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乡 郭亮,不是一个人名,而是一个传奇

 

“绝壁长廊”改变了郭亮人的命运,也创造了中国交通史上的一个奇迹。...





郭亮村位于河南省辉县市西北部太行山腹地,四面环山,峰岭巍峨,是一个以奇特壮观的丹崖翠壁和人工开凿的绝壁长廊而为世人所知的“挂在绝壁上的山村”。

建在峡谷绝壁上的郭亮村  | 朱祥摄


当车行进到郭亮村挂壁公路时,行进的路突然变窄,一边是壁立千仞的峭壁,一边是万丈深渊,一个急弯接一个急弯,险峻异常。来到挂壁公路的观景台,太行峡谷风光映入我们眼帘,地势险绝,景色壮美。有人说郭亮挂壁公路是世界奇迹,是世界最有意思、最险的公路,可在我眼里,任何语言都形容不出来它的神奇。
李博摄
张凤国摄

朱祥摄
连接郭亮村绝壁公路和大山之外的盘山公路|李博摄


· 郭亮村太行峡谷日出。左边的悬崖像一道屏障,隔开了村庄与外界的联系。李博摄

自古以来,郭亮村被百丈深涧和千仞高峰分割为多个零星小村,上山下山只有一条430多个石阶、100多米高的“天梯”。

从1972年开始,郭亮村13名青年在村民帮助下,钢钎凿岩,铁锤破壁,花5年的时间在119米高的峡谷绝壁中间打出一条1250米长、5米宽、4米高的绝壁隧道,被称为“绝壁长廊”。与凿壁引水的红旗渠一样,凿壁开路的郭亮村公路,不仅成为艰苦环境中的工程奇迹,更是艰苦奋斗改变落后面貌的一处精神高地。





修建绝壁隧道的历史照片
长廊开凿35个天窗,当初是为了清理石渣、通风透光,现在已经成为游客欣赏风景的观景台。“绝壁长廊”改变了郭亮人的命运,也创造了中国交通史上的一个奇迹。
李博摄
朱祥摄
朱祥摄
朱祥摄


今年是郭亮村挂壁公路建成40周年。如今,凿壁开路创造出的景观奇迹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力量,使郭亮村成为太行山中的红色旅游胜地。绝壁公路使藏在深山的自然奇景展露于世。



· 村民申香瑞展示当年在绝壁公路上劳动的照片。1975年,20岁的申香瑞和郭亮村村民一起奋斗在修路一线。李博摄



· 村民申香瑞在自家的农家旅舍内讲述当年修建绝壁公路的经历。李博摄



· 村民申清民(左)在家中向游客讲述当年绝壁公路建设的故事。朱祥摄


· 村民申玉肖在制作手工艺品。他依托当地丰富的崖柏资源,经营农家特色旅游产品,增加经济收入。朱祥摄

游客在郭亮村观景平台参观。朱祥摄
当地用石板建成的村落和民风民俗,吸引着艺术家们前来创作,郭亮村已成为全国电影、绘画创作基地,形成了新兴的文化产业,实现了向服务业转型的产业升级。



建在峡谷绝壁上的郭亮村 | 朱祥摄

一条绝壁公路,改变了一个村庄的命运,使一个极端贫困的村庄成为脱贫致富的小康村。



· 来自郑州一所中学的学生在郭亮村的观景平台上写生。张凤国摄



· 游客在郭亮村观景平台观看日出。朱祥摄



· 游客在郭亮村观景平台上参观红岩绝壁大峡谷。李博摄



· 车辆行驶在太行峡谷的绝壁公路上。朱祥摄



· 游客在郭亮村观景平台参观。朱祥摄

摄影|新华社记者张凤国、朱祥、李博

文字|李博
  郭亮村采访手记 
张凤国(右)、朱祥(左上)、李博
初入郭亮村,张凤国和朱祥老师和我进行了一次“游客式”的体验采访。在与当地村民的聊天中,我们渐渐了解了郭亮村的点点滴滴。我们“夜宿农家”,在郭亮村的农家旅舍中,旅舍主人申香瑞为我们讲诉了郭亮村修建挂壁公路的故事。这位不起眼的村民居然还是当年参与过挂壁公路修建的“女壮士”,张凤国老师觉得申香瑞这类的人物很有代表性,他们有故事,有精神,当年曾参与过修路,现在又在用“挂壁公路”的精神,脱贫致富,奔向小康。

在为期三天的采访中,张凤国老师凭借丰富的经验,为我们采访小组制定了详细的采访计划。我们每天四点起床拍摄日出,然后再捕捉挂壁公路的细节点滴,记录郭亮村的生活日常,拍摄工作一直持续到九、十点钟。而结束一天的拍摄后,张凤国老师会组织我们采访小组整理当天的照片,梳理思路,为第二天采访做好准备,尽管条件艰苦,但是却收获满满。

在采访拍摄的过程中,我感触最大的是,每一位“小人物”身上都有闪光点,折射着时代的变化。比如当年的“女壮士”申香瑞现在正经营着农家乐,她的笑容里充满了满足;经营家庭博物馆的村民申清民谈起父辈的故事时,充满了敬畏……每一位“小人物”身上都有一种可贵的品质,令人动容。他们真实地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却无不展现着时代的丰富多彩。

文|李博
入乡 · 入境 · 入情
栏目主持|张传奇
编辑|张传奇 吕迅


    关注 新华视界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