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子专栏】如果他们生活在当下……

 

笛子假期第一天就辛勤码字!...





如果曹雪芹生活在今天,他写《石头记》的时候会边写边在网上连载吗?可能会吧,毕竟,网络时代,这是最快让人关注到自己文章的方法。也可能不会吧,他都穷到“举家食粥”,哪里有钱买电脑、安宽带呢?可是,不管他会不会在网上发,好书总是要出版的。试想想,当那个叫脂砚斋的编辑把一卷《石头记》推介出世,一定会在网上引发热议。

“曹雪芹写的真好,看到林妹妹进贾府那段,我就想起我刚进我们公司的场景啊,我们公司那是行业top5啊,当时我去的时候真是步步小心、处处留意啊。”

“真是特别喜欢他写的林妹妹和贾宝玉读西厢那段,让我想起我的初恋,哎,那个和我一起看书的女孩子现在好吗?”

“女孩子们住在大观园里那段,让我想起念书的时候和姐妹们一起打闹的时光,真美、真好……好怀念啊……”

开始的是时候,大抵总是这样……普通读者在“石头记贴吧”里表达自己对这本书的喜爱,分享自己的过往,分享阅读的快乐。

不和谐的声音也会有的。

大概会有人质疑说“不是中文系毕业的写小说就是不行啊,李义山的诗明明是‘留得枯荷听雨声’,居然给曹雪芹写成‘留得残荷听雨声’,还说林黛玉最喜欢这句,最喜欢,最喜欢的诗也会错?”

“顶楼上,小说里错别字挺多的,估计那些有点意思的话都是编辑给提炼润色的,一个又胖又黑的老头,怎么能写出这种文字呢?”

更可怕的是,过不了两天,“扒皮贴”就出现了:这曹雪芹,竟然是贪官之后!

“曹雪芹他祖上是贪官啊,难怪他写那些奇珍异宝写那么溜,都是他爷爷、他爹贪污受贿来的啊,都是我们劳动人民的血汗啊!”

“曹雪芹少年时他家还没有被抄呢,他也享受过民脂民膏啊。”

“这个贪官之后不好好反省,居然好意思出书,呸!”

一定,会是一番网络的狂欢。

于是,这种时候、这种光景下,各种与文字本身无关的声音不绝于耳,一定会有各路大咔们跳出来,蹭热度消费着《石头记》、消费着曹雪芹。又会有多少人,认真读过曹公的书,体会曹公在“满径蓬蒿”里创作的字字血泪?

也许你们会说,曹雪芹是老腊肉,换个颜值高的小鲜肉也许大家会比较宽容。

真的吗?

未必吧。

比如王维。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长在江南的网友一定会点赞,好生动,真是一副有声音的画卷啊。“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驴友们纷纷转发,这就是我们那天在山上露营的时候看到的美景啊,那么静谧又有诗意。“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文艺爱好者频频颔首,是啊,咱要的就是这个范儿。大家明明都在王维的诗句里找到了自己的生活感受。

可是“真相”又来了。

“王维是靠公主上位的呀,你们不知道吗?”

于是,大家忘记了王维的诗句本身带给我们的美,带给我们的感动,网友开始研究王维的“来头”,于是,各种人可以站在各自的“制高点”上发上一篇文章来“热议”。

写到这里的时候,我为JK罗琳女士吸了一口气。嗯,还好那时候网络还不够发达,这个曾经被人抛弃的单身妈妈没有“机会”被指责“领着政府的救济不寻思好好找个工作写什么魔幻小说”……
嗯,大家可能看出来了,我今天写的这些,都是因为范雨素。

我们阅读,我们喜欢一篇文字,难道不是因为这些文字本身可以给我们力量,让我们共鸣吗?为什么要品评作者的身份,作者的经历就是我们挑三拣四的理由吗?

难道我们喜欢“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不是因为这句诗本身的豪迈,而是因为李白出生在西域的神秘诗人?难道我们感动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不是因为这句诗本身的意境,而是因为张九龄是大唐宰相?

我尊重范雨素女士,因为她的文字让我感受到一个普通人对生活的热爱。生活本就是充满艰辛,在荆棘里,寻找一朵花,是多么有诗意又伟大的事?

但愿,我们都能从阅读,从文字本身中感受到力量和乐趣。


    关注 不正常动物园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