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稻』品牌的传承

 

2014年,北京市海淀区农村工作委员会提出保护性发展京西稻。研究制定《海淀区京西稻保护性种...





2014 年,北京市海淀区农村工作委员会提出保护性发展京西稻。研究制定《海淀区京西稻保护性种植规划》。按照“生产优质产品、建设优良生态、打造优美景观、承载历史文化”要求,逐步恢复历史上京西稻生长的优良生态环境。



“京西稻米香,炊味天知晌,平餐勿需菜,可口又清香”,这是老北京的歌谣,描述了京西稻在百姓心中的地位。如今,京西稻仍然是不少“老北京”念念不忘的回忆。

2015 年11 月17 日,农业部举办了“第三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布会”,为全国23 个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授匾。“北京京西稻作文化系统(海淀京西稻保护区)”榜上有名,这是北京农产品首次入选农业文化遗产。

其实,人们耳熟能详的京西稻,并非某个特定品种,而是适宜品种与当地特定的风土环境融合的产品。据京西稻文化研究会会长杜振东介绍,京西稻是指北京西郊万寿山、玉泉山周边地带生产的优质粳型稻米,种植始于清朝,至今已有320 多年的历史,品种曾经达到30 多个。

京西稻“祖籍”江南
京西稻,史称皇家稻,以在北京西部种植而得名,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由皇帝栽种,供皇室专用的“御稻”。

实际上,京西一带水稻的种植历史可追溯到西晋,已有1700 多年历史。据《三国志》记载,魏齐王曹芳嘉平二年,刘靖在漯河(今永定河)上拦水修坝,建造车厢渠,“灌溉蓟(城)南北,三更种稻,边民利之。”

到了元代,水利学家郭守敬开通通惠河,充足的水源很好地保障了水稻的生长,两岸农民才开始大面积种植水稻。

公元1692 年,清朝康熙皇帝南巡,将带回来的稻种在玉泉山试种,这是京西水稻种植的开始。据史料记载,一天,康熙在巡视稻田时,发现一株“鹤立鸡群”的稻子,它“高出众稻之上”,而且颗粒已经成熟。这使康熙喜出望外,把它作为种子加以收藏。到第二年试种,果然又于六月早熟。这种早熟的新稻米色微红,气香味腴。因为产在宫内,又是康熙皇帝亲自发现和培育出来的,所以称为“御稻米”。在《几暇格物编御稻米》中,对此有详细记载。康熙将带回来的稻种进行试种,这种在南方一亩可以收三四石的稻种,到了玉泉山下一亩只收了一石。后来,他到福建巡视,发现福建用鸡毛等能使“禾苗茂盛,亦得早熟”。康熙受此启发,回到北京后也依照此法在玉泉山泉水灌溉稻田时用猪毛、鸡毛,果然早熟丰收。

乾隆皇帝也非常重视京西稻。下江南时带回水稻品种“紫金箍”,种在二龙闸到长春河堤一带,生产出的稻米专供宫廷御用,成为御用稻米供应基地。至乾隆后期,京西稻的种植已达到一两万亩。历经康熙、雍正、乾隆祖孙三代130 多年的经营,完成了京西稻的形成过程。

据说京西稻还是慈禧太后的最爱。有史料记载,慈禧太后每次传膳都要128 道菜肴,京西稻、南苑稻等是她指定的白米饭。

在我国农业历史上,京西稻是唯一引起皇帝重视并大力推广种植的粮食作物。但一直以来,京西稻仅作为皇帝御用贡米,百姓无缘享此口福。

据了解,即使在京西稻的产地,主妇们也只将一点点金贵的京西稻与小米混合蒸煮,称为“二米子饭”,熬出的粥,顷刻间上面就会结一层米皮,营养又美味。直到近代,种植面积扩大,京西稻才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
曾经十万亩稻田今剩两千
京西稻作为北京的名优特产,一直是北京人的骄傲。

京西稻米颗粒圆润、晶莹明亮,油性大、蛋白质含量高,蒸成的米饭香甜细嫩,松软可口。据北京市植物保护站粮经作物科负责人介绍,京西稻之所以品质好,优越的自然环境功不可没,北京海淀是大陆性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695.4 毫米,大都集中在七八月份,昼夜温差大,营养物质积累多,空气清新,非常适宜水稻的生长。而浇灌水稻的玉泉山水水质纯净,清澈甘洌,且有甜味,滋润了肥沃的稻田。

82 岁的刘世明老人是上庄镇东马坊村人,曾当过36 年的村干部,他种了几十年的水稻,可以说是京西稻发展变迁的见证人。如今还承包着200 亩地种植京西稻,时常对种植技术进行指点。刘世明老人满脸自豪地说,用京西稻米煮的米饭或熬的粥,揭开锅后可以说满屋飘香。

新中国成立后,京西稻一直是首都地区唯一入选特供米。20 世纪80年代,京西稻米是国家重要活动和北京各大宾馆饭店的常用米。1992 年,海淀区上庄等5 个乡生产的稻谷被农业部评为“绿色食品”,成为营养型、无污染的安全食品。

但历经几百年的发展,由于种植面积越来越小,当年的皇家贡品如今并不容易吃到,即使是北京市民,在市场上也很难买到京西稻米。

据上庄镇副镇长辛果介绍说,新中国成立后,京西稻种植面积也不断扩大,到了20 世纪80 年代中期,京西稻种植面积达到高峰,有10 万亩,摆上了寻常百姓的餐桌。

2000 年前后,由于水资源匮乏、城市扩建,大量稻田、村庄被改建、拆迁为住宅区、城市公园、科技研发区、商业项目、高尔夫球场等。京西稻种植面积以每年1 万~ 2 万亩的面积锐减、处境濒危。目前,在海淀区上庄镇的西马坊村、东马坊村、上庄村、常乐村、西北旺镇永丰屯村及四季青镇玉泉村保留水稻面积2000 亩,这也是北京最后一片稻田。
守护京西最后一片稻田
“海淀区的城镇化发展这么快,还能保留住2000 亩稻田是不容易的。”海淀区农村工作委员会产业化科科长李曼说,“京西稻不是‘贡米’,而是‘御米’,不能任它消失。”

