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广都被震惊了!没想到你是这样的西关……

 

在广州有种情怀叫做「老西关」……...



老西关,是老广州人对位于荔湾区,北接龙津路,南濒珠江,东至人民路,西至荔枝湾,明清时地处广州城西门外一带地方的统称。

一提起广州
大部分人就会联想到珠江新城
不外乎 小蛮腰 广州大剧院……
而在许多老广心里
真正能代表广州的文化符号的
非老西关莫属
(一)
美食文化
“现在到西关 好像都是为了找吃的”
因为
牛杂 鱼皮 云吞面
濑粉 肠粉 艇仔粥
早茶一盅两件
这些西关美食
怎么吃都吃不腻
还总让游子频频返乡寻味








记者 王维宣 摄





记者 莫伟浓 摄



泮塘五秀点心  记者 乔俊伟 摄



西关美食节 记者 王燕 摄
然而
作为广州文化缩影的老西关
除了各式美食令人垂涎外
这些深刻的历史文化记忆
也同样让人动容
(二)
商业文化
商业街  x 老字号
商业街之上下九
位于人民中路与宝华路之间的上下九步行街
于1995年开通
是中国第一条开通的商业步行街
被誉为广州的腰带
也是今天广州的三大传统繁荣商业中心
图来自LOFTER用户泓Sam


图来自LOFTER用户婉约TA


记者 莫伟浓 摄



鸡公榄 记者 莫伟浓 摄



记者 莫伟浓 摄
商业街之状元坊
有700多年历史的状元坊
过去因生产精美刺绣戏服驰名中外
今天却已悄然没落




状元坊原名泰通坊

记者 陈忧子 摄
商业街之十三行
相传十三行起名与明朝
在经历过几个朝代的兴衰后
今天发展成为了服装批发市场
但其无序发展渐渐阻碍了老城区的发展
故区政府开始计划改造十三行
预备打造出
南有白鹅潭、北有十三行的发展格局
清代
广州十三行街景

图来自网络

今天的十三行变成服装批发市场

图来自网络
老字号
骑楼不断翻新维修
上下九到凌晨一点人潮还未散去
老西关开始变得现代化起来
但是尚有一些老字号
一直保持着精湛的手艺
和良好的口碑
陪着老广们渡过
一个又一个的漫长岁月


创于1889年的莲香楼
记者 莫伟浓 摄


有120余年历史的陶陶居
是广州现存最古老的酒楼

图来自网络
广州酒家始建于1935年
总店坐落
文昌南路与下九路交汇处
素有“食在广州第一家“之美称
记者 陈忧子 摄




记者 莫伟浓 摄
(三)
建筑文化
骑楼 x 西关大屋
骑楼
广州骑楼分为西关骑楼和东山骑楼2种
西关骑楼是早期骑楼的代表
骑楼建筑立面多为三段式
从上到下分为楼顶、楼身、骑楼底三部分
楼顶有山花和女儿墙,通常雕塑着西式图案或商铺商号
中部有西式窗套、中式窗、阳台
骑楼底有支撑柱装饰,构成骑楼建筑的特色。
图来自网络


记者 陈忧子 摄
记者 陈忧子 摄
  目前广州规模最大、保存较好
并仍维持着商业繁华功能的骑楼建筑群就在上下九
这些始建于清代的骑楼
到处是满洲窗和墙雕装饰
色彩既绚烂又古朴 极具岭南特色
西关大屋
经历百年风雨、洗尽铅华的西关大屋
是清代中后期广州民居的典型代表
当时宝华路、宝源路、多宝路、逢源路为商贾富绅豪宅区
其中宝华路、宝源路、多宝路被称为“西关三宝”
西关一带的大屋也成了那个时期广府民居的标志性建筑
而今天
在耀华大街、逢源路、宝源路、恩宁路上闲逛
再难遇见精致而气派的大屋
却能感受到一股浓浓的市井生活味
图片来自网络






记者 陈忧子 摄
木趟栊
记者 陈忧子 摄
图案艳丽的满洲窗  记者 莫伟浓 摄
(四)
粤剧文化
粤剧的源流可以追溯到四百多年前的明朝
但粤剧这一名称却是在清光绪年间才出现
在移动网络流行的今天
对一些老广州们来说
吃饱喝足
再看一出粤剧
既是一种消遣
也是一种幸福


广州粤剧经典代表人物 红线女 
图片来自网络


老广州们睇戏
图来自网络


平安大剧院 图来自网络


经典粤剧《宝莲灯》剧照 
图来自网络


小小粤剧演员   记者 莫伟浓 摄

记者 莫伟浓 摄
(五)
习俗文化
扒龙船 x 传统婚礼
扒龙船
扒龙船在广州已有上千年历史
在每年五月初四
天空飘着小雨
西关街边小贩叫卖声的此起彼伏
在荔枝湾涌上
总能看到一些光着膀子的男子
搏命扒龙船


