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申暮秋太行采风日记

 

丙申暮秋,日照美术馆采风团一行十二人,往太行山写生。九月廿八日下午五时,车抵达辉县万仙山景区。暮秋太行层林尽染,四围千岩竞秀,为采风最佳时节。...



丙申暮秋,日照美术馆采风团一行十二人,往太行山写生。

九月廿八日下午五时,车抵达辉县万仙山景区。暮秋太行层林尽染,四围千岩竞秀,为采风最佳时节。同行者多初游太行,眼前美景令其倦意顿消,竞相拍照留影,兴奋不已。车自水磨村右转,沿山路盘旋而上,至山腰,一洞忽现眼前,挂于崖壁上,洞内车水马龙,人头攒动,此即郭亮洞也。四十余年前,郭亮村民为解出行之难,十三村民倡议,开山凿洞,造福后人。



郭亮绝壁长廊

历时数年,终成道业。郭亮洞被日本名古屋电视台誉为“世界八大奇迹”,郭亮村亦缘此享誉神州,名扬海外。众人乘车缓行洞中,洞壁巨石参差,洞外绝壁冲天,汽笛回响于洞中,余眼前恍若出现当年开山凿路时热火朝天之景,众人亦啧啧称赞郭亮人之伟大。车驶出山洞,一片豁然,郭亮村、崖上人家房舍俨然,错落于崖头山间;天池、红石桥、龙王庙映入眼帘,古朴可爱,余如晤故人。



郭亮村龙王庙

九月廿九日,阴。郭亮村写生第一日,采风团老师们自由选景,余择龙王庙写生。龙王庙建于郭亮村口巨石之上,朝向村西北之白龙洞,庙前搭建一石拱桥,桥下四季流水,甚为入画。丙申七月,郭亮村遭遇洪水侵害,古柳、石桥多有损坏,而此庙完好无损。余每至郭亮村必画此庙,实乃对天地之敬畏,不惟恭敬神灵也!



丙申暮秋路镛太行写生

郭亮村前一沟壑蜿蜒,两侧岩石林立,杂树多姿,处处是景,而以红石桥最为入画。石桥连接两侧崖壁,石材取当地红色山石,故称之为“红石桥”,此桥亦因数次亮相于影视剧而名扬。余数年来登太行郭亮村,此地一草一木记于胸中,红石桥东侧崖底原有三株白杨,疏密有致,直冲云霄,石桥经枝叶掩映,有藏有露,别有意趣。数年前白杨枯死,伐掉后村民尝试再植三株白杨,未能成活。究其原因,盖生活用水排至河中,白杨临近水边,不堪河道污水侵染故也!今郭亮村已建有污水处理池,企盼能世代留住青山秀水。午后,写郭亮红石桥。



郭亮村红石桥



丙申暮秋路镛太行写生

九月三十日,居郭亮村第二日,天气阴,秋风萧瑟,余将所带棉衣尽皆加身,择郭亮村一老屋避风处写村口一景。郭亮村为影视基地,有数十部电影在此拍摄,著名导演谢晋誉之为“太行明珠”。郭亮人为纪念谢导演,将其在此居住之老屋名之为“谢晋居”,如今亦是游客至此必看之景点。郭亮村口有一石砌山门,造型古朴,浑厚自然,山门匾额题“乳泉”二字,此为拍摄电影《清凉寺的钟声》时所建,影片中郭亮村化名为“乳泉村”,此景亦是游人争相拍照留念之地。余数次画郭亮村头之景,布局亦大致相同:乳泉门、郭亮饭店、小卖部、老桥,眼中之景物虽处处熟悉,而纸上之画须笔笔求新,此是余所追求,外人难解也。



郭亮村一角



丙申暮秋路镛太行写生

午后,风止。写生团集体活动,参观炮楼,合影留念后,至会逃寨写生。会逃寨为太行观日出所在,村面向太行山谷,人口很少,极为幽静,为太行世外桃源:晨起在此可观日出,揽太行大景观,领悟画之开合道理;夜间能辨数十里县城之灯火辉煌,有天上人间之感,享受一日安闲值万金。



采风团部分成员太行写生合影(右起:郑会军、王德福、牟敦华、刘波、李绪国、隋国祥、迟昭方、李金山、路镛)

由会逃寨至郭亮村乘景区电瓶车仅需二十分钟,步行则需四、五十分钟。记得乙酉暮秋,余随中央美院陈平先生至太行山写生,宿另山村申堂山家中。一日至会逃寨写生,返回时乘一电瓶车,因不能容下众人,余跑步跟随电瓶车返回,经天池登石级至崖上人家。而电瓶车须绕道龙王庙后至对面盘山路折返,故竟晚余至宿处。昔日奔跑之景犹在眼前,而不觉十一载已逝矣,令人不免有今昔之慨叹。采风团众位老师集合于一山坡写生,面对自然,取舍不同,手法各异,互相切磋,取长补短,益处颇多。偶有老师讲些“典故”,写生团之笑声不时回荡山谷,时间不觉飞逝,渐近黄昏,众人各有所得,乘车返回。



