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差别就是家长教育理念的差别

 

本来觉得十岁的孩子,上学还不到三年,每天坐在同一间教室,在学校接受同样的教育,能有多大差别呢?可是当你真正看到那些差别的时候,不禁感叹家庭教育的力量!...



点击上方“悠阅书屋”关注我们





前段,我有一个月的时间接触到一群三年级的小朋友。这些孩子都天真可爱,可是在日常行为方式、学习习惯和综合素质上已经有了很大的分化。仔细观察,后面都有父母教育的影子。本来觉得十岁的孩子,上学还不到三年,每天坐在同一间教室,在学校接受同样的教育,能有多大差别呢?可是当你真正看到那些差别的时候,不禁感叹家庭教育的力量!其实这些差别无所谓好坏,但是仍带给我很多思考。

1

习惯比智商重要
很多人喜欢将孩子的学习成绩和智商联系在一起,智商在学习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能否认,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讲(以下的讨论也都是基于普通人的范畴),把它的功效无限放大似乎不妥。在我看来,智商上的差距在高考中可以理解成清华、北大和某某理工大学的距离,但是还达不到清华、北大和蓝翔的差距。况且无数的实验和事实证明,在一个班级中大部分孩子的智商差距并不是特别显著。而且纵观一个人整个的学习过程,智商所发挥的效能似乎越来越弱。我把孩子之间分化的原因主要归结于习惯,从孩子的完成作业的过程就能反映出他们日常的学习甚至生活习惯。同样的作业,对所有孩子来说难度都不大,可是在完成的工作中,有的可以高效高质,有的毛糙,有的拖拉应付。一两天没有问题,可怕的是天天如此。这个习惯如果贯穿在他求学生涯的始终,结果可想而知。
2

思考比成绩重要
孩子们给我的普遍印象是懒,这种懒体现在不爱动脑筋。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考试,为了取得漂亮的成绩,而是一个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所用的武器就是思考,如果不学会自己思考,那么探索的能力势必要弱,探索的半径势必要小。孩子们在课堂上每天接受同样的信息,面对同样一个艰深的问题,可能所有的人都会答错,最终体现出来的分数是一样的。但是思路却是千差万别,有的失之毫厘,有的谬之千里,背后有着本质的差别。同理,面对同样的一百分,你会发现有的孩子仅仅是勉强做出了标准答案,而有的想法要深入得多,在给出答案背后所呈现出来的深度上差距很大。学会思考不仅是一种态度,最终也会演化成一种习惯、方法和能力,在学习乃至生活中体现出来。
3

质量比速度重要
在孩子成长和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我们单纯地追求快而牺牲了质量,结果会得不偿失。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克服做事拖拉的习惯,将快速完成作业视为判断孩子做事高效的标准,这可能会造成孩子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忽略了做事的质量。这种求快的心理,还在更宏观的层次上体现在追求孩子在某些方面超越同龄人。我想说的是,在孩子各方面差距不大的前提下,加速的成长可能会造成一种不均衡的发展,追求片面的发展甚至会带来其他方面的落后,给孩子的心理造成无法弥补的影响。我记得在几年前,有媒体大肆报道一个10岁的少年大学生,如果说当时大家惊叹于他的天赋异禀,而后来他再次回到公众视线之时,带来更多的是一声叹息。
4

语文比数学重要
这里的“语文”不仅仅是学校里的语文课,而是所有的人文领域的知识。在小学阶段,孩子真正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和理性思维还没有完全形成,数学的学习更多地停留在形象思维上。数学的学习更容易在短期内看到“成效”。而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结果,学好语文,不仅是让孩子写一手好字,会写出锦绣文章,更能够培育孩子的学习态度、理解力、价值观、丰富心灵。而且从长远来看,语文的童子功,对一个人今后的求学和人生影响也更为深远。古今中外科学史上的那些巨星,他们的光芒之所以能够长久的照耀后世,在理性的光辉之外你会看到深刻的人文底蕴和情怀。



针对以上几点,我觉得作为家长,有义务做好以下几件事情。


帮助孩子树立好的习惯
孩子像一棵小树,他长成现在的样子,无论你接受与否,都是你培育的结果。孩子的习惯是在与家长长久的共同生活中形成和固定下来的。因此孩子出现问题,我们更多要从自身找原因。我们要尽量让孩子尝到好习惯而不是小聪明带来的好处。我们常常把“你真聪明!”作为对一个孩子的赞美。聪明,意味着他能花费更少的时间和精力出色地完成一件事情,学会某些知识。但是我们所看到的聪明可能只是一个表面的现象,学习的过程是很复杂的,简单的知识节点可能可以通过“小聪明”快速掌握,但是系统的知识需要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复杂加工。随着难度的加大不是光靠小聪明能解决问题的。有很多孩子从小被夸聪明,这可能给他造成一种盲目的优越感,认为自己可以不用努力就可以做好任何事情,最后这些“聪明”并没有展现出他们的优势。


教会孩子思考
孩子的成绩好坏只是他一个阶段性的状态,不是全部。我们评价一个孩子不要以结果为导向,很多考试和考核并不能客观的检验出一个人的真实水平。记得一个笑话是说,数学界的最后一位通才庞加莱,在一个著名的心理测试系统中被判定为“傻瓜”,因为这个系统的设计者所给出的标准答案远远没有庞加莱想得深刻。会思考不仅仅体现在学习上,也体现在人生的各个层面。比起制造一个学习、应试机器,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培养一个在纷繁的世界中能够保持内心世界丰富、头脑清醒的人。


和孩子一起享受成长的过程
孩子成长的过程和学习过程都要遵循特定的规律,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就像每个人都经历的一样。不要试图让孩子避开弯路和险滩,沿着你设计好的捷径一路狂奔超越所有人。这样的坦途是任何有远见卓识的人都设计不出来的,何况我们只是普通的父母。很多父母会有一种倾向,可能是高估了孩子在某些方面的能力,视之为天赋,然后急于去开发这座宝藏。加速的培养在短期内、在某些方面会有成效,但是实际上这只是在小范围内赢得了某场战役,谁能够保证能够赢得整场战争?太多的案例让我们看到,这种方式对于普通的孩子来讲就是拔苗助长。


多读书!读书!读书!
读书的好处我并不想赘述,我要强调的是,作为家长,我们读书除去给孩子一个示范作用,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之外,更多的是丰富自己,提升你和孩子交流的内容,净化家庭的环境。



另外,我想讨论的是,读什么书的问题。很多人大约认为只要是出版发行的就可以称之为书,但是这里面有很大的比例是垃圾,对于启迪心灵增长知识毫无作用,内容低俗,错误百出,只会误导读者,不看也罢。我们要学会从稂莠不齐的书海里甄选出珍宝。

说了这么多,感觉仍然意犹未尽。我们的孩子在进入学校之后,每天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学习似乎成了我们最关注的事情。我希望那些忙于事业的家长能有时间能多陪陪孩子,更多的关注他们的内心。我们每个人都觉得在用自己的方式爱孩子,拼命给他们挣钱,找各种最昂贵的学习班,买最贵的学习资料、衣服和玩具。可是,这些对孩子来说可能并不重要。有个孩子对我说:“阿姨,你身上的香味和我妈妈的一模一样……我每周五才能看到她。”听到这,除了给她一个大大的拥抱我不知道还能做什么。



图片来源于网络

悠阅书屋|引领深度阅读

微信ID:youyuewenhua

长按二维码关注微互动


    关注 悠阅书屋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