记者 陈忧子 摄
记者 陈忧子 摄
传统婚礼
一套完整的岭南传统婚礼仪式包括
戴红盖头、身着大红喜服的新娘
着大红长衫、胸前佩戴大红花的新郎
站在中间的大妗姐
新郎手牵新娘跨过寓意远离不吉利的“火盆”
拜堂、结发仪式,
新郎新娘交杯
新郎和新娘各剪下几缕发丝,用红绳绑起放入锦盒中


加拿大华人在仁威庙内“成亲”

记者 王燕 摄



荔园内的广州青年集体婚礼
记者 黎旭阳 摄


印尼七旬夫妇在广州用中国传统仪式举行金婚婚礼

记者 高鹤涛 摄
(六)
名人文化
翻开西关历史
名人辈出
群体上有大家闺秀的西关小姐
还有地道西关人詹天佑
长居恩宁路的李小龙
就读小蓬仙馆的康有为
……
西关小姐
“日暮西关何处去,荔枝湾上有佳人”
如果说老城西关是旧广州的典型代表
那么西关小姐就是广府文化的明珠


记者 莫伟浓 摄

图来自网络


记者 莫伟浓 摄
地道西关人詹天佑
134年前
西关十二甫西街一位年仅12岁的
中国首批公派留美学生——詹天佑
他以京张铁路震惊世界
是中国近代杰出的科技先驱
民族铁路事业开创者
成为几代人称颂的英雄
周恩来总理曾赞誉他
是“中国人的光荣”
图来自网络
中国功夫先驱李小龙
李小龙的祖居位于恩宁路
荔湾区已制定《李小龙祖居修复方案》和布展要点
计划引进社会资金建成纪念馆
展示李小龙生平事迹
将此地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年轻时的李小龙
图来自网络
小蓬仙馆和康有为
康旧时读书处小蓬仙馆位于芳村
荔湾区计划将小蓬仙馆办成康有为史迹展览馆
小蓬仙馆将与醉观园集合起来
作为西关风情旅游线路的延伸
同时将康有为所建的康家花园改造为“有为广场”
图来自网络
(七)
宗教文化
道教  x  佛教
仁威庙是供奉北帝的道教神庙
取“仁威并施”之意
始建于1052年
是现存广州最古老的寺庙之一
罕有的道家圣物“北帝神杯”是镇庙之宝
农历三月初三举办的“泮塘仁威庙会”
是广州地区较大型的民间传统活动


广州道教圣地仁威祖庙
记者 陈忧子 摄
华林寺前身是西来庵
中国佛教禅宗的始祖菩提达摩来中国传教在此登陆
由五百罗汉堂、舍利塔、达摩堂等建筑群组成


记者 邱伟荣 摄
(八)
民间工艺文化
西关打铜工艺  x  戏服制作
西关打铜工艺
铜造的喜盘、铜打的汤婆子、铜碗筷、铜边炉锅……
由手工匠千锤百炼而成的铜器皿
曾经是广州每家每户必备之物
清末民初广州铜锡器制造业达到鼎盛
现在西关有老铺依然延续着这一传统的手工技艺


西关打铜铺伍师傅正在教女弟子学习打铜
黄澄锋 摄


图来自网络
广州戏服
 广州戏服属岭南刺绣服饰之一
它随粤剧的产生而发展
至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
清朝时的状元坊曾是岭南著名的刺绣戏服市场
而现在整个状元坊
只剩一家戏服制作厂 


记者 陈忧子 摄
(九)
拳师文化
 洪拳历史超过300年
深居西关深处的黄达生是岭南洪拳的发扬者
他师从黄飞鸿徒弟林世荣的得意门生吴少泉
他深厚扎实的手艺功夫
使得岭南洪拳得以代代传承







记者 高鹤涛 摄
富人住街边
苦力住内巷
有钱就去冲凉
拖手仔就去恩宁路
……
这些都是
老西关带给老广们的专属记忆
老西关见证了上世纪广州的繁荣昌盛
也承载着老广州的风俗人情
更沉淀了代代广州人的回忆


点击以下 关键词 查看往期精彩内容

丨摄影留白丨东山口丨广州湿地公园丨肯尼亚丨普利策丨黑白老广州丨广州大剧院丨紫荆丨相机带盐人丨仁威祖庙丨下雨天丨拍花高手丨广州小学生丨邵权达丨头号帅哥丨广东荷赛丨emoji丨花招丨五仙观丨三江丨拍花丨无人机丨南沙丨王维宣丨教科书丨美女丨数字摄影丨模特不行自己上丨人鱼丨摄影穷三代丨家乡丨大宅门丨胖子丨犀利哥丨悲剧丨拍天空丨敬老摄影丨第59届荷赛丨苏俊杰丨引力波丨比你年轻的老年人丨掷彩门丨花市丨广漂族丨猫瘾丨绝代佳人丨邱伟荣丨
本文部分文字来图片整合自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我们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GZphotos公众号
微信编辑  李 鑫  |  实习生  林珠珍


    关注 GZphotos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