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门寺出土的茶具

 

陕西扶风县于1987年4月重建法门寺宝塔时,在清理塔基地宫时发现了数千件极为珍贵的文物,其中有一组茶...







陕西扶风县于1987年4月重建法门寺宝塔时,在清理塔基地宫时发现了数千件极为珍贵的文物,其中有一组茶具极为精致。根据地宫里《物帐碑》记载,这组茶具有:“茶槽子、碾子、茶罗子、匙子,一幅七事共重八十两。琉璃茶碗托一副。”还有长柄银勺、银则、银龟、菱弧形银方盒、三足银盐台、秘色瓷碗等。其中部分茶具刻有喜字乳名“五哥”字样。这些茶具为文思院为宫廷所造,应是宫廷茶具,因佛教盛行,后被皇帝供奉给了佛祖。

整套茶具为陆羽《茶经》中所记载的投茶法所使用的部分茶具,质地精良,纹饰优美,且富丽堂皇。形象地反映了晚唐宫廷差事及茶具的风貌。



鎏金鸿雁流云纹银茶碾子

尺寸通高为7.1厘米,横长27.4厘米,槽深3.4厘米,辖板长20.7厘米,宽3厘米,重1168克

收藏单位:法门寺博物馆

鉴赏要点:晚唐以前投茶法为饮茶主流。煮茶前,先将团茶烘烤,再用茶碾子将茶团碾碎加工成粉末状。茶碾子由碾子和锅轴两部分组成,与今天还在使用的中药碾子相似,只是大小形状有些区别。银茶碾子制作极为精致,是由浇铸、钣金成型,纹饰鎏金。通体呈长方形,由碾槽、辖板、槽座组成。槽呈半月形尖底,口沿平折,与槽座焊接,槽口可插辖板,辖板呈长方形。槽身两端为如意云头状,辖板中间焊接有一小圆纽。槽身两头各饰一只鸿雁及流云纹。槽座载面为细长方圆形,碾槽嵌于其中。槽座两头亦作如意云头形。座壁镂空呈壶门,门1司饰天马流云纹。底部錾有铭文:"咸通十年文思院造银金花茶碾子一枚,并盖,共重二中九两。"匠臣邵元审,作官臣李师存,判直直品臣吴弘悫,使臣能顺。可见这枚茶碾子显然是文思院专为皇室制作用来碾茶的实用茶具。锅轴、槽面、器底均刻有“五哥”两字。



鎏金仙人驾鹤纹壶门座银茶罗子

尺寸:通高9.5厘米,罗身长13.4厘米,宽8.4厘米;屉长12.7厘米,宽7.5厘米,高2厘米

座长14.9厘米,宽8.9厘米,高2厘米,重1472克

收藏单位:法门寺博物馆

鉴赏要点:茶饼经茶碾碾碎后、得放入茶罗子,通过茶罗子的网筛,使茶末均匀、细致。此器型为长方体,由盖、罗、屉、罗架、器座组成。制作工艺均为钣金成型,纹饰鎏金。器型盖面錾出两位首尾相对的飞天,四周衬以流云。盖刹四侧各饰一和合云,两侧还饰如意云头,刹边饰莲瓣纹,盖立沿饰流云纹。罗架两侧饰头束髻、着褒衣的执幡驾鹤仙人,另两侧錾相对飞翔的仙鹤四周饰莲瓣纹。罗、屉均为匣形。罗分内外两层,中夹罗网。罗下抽屉可放荼面。屉面饰流云纹,有环状拉手。罗架下焊长方台形器座,镂空桃形壶门装饰。盖面里面钱錾有铭文:“咸通十年文思院造银金花茶罗子一副全重卅七两,匠臣邵元审,作官臣李师存,判官高品臣吴弘悫,使臣能顺卜九号字。”可见这件茶罗干与茶碾子同为咸通十年文思院匠师邵元审专为官廷制作的。



金银丝结条笼子

尺寸高15厘米,长14.5厘米,宽10.5厘米,重355克

收藏单位法门寺博物馆

鉴赏要点:笼体呈椭圆形。通体为银丝编织而成,笼口、盖口呈椭圆四曲,笼顶平坦,顶中部有金丝编成的。塔形花。一朵,四周以金丝云气纹压边,盖口与笼口以子母口相合,上下口沿及底边均以涂金银片镶口。笼口上下又以金丝编成涡纹线条装饰压边,提梁为金丝编结成的扁条形状,四足由兽面连接银丝盘曲的四个涡纹构成足跟。整个造型小巧玲珑,富丽堂皇。据说最早出土时,笼内底尚能见到残存的木制底板,看来显然是为方便存贮茶饼所设。



鎏金镂空飞鸿纹银笼子

尺寸:高17,8厘米,盖高4.6厘米,盖径16,15厘米,腹深10.2厘米,足高2,4厘米,重654克

收藏单位,法门寺博物馆

鉴赏要点:笼通体镂空,镂出力孔网纹,先成片冲锁,再焊接,纹饰鎏金,笼子整体呈圆筒形。带盖、直口、深腹、平底、软提梁。盖为穹顶,口沿下折与笼休扣合,盖顶面錾饰15只飞鸿,飞鸿引颈向内,笼身外围飞鸿网两相对。共计24只,上中下三圈,均相对翱翔,口沿上线饰一周莲瓣纹,下线饰一周局部二方连续团花,錾鱼下纹底,两侧口沿下铆有环耳,耳座为四瓣小团花,环耳上装置活动提梁,梁上套有银链,与盖顶纽相连,四足,每足呈倒“品”字,由花瓣组成、再与笼底边缘焊接。笼子底部边缘錾刻“桂管臣李杆进”六字。上述两笼子应是用于唐代宫廷茶事过程中焙炙茶饼或存贮茶饼。



