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没有症状的成年人可能病得更重?为何说根本就没有儿童这回事情?

 

觉韩非:从系统辩证角度而言,检索这个假设背后的含沙射影其实很简单,但为了透过现象回归本质,我们不妨聚焦在儿童...



为何说根本就没有儿童这回事情?


为何说症状只是真实活过的痕迹?


觉察



一:为何说没有症状的成年人可能病得最重?

韩非:从系统辩证角度而言,检索这个假设背后的含沙射影其实很简单,但为了透过现象回归本质,我们不妨聚焦在儿童上。假如现在命题是:儿童没有症状之时是否病得最重。




在心理分析中,我们经常讲症状是情感的表达,当一个孩子在家庭环境中叠加的压力越来越沉的时候,如果依旧没有得到恰如其分的回应或理解,孩子就容易不再奢望表达自己的情感了,那时候表面上看起来该小孩总是比较乖乖淡定的样子,实际上是一种缄默的表现,可能已经精神内伤得严重。在韩非心理学世界,所谓的病就是特指将自己的情感隔离起来,自闭起来的一个状态。

孩子病得最重的时候不是有没有症状这回事情,而是他不再对客体进行投注自己的能量,变成了反投注,这样一来,鲜活的生命力完全滞留在内部封闭系统,相当于自己跟自己玩,最后会玩出自恋创伤障碍,玩出儿童原初抑郁能量,累积出儿童原初大量敌意能量。

所以,我们讲当儿童没有任何躁动的时候,可能已经病得更重,就相当于比那些有症状的孩子还要重一些,那是一种接近于绝望的状态。

那是一种持续得不到恰如其分回应后的无奈反应,孩子彻底的把“力比多”从客体那里撤退回去了。

还有一些乖乖孩子,外表上看起来更加的不像一个有症状的儿童,成绩又好,又是三好学生,但是这个外表跟自己的内心真实我是完全隔离开的,他的真实我有可能压根就没有得到过滋养与发展,他有可能是完全自我隔离,反向形成的。

儿童成长的任何一步,任何一个阶段都是需要充满勇气的,因为儿童所面临的威胁总是要比大人多得多。许多父母或学校教育者对此观点可能会有很大的诧异。

孩子变成一个乖乖孩子的时候其实是需要很大勇气的,因为他需要压抑本我的诸多生命力,实际上孩子是很累的。有些淘气的孩子相对容易把内在的负能量都抛出去,因此得到了一定的宣泄。只是有些乖乖孩子无法在表意识层面去完成这种宣泄的动作,他们只能在无意识层面去行使,这样一来,这些孩子在生存适应过程中,其实是更加不容易的。

那么,儿童尚且如此,成年人理应如此。

一个成年人每天都笑呵呵的时候,可能是一种反向形成,依靠极性的另一面来掩盖内心中无比的酸楚感,委屈感;一个成年人若总是通过迎合,先付出来表达一些存在感的时候,实际上不少人并非所谓的清净利他之心,仅仅只是试图与外界生发链接的一种套路(缓解早期无意识中的分离焦虑,亲密关系焦虑),其实心底深处是比较累的,表面上总是佯装一副弥勒菩萨的面相,表情总是一幅极乐世界,其实苦不堪言;成年世界中所谓的抑郁症持续的高发,就是因为成年人已经不仅不再奢望表达自己的核心情感,甚至都要小心翼翼的把自己的敌意,愤怒,吞忍给隐藏起来,试图把它们当成是绚烂的陪葬品,这是多么伟大的慈悲之心,只是这种慈悲之心付出的代价是整个生命力。



二:为何说根本就没有儿童这回事情?

韩非:对于儿童而言,如果是让一群没有经过觉察训练的大人们去观察他们,会发现一些真正有病的孩子看起来反而更加健康。就是说在这群未经心理学训练过的普通家长们看来,一些有病的孩子看上去可能更显正常,在他们眼中。

然而经过训练的洞察者,深谙人性的心理学工作者,他们会知道在这个表面上的正常下边,其实可能隐藏着很深层次的根本问题,但是那些没有经过心理学专业素养的家长们往往只要看到孩子听话,乖乖表现,就认为孩子既健康又正常。

说得这里,基于常年研究神经症冲突文化的直觉,此处总是会不由自主的想起一位儿童心理学先驱的一句话,英国儿童精神分析先驱“温尼科特”:神经症并不必然是一种疾病,因为生活很艰难

