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外诗话|从《神雕侠侣》说到“起兴”

 

你学中文的,“赋比兴”这么重要的内容,难道当初课堂上不讲么?讲是讲了,当年没认真听……...



最近,从来不看武侠小说的暄和在鸿之的建议下,也读了几本金庸。金庸书里的细节常为鸿之所津津乐道,暄和却囫囵吞枣只重情节,以至于鸿之试图分享一些耐人寻味的章节时,收到的回复通常是一头雾水的茫然。这一次,从《神雕侠侣》的结尾开始……



暄和

终于把《神雕侠侣》读完啦~

鸿之
书的结尾很值得玩味哦。

暄和
“郭襄再也忍不住,泪珠夺眶而出……”

鸿之
这句话之后还有一首词,那才是真正的结尾: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好眼熟吧?

暄和
秋风词!

鸿之
当初我读到这里觉得很亲切,李白的《三五七言》,也是古琴《秋风词》的前半截歌词。当时当地的环境,郭襄的心情,全在里面了。为什么用这阙词作结尾呢?因为词里写的,像“落叶还聚散”,“相思相见知何日”,都暗合了他们的际遇。

我在教学生弹《秋风词》的时候,也喜欢顺便聊聊歌词里的“起承转合”,而《秋风词》的起,又用了“兴”的手法。传统诗歌常用“赋、比、兴”,你既有兴趣学诗,不妨说说看你对于“兴”认识?

暄和
心意和环境兼有,以景写情吧。

鸿之
你这样说还不够确切。“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虽说是“先言他物”,但其实是外境投射于诗作者内心之境所生之感念,感念一起,自然引出下文之正题,所以“兴”也叫做“起兴”。比如《秋风词》之起:月明风清,落叶之聚散投射了人生之离合;倦飞而归栖的寒鸦,惊于夜来秋声,实际是歌中主人公独居而难安的心境写照。

暄和
那“枯藤老树昏鸦”也是“起兴”吗?

鸿之
这个我觉得更近于“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马致远的《天净沙》通篇罗列风景、意象,与诗人之情感浑然一体,并不算“言他物以引”。

暄和
那“落霞与孤骛齐飞”呢?

鸿之
也应该归属于赋。起兴起兴,之所以有个“起”字,便是起头的意思。

暄和
《红楼梦》里联句那回王熙凤说的“一夜北风紧”呢?

鸿之
实情直叙,不含“兴”味,虽是“起”,却算不得“兴”。你学中文的,“赋比兴”这么重要的内容,难道当初课堂上不讲么?

暄和
讲是讲了,当年没认真听……那四面楚歌有“兴”的意思在里面吗?

鸿之
赋比兴专指诗歌中的修辞,与成语无关。说到楚汉相争那段历史,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倒是“兴”的手法。

“赋比兴”起源于古人对《诗经》艺术手法的总结,所以《诗经》里“兴”的例子比比皆是。曾有不少文章以首篇《关雎》为例:“关关雎鸠”,以禽鸟求偶之鸣,烘托“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样的情境。

暄和
哦,那“蒹葭苍苍”也是咯?

鸿之
是的。从古到今,民歌里特别喜欢用兴,好像陕北的信天游,以兴而起者十有八九,比如我们熟悉的“山丹丹花开红艳艳”,还有“东方红,太阳升”,等等等等。

暄和
原来如此。写诗的起承转合,这个起兴,也算是套路?

鸿之
“兴”确实是个很经典的手法,但也不能乱用。“诗言志”,所兴之象并非全无指涉,与表达内容似无关似有意,最妙。若是凭空硬造,那就舍本逐末了。
往期诗话
徽外诗话|传统诗词的结构密度
改诗笔记(之一)
改诗笔记(之二)
徽外诗话|改诗笔记(之三)



    关注 徽外堂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