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沅江班”征文选登】王明超 再见“沅江班”

 

“沅江班”早已随着滚滚的历史进程而淹没在洞庭湖的大小湖泊里。...






【作者简介】王明超,曾用笔名乡愁,湖南省沅江市共华镇人,现定居江苏省苏州市,自由职业者,曾发表诗歌散文多篇。

再见“沅江班”

王明超

我说的沅江班不是一个学习班,也不是一个组织。而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沅江人民出行最重要的交通工具,穿梭在沅江大小河道里的客轮。在那贫穷落后交通还不发达的年代,人们出行主要靠歩行,连单车都很稀缺,坐客轮更是比较高级的出行了。

我与“沅江班”结缘也是我上高中才有机会,在这之前我的世界一直禁锢在共华垸内。贫穷,没落,物质匮乏的农村生活,让年青气盛的我一直向往着改变,向往着更远的远方。“沅江班”承载着我放飞的梦想。

第一次搭乘“沅江班”异常的兴奋,更是头天晚上做足了充分的准备,母亲早早地把那块老旧且极奇珍贵的瑞士机械手表上足“发条”与村里广播播出的北京时间校准,然后准备好学费和生活费,还有自种的大米(那时我们都自带大米)及住校的行李,母亲又炒了些自家种的瓜子,豌豆带上准备在客轮上吃。一般从新港站到沅江客轮码头需要三四个小时。

第二天天蒙蒙亮,我和父亲就出发了,父亲帮我挑着大米和行李,我们得走上十公里左右的路程赶到新港子轮船码头,打好船票。于是就在那几根竹杆和几张石棉瓦搭建的厅子里,坐在几条长长的木板凳上等着“沅江班”。

不一会儿“沅江班”定会准点到站,离客轮站有三百米左右就拉响长长的汽笛,提醒乘客早作准备,搭起扩音嗽叭吆喝着大家注意安全,我们搭乘机帆船(也叫渡轮,平时是河两岸往来的交通工具)再过渡到“沅江班”。枯水季节就不用渡轮了,河水退潮到深水区设有停靠码头。

那时父亲还在还很年青,是家里的顶梁柱,父亲把我送上“沅江班”,按顿好我的行李就匆匆往回赶忙着田里的农活,我独自一人第一次离开家这么远,心里颇有几分忐忑不安。客轮再次拉响汽笛,开始了我人生既兴奋又踟蹰的第一次“远行”。

我放飞的梦因此与“沅江班”结缘!

后来高中三年,我和父亲总在“沅江班”停靠的新港子船码头重复着这样的相聚与别离。每次目送着父亲的背影消失在河堤的那一面。想起龙应台先生那句话:所谓父子母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份,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端,看着他消失在小路的转变的地方。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涨潮的季节“沅江班”就会走东南湖那些小河道。穿梭在连绵不绝的芦苇丛中,芦苇青翠碧绿令人心旷神怡,不时惊起一群不知名的小鸟。“沅江班”所到之处必会掀起一米左右的浪花,同在小河里航行的渔船必有一番惊险刺激的体验,但总会在颠簸中平稳驶过。

现在回想每次乘“沅江班”出行总会是一种愉悦的旅行,沿途所经历的洞庭湖风景总会使人流连忘返。那水天一色的湖光紧景象,那一望无际的芦苇荡,那青草繁茂时有飞禽走兽出没的湖心小洲,还有那时有冒出水面戏嬉的“江猪子”,成群结对自成一片的鱼群戏水的壮观景象,都会给你的旅途带来不一样的惊喜。烟波浩渺的洞庭湖中行驶的“沅江班”总会给人一种落入仙境的幻觉。

时间如白驹过隙,告别搭乘“沅江班”的历史己有近三十年了,至于“沅江班”的离去,那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如今交通网络的快捷,陆上交通道路的完善,“沅江班”的低效运载能力适应不了时代发展的节奏,但作为沅江人永会忘不了“沅江班”为沅江的繁荣发展承前启后的丰功伟绩。

我们怀念那个年代最简单直接的无非是当时那个年代有的而现在没有了。

再见了“沅江班”!

我说的再见,也只能从记忆的长河中找寻,“沅江班”早已随着滚滚的历史进程而淹没在洞庭湖的大小湖泊里。

 2016年11月18日于苏州【友情声明】文章来自作者本人,经作者本人同意后发表。纸质媒体与网络媒体录用或转载请通过投稿邮箱第一时间告之我们。【温馨提示】本公众号QQ群:426015551,群宗旨是倡导和宣传每天阅读四十分钟以上,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而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推荐分享原创和好文好书好图好音乐和心得体会。【关于赞赏】本作品的赞赏一半为作者稿费,一半为群活动基金。

【合作伙伴】中力读书会

赤山阅读吧微信公众号,是沅江文艺志愿者组建的公益性推介文艺作品、宣扬地域文化的平台,是文艺爱好者释放情怀、展示自我的园地。重点推介文学、书法、美术、摄影、音乐、曲艺等作品,作品要求原创,文责自负,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沅江及沅江籍人士投稿,更欢迎外地作者们的作品(来稿请附作者简介200字以内及个人近照)。欢迎关注,欢迎推介,欢迎加入赤山阅读吧QQ群。投稿邮箱:442836538@qq.com


    关注 赤山阅读吧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