这句话的背景完全是基于一位心理学家对人性的洞察与慈悲情怀。

神经症的冲突种子在儿童时期就早已经播下,许多人总是避讳这个词汇,而实际上越是避讳的东西,恰恰又是潜意识中某个子人格所需要深入了解的。

神经症这个词汇在未来10年里依然很难像广大群众讨论抑郁症那样,获得应有的平等尊重。

甚至诸多罹患神经症的人士,自己都担心被他人知道罹患过强迫症,焦虑症的事实。因为这样一来,似乎会严重削弱自己的存在感,削弱自己的自尊,削弱自己的自恋防卫。很显然,多虑了。

这种缺乏平等心的知见对某种症状而言,本身就是一种伟大的不公平。

笔者在儒家心学中获得启蒙,如果一个人能够完全的尊重,平等,求真的面对自己的身心障碍时,那个身心障碍就会获得最为及时的加持力量以及重新激活对主人的信任。而任何试图隐藏,美化,合理化,转移,消弭身心障碍的念头一定会加重障碍本身所带来的业力(心灵反作用力)。

大量数据证实,对自身潜意识自愈的信心与平等心是非常关键的。一定要在求真的基础上,高度信任自己的潜意识,潜意识的确是充满智慧的。当我们高度信任潜意识的时候,它就会感受到主人的能量加持,而后与主人形成同盟者关系,而非持续保持互相迫害的关系。

市面上有很多人倾向于通过写博客,微博曝光自己不信罹患了抑郁症,从而获得某种压力释放的好处,以及进一步自卫了脆弱的自恋系统。因为在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中,抑郁这个概念总是跟勤奋,高贵,上进,道德高,素质高,联系在一起。

其实多半的抑郁症人士,背后的核心问题是常年的神经症性心理冲突导致的。值得一提的是诊断焦虑症时需要排除抑郁症的可能,诊断抑郁症时无需排除焦虑障碍。

在微信订阅号里头,各种煽情文化,鸡汤文化的数量数不胜数,而专注于传播神经症文化的订阅号并不多。神经症类的文章转发率也是最低的,抑郁症类的普及文章转发率则是偏高的。

许多人总是被这个文字相概念所障碍,神经症似乎就好像神经病一样,见不得人?



作最通俗理解,所谓的神经病,则是神经系统的疾病,跟精神障碍没有什么必然关联。

而普通人所认为的疯子(精神分裂症)并非神经系统出了大问题,而是现实感,自体感受到了近乎毁灭的冲击,形成了无自知力的幻觉感。 这些人其实都异常可怜,殊不知他们在发病前也是好端端的,也是各个行业里的精英,也曾是各个学校里的好学生。

一些国人总是“变态”扭曲的对一些精神弱势群体嗤之以鼻,殊不知这是潜意识中对自己曾经的奴性丫鬟情结不能接纳的外投射罢了。一定要搞清楚,任何人理论上都有罹患精神分裂的潜质,因为人类共享着集体无意识。取决于内因外缘的综合造化,平常心/平等心是道呀。

那么,究竟什么是神经症呢?神经症是一种失落的教育文化,失落的社会背景文化,失落的家族成员心业代际传承文化,三者和合而成的一种冲突艺术文化。这既是笔者的定义。

在神经症冲突世界中,的确是卧虎藏龙,这里头的众生论平均智商,道德感,上进心,创造力,洞察力,慈悲心都不低于其他的普通人。

它们只是在艰难的生存互动背景中,因为持续的缺乏一些必要的支持,不小心依靠自身的防御机制变成了退化的伟人

人类如果能够把神经症冲突文化作为认识人性的切入口,那么一旦持续深入,便会进一步发现它既是认识自己,认识自然,认识家族,认识民族,认识因果,认识宇宙诸多实相的最佳切入口。哲学中经常引用烦恼即菩提,没错,如果能够直接从烦恼的浓缩标本-神经症切入-岂不是更容易证悟到菩提妙境?!

心理学中的任何一种理论假设,如果不能对神经症产生足够有说服力的理论支撑,那么该理论有可能都只是执着于末梢,都只能锦上添花,无法雪中送炭。目前经由笔者十年时间反复验证的临床心理学理论中,唯有精神动力学,自体心理学,格式塔,聚焦主义,能够直达烦恼的本源中,其他的理论假设都只能处理一些现实性的压力,无法处理原发的焦虑病灶。即便处理了一些,也都只是类似催眠治疗的暗示姑息效果,原始的负能量并没有获得深刻的转化。

