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俗】立夏吃只蛋~气力大一万~~

 

以前在立夏“称人”是为了祈求带来好运,因此在报分量时讲究讨口彩,若体重增加,称为“发福”;体重减轻,谓之“消肉”。替老人称要说“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



在农耕时代,先民以农事为重,把一年二十四节气中“三夏”之首——立夏作为祈求五谷丰登的重要日子,称“立夏节”,也叫“立夏日”。宁波民间普遍有过立夏节的习俗,据《鄞县通志》记载:“立夏,炊五色米为‘立夏饭’,后易之以豇豆合秫米(高粱)。”宁波老话“立夏鸡蛋松花团,倭豆米饭脚骨笋”概括地道出了宁波立夏节主要应时美食,寄托着人们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
吃茶叶蛋


立夏吃蛋是宁波人过立夏节的“重头戏”。老宁波称在立夏那天吃的茶叶蛋叫“立夏蛋”,宁波老话讲“立夏吃只蛋,石板会踏烂”,形容吃过茶叶蛋后力大无比。

宁波童谣:“舅舅舅舅,河里游游,鸡笼关关,生只蛋蛋,半边拨外甥过夜饭,半边炒碗蛋炒饭”,生动地表达了孩子们对吃蛋的神往。要想多吃几只蛋,惟有等到立夏节了。

立夏吃蛋,各有各吃法:小孩吃茶叶蛋,男人们要喝蛋汤。宁波老话讲“吃过立夏蛋,眼睛苦嘞烂”,立夏是一年农忙之始,插秧种田农事辛劳,全靠男人。那时鸡蛋算是高级滋补品,喝了蛋汤,增强体质,好从事生产劳动。

立夏为什么要吃茶叶蛋呢?宁波老话“立夏吃只蛋,气力大一万;立夏不吃蛋,上坎跌下坎”就是答案。
拄蛋


立夏这日,孩子们三五成群,在校园里到处找人,不是为了解馋,而是为了“硬碰硬”斗蛋,宁波话叫“拄立夏蛋”,“拄”是“对碰”的意思。拄蛋虽属儿戏,却大有学问。蛋分两端,尖者为头,圆者为尾。按规则,斗蛋时蛋头拄蛋头,蛋尾击蛋尾。小头与大头不同,横出手与竖出手不同,手捏蛋的体积多与少不同,蛋尖用手窝护起来,碰撞接触面小,当然胜算机会大……以蛋壳坚硬不碎为赢,蛋壳破碎者认输。谁碰碎了对方的蛋,围观者便发出一阵惊呼,赢者面有得色,拄蛋破者,仍不服输,“大头破了拄小头,小头破了拄横头”。谁的蛋壳硬,谁摆擂台,一个一个斗过去,最后分出高低。碰碎一个,蛋升为将;碰碎两个,升格为帅。蛋头胜者为第一,蛋称大王;蛋尾胜者,蛋称小王或二王。输家立马把蛋吃掉,也挺美的。
疰夏绳


宁波民谚称“立夏胸挂蛋,小人疰夏难”。“立夏须”也称“立夏绳”、“立夏线”、“疰夏绳”。宁波民间称在夏季不适,食欲不振,出现神倦身瘦等症状,叫做“疰夏”。所以民间用七彩丝线编成的花绳(即“疰夏绳”)系于孩子手腕或发辫,谓可消暑祛病,预防疰夏。宁波民间传说:瘟神嗜睡,直至立夏之日方醒,醒来就散布瘟疫,孩童受害尤甚。女娲闻之,与瘟神辩理。瘟神无奈应允,以胸前挂蛋为标志,立夏之日凡孩童胸前挂蛋者一律不加伤害。

女孩子们似乎更偏爱装茶叶蛋的五彩蛋套,那是外婆奶奶妈妈编的,用各种颜色的绒线织成能装下一个蛋的小网袋,叫“蛋络”或“蛋套”,立夏早上,小孩将装有茶叶蛋的五彩蛋套悬于脖子上,当装饰品,心里美滋滋的。

立夏这天宁波的母亲们还要以七彩丝线编成的花绳系于孩子的手腕或女孩的发辫上;成年人则用“立夏须”盛一粒樟脑丸,挂在长衫胳肢下第一粒扣子上,以此预防夏天疾病。
倭豆米饭


在旧时立夏节,宁波乡间用赤豆、黄豆、黑豆、青豆、绿豆等五色豆拌白粳米煮成“五色米饭”,称之为“立夏饭”,今天宁波依旧保留这种古风,只是立夏饭的料改成了另外五种食物:蚕豆、大豆、竹笋、芥菜,外加咸肉或齑,叫“五样米饭”。如今,宁波大部分地区“五色饭”的古风已逐渐演变成了用倭豆肉煮糯米饭,称为“倭豆米饭”。据宁波老人说,古人眼疾普遍,倭豆颜色乌,人们为消除眼疾,以吃倭豆米饭来保佑一年到头眼睛像新鲜倭豆那般乌亮,无病无灾。宁波老话讲“吃过立夏饭,刮风落雨要出畈”、“倭豆到立夏,一夜一个杈”,是说立夏倭豆长势喜人。

据民间传说,立夏吃倭豆米饭和戚家军抗倭战争有渊源。当时戚家军在镇海甬江口戚家山抗击倭寇,将士们每杀一个倭寇,就会在附近摘一粒蚕豆,用线串在自己的胸前。蚕豆越多,说明杀敌多,格外荣耀。后来宁波人索性把蚕豆改称“倭豆”,用来纪念戚家军将士在甬抗倭。
吃脚骨笋


立夏至,农忙开始,大家自然希望“脚骨健”(身体健康),此时正是笋大获丰收的季节,因此逐渐形成吃“脚骨笋”的习俗。虽然现在很少有人要干农活,但吃“脚骨笋”已成爲民间祈求健康的借代。传统上,吃“脚骨笋”的重点在於形状,将笋拍裂成扁形,切成4厘米左右,形同脚骨,吃了才能“脚骨健健过”。
立夏称人


宁波一向有立夏称人习俗,悬秤称人成了立夏节正午的重要活动。在磅秤尚未普及之前,立夏节用来衡量瘦肥的,自然是卖柴用的红木大秤。立夏那天,有红木大秤的人家,吃好中饭,就把大秤、夹箩和手指粗的麻绳拿到堂前,先用一根麻绳甩过屋梁,再将绳穿过秤纽后打个结;然后将两根绳在箩底绞成“十字”形后提到箩筐上端打个结,钩进秤钩里。墙门里的左邻右舍都到堂前来称人,大人称体重,双手拉住秤钩、两足悬空,司秤一打秤花,体重立见分晓。孩童手力不济,称体重时就坐在夹箩、藤篮里,或是竹椅、四脚朝天的凳子上。

据说,以前在立夏“称人”是为了祈求带来好运,因此在报分量时讲究讨口彩,若体重增加,称为“发福”;体重减轻,谓之“消肉”。替老人称要说“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为姑娘称要说“一百零五斤,员外人家找上门。勿肯勿肯偏勿肯,状元公子有缘分”;称小孩则说“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长大会出山。七品县官勿犯难,三公九卿也好攀”……一边讲吉利话,一边称人,皆大欢喜。
更多精彩还在继续
关注奉化协和男科
随时随地了解健康那些事儿


    关注 奉化协和医疗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