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人都老了!工程以后谁来干?——反思建企人工困境【深度好文】

 

小编按根据2015年4月2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4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在中国目前的2.73亿农...



小编按


国建企人工困境有其深远的社会和经济背景,洞察其成因和对行业影响,对建企后续发展战略将非常重要。尽快采取行动,更是时不我待。

根据2015年4月2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4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在中国目前的2.73亿农民工里,50岁以上的占到了17%,总数超过4600万人。统计数据清晰地显示:2009年至2012年,我国50岁以上农民工占比与总量连年冲高,且从业以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为主,其中尤以建筑业为重。



▲ 河北人老辛今年59岁,四年来一直在工地上给人做水暖工程,老辛一家都漂泊在外,只有过年才能聚在一起。



▲ 像老辛这样的老龄农民工并不在少数,根据2015年4月2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4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在中国目前的2.73亿农民工里,50岁以上的占到了17%,总数超过4600万人。 建筑等行业工作又苦又累,年轻人越来越少,活跃在这些行业的多是50岁以上的“老人”。

当整个社会还在纠结于延迟退休政策时,老年农民工群体则无声地演绎着“延迟退休”的苦与累。如今国内不少地方都明令“严禁60岁以上农民工一线作业”,但老年农民工的人数却一再冲高,归根到底,未富先老是根本原因。他们身上背负着沉重的担子,挣钱不仅仅是为了养老,也是为了养家。

中国产业经济实质上已经全面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不论是制造业还是建筑业。由于资源限制、低碳经济压力和人口红利结束,不仅仅是建筑业,中国产业经济集体性进入新的历史阶段,虽然我们对此准备根本不足。

新的历史阶段的特点是:

  • 随着刘易斯拐点和人口红利的结束,用工越来越难将是一种正常状态,并将一直持续。
  • 用工成本将大幅攀升,同时这一局面已不可逆,建筑业用工困难只会加剧而不可能减缓。
鲁班咨询杨宝明博士认为,在这一产业变迁的过程中,建企的警觉程度还不够,大多还只停留在人工成本如何削减的直接问题上面。对这一问题后续的产业影响还不敏感。

反思建企人工困境



当前建企人工困境实质是中国建筑现有的生产方式将遭到淘汰,建企企业家面临的更严峻的课题是如何变革现在的企业模式,实现转型升级。短期的成本矛盾转嫁无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当前客观市场环境引起的建企生产方式变革将会是革命性的。工业化、信息化就是重要的变革方向,通过这二种手段,不断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减少人工使用量。建企企业家不认清这一点将危及企业的生存。

危机即机遇。中国建企因宏观调控、房地产市场衰弱、低碳经济和人工困境引发发展困境,是引起产业洗牌和产业整合的一个契机,中国建筑业将因此改变产业格局。企业数量一直在增加,大家都活得还可以,这样的局面将难以维持。10万家中国建企将因此开始分野,有的走向衰败,有的可能因此发展更快。

改变经营理念,制定新的发展战略,实现转型升级。目前建企面对人工困境,不是单纯短期的市场价格波动的问题,而是预示着产业背景已经有了根本性的变化。我们必须去积极应对这个变化,而不只是在提人工费调整的问题。转型升级将是我们唯一的选择,停留在原有的思维上,人工困境不仅会不断加剧,而且会失去产业升级的绝佳机会,失去企业跨越式发展的时间窗口。

用市场方法解决市场问题。建立市场化理念,是建企企业家应该强化的一个方面。由于定额思维、政府长期干预招投标市场,中国建筑业的计划经济思想一直较深。其实一个行业的生产要素价格的市场波动,应作为企业家的业务风险的正常管理。建企人工困境,长期来讲不可能依靠政府主管部门调节。行政调整,整个程序相当复杂,效率相当低下,不可能跟上市场的变化。企业必定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角。

改变生产方式,提升生产力。人工困境的背后其实是一场生产力革命之战,改变劳动密集型、低效落后的生产方式时不我待。中国建筑业廉价劳动力时代已经终结,前二十年粗放管理、粗放生产可以赚钱的时代不会重现。通过改变生产方式减少用工是一个必须的途径。在建筑业发达国家,很少看到工地上人山人海,工地现场人很少,大量工厂化预制构件运到工地,快速组装,质量和效率很高,总体用工量很少。而国内大型工程赶工期,基本上还是用人海战术,现场用工量很大。国外的工地用工量很小,这是高价人工逼出来的,我们的人海战术,也是长期以来低价人工,廉价劳动取之不竭所导致的,而现在这一切必须得到改变,廉价劳动力已难以为继。