神经症冲突艺术的根本因缘之一,便是这些群体早年艰难的生存环境。 这个环境不是外面的物质环境,而是儿童主观所感受到的实际威胁,与林林总总的各式不安全感。

神经症冲突的艺术是儿童面对艰难生存互动环境的一种没有办法的一种优雅堕落罢了。

这些症状并不等于人本身的素质或能力有缺陷,症状也无法妄图概括这个人的本质。

深谙人性的少数心理学家总是会看到神经症个案背后往往都经历了一段非常艰难的生存处境,症状可能不是病,而是一种保留自我最后存在感的悲情个性演绎。 有这个症状至少说明个体还没有完全绝望,症状如果得到了理解,被听见了,那么症状背后的自愈力就会试图慢慢的好起来,变成自体感稳定化的一部分。

实际上正常和健康是一种人性的成熟,而不是有没有焦虑症状。



神经症冲突文化中,任何一个患者都是勇敢的,因为他们至少还都敢于退回到自己的世界,只为了让自己不进入彻底的绝望黑洞旋涡,因此无意识非常勇敢的将自己成为了那个所需要表达的情感的本身,他/她成为了那份核心情感。

不论是强迫行为,强迫意向,广泛性焦虑,漂浮性焦虑,表情恐慌,躯体化障碍等等,都是赤裸裸的核心情感的象征性滞留。而部分抑郁症患者则是完全进入了绝望麻木的状态,直接开启了死本能系统中的自毁机制,打算重返出生前的混沌状态,试图取消所有的痛苦。这既是抑郁症群体为何只是单纯的依靠心理咨询师的力量,在某些阶段总是杯水车薪,因为背后的家庭系统,社会支持系统更加重要,必须重新激活患者强烈的敢于表达自己核心情感与核心冲突的愿望,进入类似神经症患者的强烈求生愿望中,而后就不容易再有轻生的念头或付诸行动。抑郁症患者是非常可怜的,他们的防御机制直接丢弃了神经症世界的几十种防御机制,直接试图越过他们,意欲直接开启自毁机制,原则上比神经症个案还要伟大,还要勇敢,只是代价太大,生命不可承受。所以抑郁症的改善非常需要得到周遭客体关系,亲密关系的帮扶,或是社会支持系统的关爱,或是领导老板的理解。有了这些基础,抑郁症的治疗难度不会比神经症大,甚至很容易初步康复。

但是现实生活中,许多抑郁症患者的家庭背景真的是乌烟瘴气,一些家人动不动每天就要把自己的烦躁投射给抑郁症当事人,动不动就随意指责,带着道德高帽随意暴躁,越过边界,赤裸裸的类似鬼故事中的母夜叉迫害行为。

所以哪里有儿童这回事情,儿童根本就没有资格形成一个独立的系统,他完全受制于家庭这个系统,完全受制于家族集体无意识这个系统,一些儿童稍微调皮一下,就被一些家长视作为麻烦者,这或许是教育者的“精神痼疾”在作怪。

如果教育者本身没有偏执,肤浅愚昧,率性暴躁,无边界式胡乱投射,那么不要求100分,只需要65分,孩子的人格一定会自动化的健全发展,这些全是因果链,为何看不清?

对一个儿童而言,在当时的生存互动背景中,孩子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他们尽了最大的努力自保下去,他们被迫需要开启最大的本能自保系统,将大部分生之本能中的能量灌注到自保系统中,从而导致了其他子本能系统长期缺乏力比多能量的公平分配,包括性心理,这样一来,对儿童的其他子本能系统而言,它们长期相当于都是在饥饿边缘垂死挣扎着长大。儿童当时并没有多少选择余地,他们必须去适应养育他们的环境。而人类比任何动物更加深谙适者生存的道理,所以防御机制也是所有动物中最多的。

许多家长直到孩子罹患强迫症,焦虑症,社交恐慌症后,依旧一味的指责孩子,有时候的确是一种逃避呀,不负责任的逃避呀,因为它比面对教育者自身的问题容易多了。(注:值得一提的是许多父母都已经认识到自己的教育失误,而在孩子患病后的确都给予了非常科学的关照与支持,那么我们一定要慈悲的对待父母的善心,觉察之,转念便是)

从来就没有儿童这回事情,当我们看到一个儿童时,一定也同时看到了照顾婴儿的人。不可能有独立儿童的存在,儿童身上就是深深印刻着照料者的痕迹。人类在16岁以前,总是存活于关系之中,是关系塑造了人格。在强迫症的世界,我们看见了个别父母当孩子较小的时候有了一些不好的习惯时,在他们眼里,孩子的毛病简直烦透了,糟糕透了,他们眼珠子只盯着孩子的毛病,瞬间放大,只想着如何在几十秒内彻底修理孩子的毛病淫威,然而却丝毫不曾想到孩子身上的问题可能跟自己有关。

孩子不断的在成长,他们也在召唤着合格的父母。一个合格的父母不需要做到100分,不需要90分,不需要75分,只需要65分就可以了。

核心是个别父母自己在家庭生活中要时常把孩子当作自己的镜子,反闻自性,时常能够觉察到自己身上的习性,先管好自己的坏习惯,管好自己的习性淫威,这会是很困难的事情么,这一点做好了,就基本60分了,您知道么!