鎏金摩羯纹蕾纽三足银盐台

尺寸:通高27.9厘米 盘径16.1厘米,脚架高16.8厘米,重576克

收藏单位:法门寺博物馆

鉴赏要点:此器造型极为特别、与陆羽《茶经》四之器"中提到的鹾簋(盐罐)区别较大,这种器型可能是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材质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盐台由盖、盘、三足架等组成。盖子很低一片倒置的荷叶,盖沿为薄荷叶边,生动自然,莲蕾为盖纽,中空,纽中有铰链,可上下开合,盖纽以银丝与盖顶焊接相连、盖心饰团花一朵,盖面饰摩羯纹四尾。三足支架与台板焊接相连,支架以银筋弯曲而成,架中部伸出四枝,枝端有摩羯铸件两只,智慧珠二只,珠下有莲蓬座,珠周围有火焰纹。座下衬以团花。支架内侧錾刻文字为“咸通九年文思院造银涂台一只并盖、共座一十二两四钱。四字号,小药焊、判官臣昊弘悫,使臣能顺。”器型中的摩羯纹,被称为“摩羯”,梵语“Makara”的译音,为海中大鱼、口可容舟,其名曰摩羯,梵语,即鲸鱼,也是印度神话中的动物。在古代印度的雕塑、绘画艺术中经常出现。摩羯纹在中国出现于晚唐及以后的器物上,金银器皿上尤多,应是受到印度文化影响而出现的。不过,也不排除从中亚传入的可能,因为阿富汗的伯格拉姆遗址出土的贵霜时代遗物和中亚撒马尔罕的片治肯特粟特人遗址中、也有摩羯纹样。



鎏金银龟盒

尺寸:通高13厘米,纵长28.3厘米,宽15厘米,重820.5克

收藏单位:法门寺博物馆

鉴赏要点:盒呈龟状,昂首曲尾,形象生动逼真。根据出土的《物帐碑》所载,龟形盒应是存放茶末的容器。龟属爬行动物,生命力极强、在中国古代被看成是一种吉祥之物,相传龟有千年之寿、古人视其为长寿的象征,自然就会有很多器型用龟来表现。古代的印章,金属、玉石的多有用龟形做纽。出土于江苏丹徒丁卯桥窖藏的银筹筒,是一种唐代饮酒过程中使用的,盛装行酒令筹的用具,器型为龟背负圆筒,筒有盖,内装酒令筹,筒外壁中部刻“论语玉烛”四字,底座为龟,龟的造型与银龟盒极为相似。可见制作精美的龟形器型,更显得雍容华贵,在宫廷与民间的日常生活中都受到广泛的喜爱。



鎏金飞鸿银则

尺寸;长19.2厘米,重44.5克

收藏单位:法门寺博物馆

鉴赏要点:据陆羽《茶经》所记,此银则是投茶时所用的匕状量具。银则面呈卵圆形,微凹。柄端呈三角形。柄面微隆,上、下段錾两只飞鸿,衬饰流云,下段以联珠组成菱形图案,期间錾十字花。



系链银活筋

尺寸:长27.6厘米,直径0.25-0.6厘米,净重76.5克

收藏单位:法门寺博物馆

鉴赏要点:据陆羽《茶经》所记,银活筋用于煎烹茶时夹拨风炉木炭。筋为圆柱形,上粗下细,通体光素。顶端呈宝珠形,其下五厘米出凿出凹槽,槽下用银片箍成扣鼻,套置小环,环上系银丝缠绕的长链,与另一筋相连。



素面淡黄绿色琉璃碗及茶托

尺寸:托搞5.3厘米,碗高4.6厘米,口径12.7厘米

收藏单位:法门寺博物馆

鉴赏要点:侈口,圆唇,腹部斜收向下,小平底。吹塑成型,素面,淡黄绿色,通体透明,极不易看到小气泡。据专家考证,这件琉璃碗及茶托应出自中国工匠之手。




五瓣葵口圈足秘色瓷碗

尺寸:高9.4厘米,口径21.4厘米,足径9.9厘米

收藏单位:法门寺博物馆

鉴赏要点:敞口、深腹,国足。口沿五曲,腹壁斜收,曲口以下的腹壁有竖向凸棱,胎薄,通体施青灰色釉,晶莹凝润,外壁留有包装纸上的仕女图印痕,秘色瓷。在未发现法门寺秘色瓷之前,自南宋以来,关于秘色有多种解释,唐陆龟蒙诗曰“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更是让人们认为秘色即为“千峰翠色”的瓷器。陆羽在《茶经》中,又极力推崇越瓷,认为青则宜茶,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瓷类雪,则越瓷类水。越窑青瓷茶具为上。越瓷即秘色瓷也。法门寺地官中的《物帐碑》上明确记载."···真身到内后、相次赐到······瓷秘色碗七口内······”这是目前所见到的关于秘色瓷最早的出土文字记录。根据“懿宗咸通十四年(873),隆重迎佛骨于安福楼······修补地宫。乾符元年(874)正月初四、佛指舍利连同皇帝,皇后,王公贵族赐赏的大量珠宝,法器秘物,玉棺金筴,被送至法门寺院。大唐历史上最后二次迎奉佛骨的活动宣告结束”的记载载,秘色瓷最迟在公元874年巳烧成功。另外,浙江考古工作者巳在慈溪上林湖晚唐窑址中发现并巳采集到与唐秘色瓷相同的瓷片,证明秘色瓷是上林湖唐代贡窑的产品。


    关注 茗香茶韵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