工厂化。提升工厂化程度是提升生产力的一个突破方向。工厂化有利于提高工效和产品质量,减少用工,这需要集约化经营和信息技术的支撑。金螳螂对精装饰工程大幅提升工厂化制作比例,大量作业变成流水线作业,既提高工效、又提升质量,因此形成企业一种重要的竞争力。如上海建工集团安装公司非常重视工厂化制作构件设备,利用BIM技术进行施工翻样,在工厂批量化制作,减少现场加工量,提升了生产力和成品质量。

产业化。产业化是工厂化的升级,更大批量、成套生产,向大规模工业化更为进化。近年我国的住宅产业化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探索,如万科、上海城建、浙江宝业等。让建筑业更靠近大规模制造业,是建筑业努力的方向。产业化道路上有不少技术和成本的问题需要攻关,但万科一直将其作为今后长期的优势竞争力进行战略投资,期望成为今后重要的竞争壁垒。这样的努力非常值得肯定和期待,会带动产业的真正升级,但一般中小型企业在实力上还难以企及。

提升机械化水平。提升机械化水平,以提升工效,是比较直接和容易见效的,这些年进步相当大,也是中国建筑业生产力水平提高最大的一个因素。当然这方面潜力依然有,还需要更多的技术攻关。

依赖科技力量。统计表明,建筑业增长的技术贡献率还是相当低的,甚至还比农业低很多,技术进步带给建筑业生产力的提升相当有限,有很大潜力可挖。在材料、工艺、机械、管理方面大幅创新,运用科技力量提升项目建设和企业运营实力。

信息化。信息化将在协同、精细化管理上发挥巨大的作用,能直接提高管理人员甚至是一线作业工人的工作效率,特别是近年迅速升温的BIM技术可为工程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协同和工效提升提供强大支撑,甚至为一线作业工人的工作质量、操作工效提高辅助,加快对设计图纸的理解,减少作业错误。建企信息化更重要的价值在于,信息化是实现项目精细化管理和企业集约化管理的基础。建筑业高复杂度的本质决定了,缺乏信息化的支撑,精细化和集约化管理都无从谈起。

集约化。集约化程度是企业先进性的绝对指标。工厂化、产业化的基础是企业级的集约化经营,而中国建筑业在这方面存在巨大的差距,集约化程度相当低。即使是所谓的标杆企业,项目承包制还是主流经营模式,制约了集约化经营的程度提高,且现在的情况还显现出积重难返的局面,给中国建筑业整个产业的转型带来巨大阻力。集约化程度不提高,工厂化、产业化就缺乏基础,集中大生产的局面难以形成。集约化程度低,容易各自为战,无法统一调配,造成窝工,损失人工,增加用工成本。

精细化管理。通过创新管理、精细化管理,对人工工效提升还有很大潜力可挖。近20年,中国建筑业还处于关系竞争力时期,建企以拿项目扩大规模等外延式发展为主要经营手段,管理层对项目的精细化管理力度不够,导致管理过于粗放。

转变用工理念,改善劳务队伍管理。由于我国刘易斯拐点和人口红利消失的影响,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将劳务队伍仅看作是低端廉价的劳务外包队伍已不合适,而是要将其看作重要资源,甚至是重要竞争力了。尊重劳务工人,努力提高劳务队伍福利,实施亲情管理都是十分有必要的。增加劳务工人待遇和福利,帮助子女入学,增加医疗保健福利,是增加劳务队伍向心力的必要举措。拓展劳务工人来源,建立劳务基地,发展长期稳定关系,做好来源工作也必将有助缓解用工困难。

来源:鲁班咨询整理,文中部分观点摘编于鲁班咨询杨宝明博士创作书籍《突破重围——中国建筑企业转型升级新思维》,转载请注明出处。
【购书直通车】
长按识别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在线购买《突破重围》


    关注 杨宝明说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