剩余的5分,只需要给予孩子一些强有力的心理空间。心理空间和物质空间大不同,它特指:看见孩子的焦虑,抱持一下孩子的焦虑,然后再把这个焦虑恰如其分的镜映给孩子,这样孩子慢慢的适应了恰如其分的小挫折与小焦虑,慢慢的自体感的强度会不断累积。

孩子对生存环境有着基本的信任,对客体有着良好的信任,这既是最重要的心理空间支持,而后孩子的本能系统会自动化的建立完善人格系统,人格系统根本不需要任何培训或强化训练,因为它是自然而然自动化完善的,任何多余的刻意的人格教条训诫,反而对人格系统是一种妨碍。

就像小树苗,它只需要得到应有的成长元素的支持,它自己的内在属性会开启一步步变成参天大树的造化机制,压根就不需要拔苗助长。

有时候最伟大的教育,就是提供了孩子安全的成长环境,孩子在这个相对安全的环境中,相对律动,活泼,但是孩子却没有觉得自己处处受到了父母的保护,他只是觉得这一切自然而然。如果孩子觉得自己每天每时每刻都是受到父母的保护才能生存,才能自由,本身就已经是一种很严重的人格成长限制,他的自体感与力比多分配机制就不会那么自由了,自体感慢慢的会觉得自己亏欠父母,而后很容易在早期植入内疚-认同模式。  就是长大后,超我很容易对本我下达指令:你不能太爽

太爽,在无意识层面就意味着对不起父母,一种莫名其妙的焦虑感就会出现,这就是儿童时期过早的,频繁的感受到自己的自由是父母辛苦换来的,而形成的病态式内疚模式。  这些成年人一旦停止了忙碌的工作,外出度假几天,便会有一种漂浮性焦虑,会觉得自己不能太爽,或是有时候如果完全没有了焦虑反而会觉得很怪异,很不适应。

这就像道德经中所隐喻的那样,天下最好的君主,把天下治理的井井有条,但是天下的百姓们并没有觉得都是君主的功德,而是觉得一切都是恰到好处,自然而然。

这才是无为而无不为的根本内涵。在笔者所主导的心理成长系统中,反复淡化治疗的色彩,咨询的色彩,不断试图无为的熏陶,熏陶,熏陶,不断叮嘱离开错误的关系我,重复正确的自体我,而后不断重复正确,不断重复正确,进而让一些人格力量自然的内化成来访者的自体感。



许多人总是认为儿童需要够好的妈妈,其实这个观点是无比荒唐的,在这个娑婆世界上身为女人本身就不容易,女人也有自己一堆的麻烦与痛苦,一个女子成为妇女后,即便教养再高,素质再高,也必定会有诸多不完美的时刻,所以不可以要求妈妈是完美的,足够好的妈妈。

65分的妈妈就已经绰绰有余创造儿童健康的心理成长空间与心理成长环境了。

分数太高也不见得是好事。

65分的妈妈不需要时时刻刻捕捉孩子的需要,不需要完全满足孩子的自恋,如果处处满足,那也不是一个正常的妈妈。

凡是过犹不及,恰如其分的小挫折设置,对孩子的自体感是百分百的益处。

还有一点就是如果个别妈妈对自己的老公没有特别多的信任,妈妈对自己的伴侣没有特别多的感觉,那也势必会影响到母亲的角色状态。有可能会把对丈夫的诸多不信任,以变相投射的方式,影响到孩子的价值观。 所以这里又回到了两性关系的重要性,男人如果经常偷情,婚外恋,拈花惹草,的确也是不称职的爸爸。因为这也是一种因果链,它最终会影响到后代。

所以65分妈妈,是否会很难?

