部门的专项资质,每天都需要将游客名单报告给禁区管理当局,每天进入禁区的游客人数也受到严格限制,而且必须遵循各种管理规定。



资料收集:张旭

责任编辑:李志彦


    关注 长师国教新青年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