为了传承千年农耕文化,保护百年种质资源,建设稻田湿地,再现稻花飘香美景,让广大市民品尝到记忆中的老滋味,海淀区在创新生产体系、育种技术、品牌推广、经营模式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2008-2010 年,在家庭承包种稻生产经营方式基础上,组建上庄镇西马坊村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合作社的组织服务作用,制定完善生产标准及环节控制,2011 年建成京西稻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多年聘请水稻育种专家,建设育种实验田,坚持新品种选育及主栽品种提纯复壮。新品种“上香1 号”经过初审进入北方稻区域试验,恢复历史品种胭脂米、紫金箍、银纺、大白芒、小白芒、水源300 粒、越富、中作93、津稻305 等品种,为建立京西稻种质资源库,对接科普教育、技术、文化交流活动奠定了基础。

2013 年,西马坊村将农用地全部流转回村集体,成立了村办企业,突破了“分田到户”局限,实现了统一生产经营管理,连续举办京西稻插秧节、收割节、稻田垂钓等体验活动,进一步提升了京西稻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

2014 年,北京市海淀区农村工作委员会提出保护性发展京西稻,研究制定《海淀区京西稻保护性种植规划》。按照“生产优质产品、建设优良生态、打造优美景观、承载历史文化”要求,塑造集优质产品种植与优美生态景观建设、历史文化传承于一体的乡土特色品牌。重点完成种质资源保护、节水与水源生态修复工程、品种保持与改良工程、标准化体系建设工程、生态景观田建设工程,文化传承工程等,逐步恢复历史上京西稻生长的优良生态环境。

目前,在海淀西北旺镇永丰屯村、玉泉山下的北坞村等地都适度恢复京西稻田,使京西稻种植保持一定规模。

经过努力,京西稻通过了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认证,加大了对地方优质特色农产品品牌的保护力度。同时,在充分考量了京西稻的历史性、系统性、持续性、濒危性后,京西稻被评为国家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划定专门农业遗产保护地,种植面积只能增不能减。“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就更重了。”北京市农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和自然遗产、文化遗产等一样,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并非入选后就一劳永逸,“农业部会定期检查,如果出现种植规模缩减、生产品质下滑,或者种植环境被严重破坏等现象,这块牌子照样会被摘走。”

“保护性发展是工作的主要方向。海淀区政府颁布《京西稻保护性种植规划(2015-2020)》, 提供财政资金3600 万元,一是适度扩大种植面积,二是打造京西稻农业观光旅游产品。”北京市农业绿色食品办公室主任欧阳喜辉说。

多元发展 让京西稻重返辉煌作
作为海淀区一个特殊的“文化印记”,作为“老北京”一个特殊的回忆,京西稻的发展亟待开拓一条全新的产业链。

于是,除了生产,京西稻在文化传承上下足了功夫。

过去,京西稻田傍依着北京的西山,以玉泉山、万寿山为背景,穿插于清代御园之间,与皇家园林相得益彰。种植地区水网密布,水面与稻田交织在一起,荷花飘香,小桥流水,曾让乾隆皇帝慨然赋诗“十里稻畦秋早熟,分明画里小江南”。独特的皇家历史文化底蕴、层次分明的农业湿地景观,与悠久的稻田民俗文化,维系着北京人的记忆和乡愁。

鉴于此,海淀区近年来以市场为导向,以提升京西稻品质为核心,以稻田生态景观与标准化生产为着力点,打造集优良生态环境、优美农田景观、优质水稻产品为一体,融合传统农耕与现代技术的优质高效示范田、优美景观生态田、优秀农耕文化展示园,成为融农业、旅游、文创于一体的高端农业平台,实现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高度融合和协调发展。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副教授岳升阳建议说,恢复京西稻原生地稻田面积和景观,重点为玉泉山东、六郎庄、圆明园等地区。恢复玉泉山下的稻田和高水湖的部分水面,尤其是恢复玉河以北的稻田,辅之以菜花种植,打造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旅游产品;在六郎庄地区恢复部分稻田,同时因地制宜,扩大周边地区种植面积;恢复圆明园内部分稻田;在部分地区再现乾隆诗中“画里小江南”景象。

就在2015 年的水稻收获时节,西马坊村稻香小镇举了“2015 京西稻开镰节”,欢迎各界人士来体验稻香收割的喜悦。

在稻香小镇里,笔者注意到,用稻草、大米等农业材料为设计元素的稻草创意景观和传统农耕文化景观随处可见,也让游客徜徉在自然生态场景之中,通过参与互动、体验、娱乐、教育与生态、农耕、民俗、创意融为一体的活动,感受现代都市休闲农业的魅力。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金适认为,京西稻农耕文化系统既是重要的农业生产系统,又是重要的文化和景观资源。将皇家农耕历史和农业文明展示与休闲观光有机结合,既可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资源载体,又可有效带动遗产地农民的就业增收,提高农民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自觉性。

而今,京西稻不仅在众多京城市民心目中,仍然被当作乡愁的一个载体,同时,寓居京城、来自全国各地稻作区的人们也盼望在那片稻田中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关注 食品追溯老骆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