不难,或许并不需要看太多教育类书籍,也不需要参加各式各样的亲子课程,只需要深谙以上的几个小细节,就可以了,绰绰有余。

中医擅长的是治疗未发之病,西医擅长快速缓解炎症,同样深谙人性的心理学者总是能够看到最初的因果链条。如果能够从儿童的教育开始预防,神经症及抑郁症的发病率一定会逐年下降。

如今,现实情况是,10个人中约有7个人是亚健康状态,3个人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焦虑障碍,2个人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状态,有1个人早已经徘徊于边缘偏执状态及重度精神障碍边缘。

此外,在10个已经有慢性焦虑障碍或抑郁症的群体中,伴有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肝功能异常,内分泌功能异常,肠胃功能异常,躯体疼痛,神经性头疼,长期顽固失眠乏力等身心慢性病的比率,基本上又已经是占到8个。

生理性的疾病固然有很多因素使然,除了环境因素,基因因素,作息饮食因素外,最重要的影响物便是精神压力

而缓解这个社会的精神压力最好的切入口之一,便是公众们能够开始适当重视神经症冲突文化,神经症冲突文化,是诸多精神压力叠加后形成的,了解了神经症的预防之道,其他的精神压力或痛苦则都有办法积极调和。

结语:任何慢性焦虑症状都是我们曾经试图真心活过的痕迹。

好比一个女人,如果不敢表达岁月的痕迹,只好依靠一层一层的粉底来掩盖。其实眼角的皱纹就是这个女人真心笑过的痕迹,岁月的一些美好刻录在眼角,才显得特别有韵味。

所有的焦虑症状也是如此,随着岁月的流逝,所有为找寻真心的努力与艰辛,全部都会留下一些动人的痕迹。偶尔的症状既是我们真心活过的最佳痕迹佐证。

大魔助大佛


延伸阅读:

神经症世界"冲突艺术"背后的"力比多"精神动力学...

儿童期的残留抑郁,背后的敌意能量究竟跑到哪里去了?

笔者(韩非)简介:

终身致力于神经症冲突文化的创造性研究与辅助性实务工作。2005年初出茅庐、尚不知天高地厚、成为国内人气较大的神经症类论坛-生活发现会论坛版主-【网名:hanfei】

2006年获得咨询师职业资格。2005-2006年跟随复旦大学教授孙时进,上海师大教授傅安球,香港催眠学院院长连俊,及美国ACHE临床催眠治疗协会心理学家,深度研究催眠治疗技术是如何进入潜意识的。在实践中后来发现催眠暗示技术无法转化潜意识中深沉的原初能量后,基本放弃了该理论。结论:催眠治疗技术并不完全适合神经症性冲突群体,更适合常规烦恼的疏导与青少年潜能开发,或是企业培训。

2005-2015年先后相对扎实完成现代心理学5大主流疗派(五大精神分析体系/认知疗法/行为疗法/格式塔/人本主义)及21门心理学分支(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性心理学/犯罪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测量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等等)的深度研修,涉猎诸法,守简御繁。2007-2008年工作之余-依托新浪UC高频率公益讲座累积协助上万名网友不同程度获益,强化了自助底气。2009-2010浪迹天涯,与广大网友们失去了互动,在心理学领域无所事事,失去写文章灵感,关闭了浏览量逾几十万次的新浪博客,揣摩娑婆世界的无常与各种“轮回”现象。2011-2014年在苏州昆山花桥注册孔德之家心理咨询服务部,恢复专业心理学工作,工作之余-先后制作5本电子书累积下载超过4万次,广大网友们间接分享传播超过8万人次,协助一部分网友缓解了燃眉之急,虽然并不完美。这些电子书中的核心观点已经整合到《走出焦虑风暴》及诸多公益视频中。早期心理学研究生进修专业【发展与教育心理学】,2015年获中科院心理教育指导师资格证书,2016年国庆出版《走出焦虑风暴》7个月内加印5次,读者获益好评率接近75%,成为出版社近10年销量相对领先的心理自助类图书。



2015-2017年持续优化了疏导内容,增加了国际上最新研究视角及实用的知识版权辅助技术,在具体的签约咨询实务工作中,不干涉来访者的宗教信仰,不干涉精神科主治医师的处方建议,不干涉来访者私底下所采用的任何心理学方法,仅从辅助心理疏导角度,提供更多的选择以及不断协助来访者建立早期自我稳定化,不断认识焦虑循环圈,重复正确的心行,纠正错误的心气反应因果链。能够改善多少是多少,不执取。始终信任来访者精进的力量与自身强大的自愈潜能机制。始终认为成长的效度取决于来访者整体人性观、烦恼观、自体感的成熟,而非症状的进退。


孔德之家

传播神经症文化

【化繁为简】
神经症并不总是一种疾病
因为某个时期,儿童内在生存环境很艰难


    关注 心灵活泉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