采风团在会逃寨写生



会逃寨



丙申暮秋路镛太行写生

十月初一,采风团至南马庵写生。自郭亮村沿盘山公路,经另山,过碑后,绕友谊峰,下至南坪,再由龙潭沟入口处,沿盘山公路绕至另一山峰,驱车几十里,可见翠屏丹崖下有一村,此即南马庵。经村前山路绕至对面山梁,可遥望素练悬天,群峰拥翠。时值深秋,遍山白杨已染橙黄,层层叠加于青松浓翠之上,于太阳逆光中甚是惹眼,令人有作泼彩画之冲动。南马庵村前有一溪,于层岩中潺潺而下,汇至沟底一潭,潭边立一巨石,石上有孤松一株,松下巧构一小庙,四围杂树丛生,巨石纹理可观,上镌髹书“神龙石”。溪水自潭溢出,沿涧底泻至山谷,遂成南马庵瀑布。



南马庵神龙石



丙申暮秋路镛太行写生

乙酉暮秋,余曾随陈平先生至南马庵写生,后,先生提前返京华,余与同学江日增、方振武、吴秋雨、关郁子、周燕自南坪转至南马庵小住,画数稿神龙石;戊子秋,余与敬一道同游南坪,自磨剑峰,拾级而上至南马庵,再写神龙石两帧。后每岁至太行而无机缘拜此石,心中时常牵念。今至此一日游,无暇搜尽奇峰,旋循旧道,直奔沟底,为神龙石写照。时涧底阴暗,潭边湿冷,余坚持写神龙石一帧。中午,在南马庵村头一农家乐就餐,主人所做所吃烩菜令人回味无穷。饭后,余择光照处展纸,又写神龙石一帧,了却数年之心愿也。



丙申暮秋路镛太行写生

郭亮村写生期间,采风团食宿于青山石屋,石屋主人申青山,为人豪爽,广交四方画家。余等此行,恰其驱车送友人下江南,归期未定,故未能谋面,有憾。

十月初二,采风团移师罗姐寨,途中绕道昆山村,余做向导,小游昆山隧道。此隧道又称昆山挂壁公路,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凿,为连接晋王莽岭景区与豫南坪景区之捷径。昆山隧道长十五里,洞极狭,仅能容一车通行,洞内亦仅有一处可会车。乙未秋,余曾徒步自昆山村登此挂壁公路,游遍隧道全程,途中移步换景,可远眺太行大貌。此行因时间有限,故余等乘车至洞口,再步行游览隧道。是日天公作美,自洞中俯瞰,丹分村、南坪尽在眼底,太行龙脉蜿蜒起伏,连绵不绝,直至与天色融为一体。众人拍照后折返,乘车前往罗姐寨,途中仍意犹未尽,盛赞太行人之吃苦耐劳,慨叹太行山之浩渺雄奇。



游昆山隧道

昆山挂壁公路留影(右起:李金山、郑会军、王德福、迟昭方、牟丽萍、路镛)

采风团中之长者李绪国老师十年前曾来罗姐寨写生,结识北窑村抗日英雄司凤梧,途中李老师为大家讲述老英雄之事迹,得知司老先生与电影《平原游击队》中李向阳原型郭兴配合,在太行一带抗日,一次战斗中曾杀死十四名日兵,众人皆肃然起敬。中午至北窑村,食宿安排在司老英雄之长孙司栓保家中。众人于交谈中得知司老英雄已经于五年前过世,享年九十有五。酒席间,从司栓保处听到司老英雄更多传奇,令人敬佩又加。未能亲睹英雄风姿,亦是憾事也。



罗姐寨北窑村远眺



丙申暮秋路镛太行写生

罗姐寨与南与会逃寨相连,非万仙山景区所属,此地景色野逸,游客罕至,实为写生之佳地。自山路绕至村对面,远望北窑村一带:村舍掩映,道路盘绕,梯田密布,水口得宜,山嶂层叠,美不胜收,不需删减,直是一幅宋人全景山水。午饭罢,余择一山坡写此一带之大意。此次采风期间,恰逢寒流来袭,山中昼夜温差悬殊,白天作画尚可忍耐,入夜湿冷无比,难以入眠,采风团决定次日下山,提前结束行程。



暮秋的北窑村



丙申暮秋路镛太行写生

十月初三上午,阳光明媚,余转至北窑村东面崖壁,用两个小时急就一稿,写山村胜境后,匆匆集合,乘车下山。晚十一时,历时十余小时,采风团一行安全抵达日照。



采风团合影(左起:李金山、路镛、牟丽萍、迟昭方、刘波、潘维献、李绪国、王德福、隋国祥、牟敦华、滕月明、郑会军)

此次采风活动来去六日,余得画稿八幅。采风团由日照美术馆副馆长李金山带队,成员有:李绪国、王德福、牟敦华、隋国祥、刘波、潘维献、牟丽萍、滕月明、迟昭方、郑会军、路镛。

丙申暮秋路镛记于藕香居

长按二维码
关注【藕香居】微信平台
作者:路镛
微信号:haiquyongzhe


    关注 藕香居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